(原标题:从共读一本书到共建一片精神家园,线下读书会带来社交新体验)
在很多人离不开手机的今天,仍有人选择读书、读纸质书;有人甚至不计路途遥远,定期参加线下读书会,与同好共聚一堂,沉下心来研讨心得。读书会从培养阅读习惯开始,吸引了有共同兴趣的参与者,又因专家、学者和作者的加入让人有了更多收获,因而被看作是一种高质量的社交方式。在读书会上,年轻人从深度思考中寻找归属感和喘息空间,中年人从心灵碰撞中探寻对人生的感悟。
现场
以书为媒共聚一堂
周六下午三点,十几个年轻人聚在朝阳区亮马河的一家咖啡店里,共同探讨对《哲学家的最后一课》的感悟。每个人简短地做了自我介绍后,主持人对书籍内容做了介绍和解读,然后大家逐一分享自己的感受。这场读书会特别邀请了书中曾与哲学家对谈的一位年轻人到场,与读者面对面交流。因一本书相聚而来的书友们畅所欲言,聊到六点多才意犹未尽地结束。
“回归线”读书会是孟孟、佳欣与其他几位好友在2022年共同发起的。三年半的时间里,以近三周一次的频率已经举办了25期活动。从六七个人的“朋友圈”发展到今天,已经吸引了两百多名年轻人,活动形式也从起初的线上会议转为了线下会面。佳欣坦诚地说:“线上开读书会,总感觉像在开会。隔着屏幕,缺乏眼神交流和互动,还常有收声不好、网络不畅等问题。”因此,即使距离远、场地费用高,她们仍选择依托人脉、均摊茶水费等方式,定期举办线下读书会。线下自然而然的交流氛围,也让读书会从最初的紧绷状态逐渐变得松弛自然,“必须按部就班”的压力小了,参与者可以更好地享受讨论的过程。
“读书不仅能提升知识、陶冶情操,还能启迪灵魂,推动生命蜕变。在短视频盛行的时代,哪怕只是提醒别人去读书,也是有益的。”多年从事图书相关行业的经历,让读书推广人、财经作家邱恒明深知阅读的重要性。因为本身就喜爱读书,再加上朋友的启发,近年来他将工作重心放在读书推广方面,目前已经举办了140多场公益读书会。他的恒明读书会有四大原则:真诚、平等、开放、美好,活动中既有专家分享,也有自由讨论环节。恒明读书会的成员主要是35岁到50岁的中年人,目前已有数千名参与者,还有50多位能“独当一面”的共同发起人。他们的读书范围涵盖财经、健康、个人成长等领域,还推出了每月一次的读书脱口秀活动。
恒明读书会创造了一种真诚表达的氛围,鼓励真心分享。邱恒明认为,读书会的意义是大家在同一场域中互相讨论,彼此激发,核心在于“会”,即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读书会不是单向演讲,而是通过线下会面促进更深层次的交流。”邱恒明笑着说,“当下大家更重视有内容、有意义的社交方式。有朋友告诉我,现在组织饭局没人去,如果组织一场读书会,来的人就多了。”张罗读书会以来,邱恒明认为自己也是受益者,不仅提升了演讲表达能力,还通过读书会结识了很多真心的朋友。
探因
追求高质量社交
读书会以读书为主题,读书的同时也能读人。线下读书会既能鼓励参与者培养读书习惯,又能打造真诚友好的交流氛围,被视作一种更高质、更精准的社交方式。书像一块吸铁石,把兴趣相同的人聚集在一起;从书中引申出来的深度思考,又与个人经历高度相关。面对面的线下读书会成了一个真诚分享、维系感情、结识朋友的平台。
对孟孟来说,“回归线”读书会曾有一些艰难时刻,但能发展至今,似乎又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和我上学时的专业不同,我现在从事的工作内容偏理工科,阅读可以让我工作之余换换思路,还能找回专业能力。”孟孟说,读书是工作之外的一个情绪出口。组织读书会的过程虽然具体而琐碎,但给她带来的成就感和快乐多于艰难和痛苦,所以她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去做这件事。“做了这一期,我们还愿意做下一期。大家对‘回归线’的认可,是我做下去的动力之一。”
在“回归线”读书会举办的三年半里,佳欣把孟孟的成长看在眼里。佳欣说:“孟孟是个性格比较内向的人,最初即兴发言时她比较紧张,都不知道看哪。而现在,她能够脱稿讲15到20分钟,按照自己的理解流畅地解读一本书,非常自如。”
多年来,“回归线”读书会的意义超越了阅读本身。读书会不仅仅是一个阅读小组,更是几位发起者提升能力和维系情感的载体。她们通过一门课彼此认识,一起从学生时代步入职场,工作之后依然保持着读书和定期见面的习惯。不在北京的成员也会为读书会制作海报,与大家保持联系。这份归属感和存在感也是读书会的迷人之处。
慢慢地,小圈子以口口相传的形式被更多年轻人知晓,现在几乎每期读书会都有新人加入。多次担任“回归线”读书会主持人的佳欣注意到,大部分参与者在自我介绍时总会补充一句:“这里非常难得。”因为在大家看来,这样一个愿意非功利性地投入时间和精力的发起人团队,实属难得;工作节奏快、压力大的年轻人,愿意抽出大半天的时间参加读书会,享受从工作中抽离出来的快乐,同样难得。佳欣感叹道:“竟然还有人愿意周末花一个下午的时间在这里聊书,畅谈人生,真的很奢侈。虽然我们不能让所有人感到家一般的温暖,但读书会的几小时里,我们就像一个限时的朋友圈,甚至真的可以让陌生人成为朋友,并对生活其他方面产生帮助和连接。”
“读书会是高效的社交方式,相比在社会上‘广撒网’的方式,读书会的书友们以共同爱好为基础,能过滤掉那些基本认知、人生态度与自己不符的人。”多次参加以及组织读书会活动的凌燕表示,参与读书会这样的高质量社交活动,能与书友产生共鸣,不但不觉得累,反而能给精神“充电”。即使生活工作繁忙时,她仍坚持参加读书会,全神贯注地投入是一种压力的排解出口。在这里,她不仅结识了与自己一样离不开读书会的书友,还在读书会上与上学时不太熟识的同学再次相遇,因为读书产生了更多奇遇般的新交集。
提示
尝试有成本体验有差异
从读书会上不难发现,年轻人乐于阅读与工作无关的“无用之书”,寻求喘息和放松空间;年龄稍长的人则倾向关注财经、亲子教育、健康等方面的书,希望在书中寻求生活的“解法”,并积极实践。
今年3月,在朋友的支持下,李志洁运营的有上千人参加的读书社群“青稞营”,有了固定的线下会面场所,并于每周日下午举办聚焦亲子教育和自我成长的读书沙龙活动。“我们通过书籍吸引对阅读感兴趣的人,但落脚点是生活。”李志洁发现,家长们更渴求知识的运用。因此,线下活动从最初广泛的书籍讨论,逐渐聚焦到亲子教育和自我成长领域,鼓励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除了自由讨论、专家分享,她还将心理疏导技巧应用于沙龙主持,促进深入交流。通过连接生活话题与书本内容,大家一起探索将书中智慧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凌燕在参与读书会时注意到,一些参与者其实有更深层的心理需求,他们希望自己被看到,需要他人的肯定和回应。可是,一旦发言者过于沉浸在自我世界,表达欲太强,就可能对读书会的其他人造成困扰。因此,主持人的控场能力非常关键。在自己组织读书会时,凌燕会将人数控制在15人左右,并与参与者提前约定,要能接受自己的发言被别人打断。
记者注意到,网络平台上也存在不少自发组织的读书会,但其中鱼龙混杂,难以甄别。有的实行付费制度,还可以进行会员储值;有的一周召开多次,似乎难以保证质量。有网友担忧,如果不设置门槛,读书会参与者的范围越大,就越容易遇到三观不同的人,影响读书分享的体验。也有网友反映称,想找到心仪的读书会,需要付出时间和金钱成本,一旦付费参加后发觉不适合,既损失了钱又耽误了时间。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马亮认为,线下读书会越来越流行,特别是在数字时代,很多人沉迷于短视频平台的时候,还能够有这样一些兴趣相投的人,在线下通过读书会的形式交流分享,这是非常值得鼓励的一种社交方式。
马亮分析说,很多人都有分享欲,希望把自己的专业或兴趣爱好,通过线下读书会这种形式和更多人进行分享。也有很多人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认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因为书籍作为一种非常好的载体和媒介,可以让素不相识的两个人,因为一本书找到共同话题,甚至成为很好的朋友。线下读书会对于构建新型社会关系大有裨益。
但是,这种线下读书会作为一种民间活动,也存在各种各样值得关注的问题。比如有人打着读书会的幌子,实际上在推销产品,甚至进行诈骗;很多人因为缺乏判断力,也容易上当受骗。所以,马亮认为读书会的活动,也需要政府部门、高校、出版社等机构加强指导和规范,包括为开展此类活动提供场地支持等,也可以借此把关纠偏。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更多热点速报、权威资讯、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
扫描二维码
下载手机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