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地评线】河声丨全域赋能,乌镇《蓝皮书》勾勒AI新图景)
水乡乌镇再聚首,数字浪潮起新程。11月8日,《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和《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发布。蓝皮书以全域赋能为关键词,勾勒出人工智能发展的新图景。从技术突破到产业融合,从单点应用到全域渗透,这份报告不仅记录着AI发展的时代足迹,更指明了科技向善、赋能发展的未来方向,彰显着中国在全球数字治理中的责任与担当。
技术突破是全域赋能的坚实根基。人工智能的跨越式发展,从来离不开核心技术的持续迭代。蓝皮书揭示的发展态势清晰可见,我国已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最大拥有国,占比高达六成,这背后是无数科研工作者的潜心钻研。大模型从重训练转向重推理,效率显著提升;多模态大模型成为前沿方向,知识密度持续增强;具身智能加速突破,在多个领域崭露头角。这些技术突破就像为AI装上了强劲引擎,让算力更足、算法更优、应用更广,为全域赋能提供了硬核支撑。没有技术创新的厚积薄发,就没有全域赋能的阔步前行,这正是科技发展的必然逻辑。
产业融合是全域赋能的核心路径。人工智能的价值,最终要在实体经济的土壤中开花结果。蓝皮书明确指出,AI正加速与制造业、服务业等千行百业深度融合,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在工厂车间,智能设备精准操作、高效生产,让传统制造业焕发新生;在医疗一线,AI辅助诊断、优化流程,为患者带来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在乡村田野,智能灌溉、精准种植,助力农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从工业生产到民生服务,从城市治理到乡村振兴,AI的身影无处不在。这种融合不是简单叠加,而是深度嵌入、协同增效,既提升了生产效率,又创造了新的业态模式,让全域赋能从蓝图变为现实。
全球共治是全域赋能的必要保障。科技是双刃剑,人工智能在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伴随着新型风险挑战。蓝皮书清醒指出,AI监管治理仍是全球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的核心议题。数据安全、算法公平、伦理规范,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也无法独善其身。各国国情不同、发展阶段各异,对AI治理的需求也存在差异,但保障AI安全、可靠、可持续造福人类,是全球共同的追求。这就需要各国在尊重主权和发展利益的基础上,加强交流合作、凝聚治理共识,搭建平等对话的平台,共同制定公平合理的规则。唯有携手共治,才能防范风险、破解难题,让AI在规范轨道上实现全域赋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乌镇蓝皮书勾勒的AI新图景,正是对这一论述的生动诠释。全域赋能的本质,是让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是科技向善的生动实践。从国务院印发的人工智能+行动意见,到各地推出的扶持政策,中国始终坚持发展与治理并重,在推动AI发展的同时,积极构建安全可控的发展环境。
数字时代的浪潮滚滚向前,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广阔。乌镇蓝皮书的发布,既是一份发展报告,更是一份行动倡议。未来,只要我们持续深耕核心技术、深化产业融合、加强全球共治,就一定能推动人工智能实现更高质量的全域赋能。让AI技术在创新中发展,在规范中前行,在合作中共赢,必将为全球发展注入新动能,为人类文明进步书写更加精彩的篇章,让数字浪潮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邓随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