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在合肥 薄壳山核桃如何结出“生态富民果”)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清晨六点,肥西县官亭镇的晨露还凝在枝头,佳烨农业1.5万亩薄壳山核桃基地已响起机械轰鸣。采收机沿着规整的行距缓缓穿梭,机械手轻摇树干,饱满的青褐色果实便簌簌落入下方的收集箱;一旁的务工农户提着竹篮,麻利地收拢遗漏在草丛里的果实,指尖划过果皮时还会习惯性捏一捏成熟度。
机器与人工的协作,藏着年产400余吨坚果的丰收底气。“我们在肥西的基地有1.5万亩树,目前已进入丰产期,我们从九月底开始收获,进度已完成70%。”安徽佳烨农业负责人介绍。
谁能想到,10年前,这种原产北美洲的“洋坚果”在合肥还鲜少有人敢尝试。如今,它已从零星试种的“外来客”,逆袭成覆盖14.6万亩土地、年产值超7000万元的“乡村振兴主角”,更走出了一条“种树能赚钱、护绿能增收”的生态经济双赢路。
政策如何点燃产业火种?
在长丰县造甲乡的一片薄壳山核桃林里,一位规模化种植户回忆起最初的顾虑:“之前从没接触过这类作物,而且生长周期长、机械化程度低,最开始都不太敢尝试。”
合肥给出的“定心丸”,是真金白银的奖补与清晰的发展规划。早在2013年,合肥市林业和园林局、合肥市财政局就出台林业产业奖补政策:新增经果林基地每亩补助2000元,退耕还林改造每亩补助2700元;2017年,长丰县针对性出台《关于加快长丰县薄壳山核桃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对达到一定规模的种植大户额外奖补;2018年,又对开展水肥一体化等示范化基地建设的种植户,给予一次性30万元奖补。
政策的“指挥棒”还引来了企业“集团军”。合肥将薄壳山核桃纳入《“十四五”林业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在长丰、肥东、肥西等区域布局产业,通过十二条农业重点产业链行动方案细化目标。截至目前,全市已培育70余家种植企业,其中20家为千亩以上规模化企业,10家跻身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长丰县更以8万亩种植面积(占全市54.8%)成为“皖中核桃第一县”,昔日的“犹豫”早已变成如今的“抢着种”。
科技如何让“慢树种”快见效?
在安徽水清木华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育苗基地,一排排一人高的容器苗整齐排列,根系在营养钵里盘得紧实。
“传统裸根苗成活率较低,我们研发的大容器育苗技术,成活率能达到95%以上,还能提前一年挂果。”基地技术人员拿起一株幼苗介绍,这项技术是公司与中国林科院亚林所深度合作的成果,目前已拿下3项发明专利、1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并成功选育4个省级薄壳山核桃良种,构建了完善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体系。
合肥还为产业搭建了“科技服务网”。长丰县、庐江县先后成立薄壳山核桃产业协会,邀请行业专家开展技术培训,为种植户提供品种推广、产销对接等“一站式”服务;95名林业科技特派员常年跑基层,今年以来已开展技术服务约50次;巢湖市更发起“百村万树”进村入户帮扶倡议,组织企业免费提供苗木与技术,仅安徽省长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就向烔炀镇凤凰村、坝镇联河村赠送优质幼苗1300多棵,惠及农户300余户。
机械化应用则让“靠天吃饭”变成“高效生产”。在安徽佳烨农业有限公司的基地里,他们配齐了土壤耕作、种植施肥、农产品加工等全环节的50余台大型机械,各环节均实现了机械化生产。他们2023年还与安徽农业大学合作的“江淮地区薄壳山核桃地产林质量提升技术研究”,荣获“省科技成果登记证书”;此外,依托安徽首家薄壳山核桃科技小院的科研力量,制定省市多项行业地方标准,获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皖美农品”品牌。
一条产业链如何串起“三产融合”?
“以前核桃熟了,只能等着收购商上门,价格被压得低不说,还怕卖不出去。”在肥西县官亭镇,一位参与2000亩薄壳山核桃产业项目的农户说,现在的日子大不一样——他把家里的3亩地流转给安徽佳烨农业,每年能拿土地租金,平时在基地务工也能挣钱。
合肥早就跳出“种得好”的单一思维,瞄准“全链强”做文章。在加工端,水清木华公司建成配备人工智能分拣、自动化剥壳技术的深加工生产线,核桃刚采摘下来,就会被传送带送进分拣机,通过光谱识别大小、甜度,再进入后续的烘干、榨油、分装环节;佳烨农业、安徽丰景农业等龙头企业则建成标准化初加工生产线,让合肥薄壳山核桃有了统一的品质标准。更值得一提的是,国内坚果加工领军企业洽洽集团将总部落户合肥经开区,其“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的身份,为合肥薄壳山核桃打通了高端销售渠道。
林下经济让“一亩地赚两亩钱”成为现实。在长丰县桃山村,安徽丰景农业的1200亩薄壳山核桃基地里,在薄壳山核桃 树下按季套种着油菜、小麦、大豆。“春天收油菜,夏天收大豆,秋天收薄 壳山核桃,一年三季有收入。”公司负责人算了笔账,这种“树上产油料、地下种粮食”的立体种植模式,比单纯种薄壳山核桃年增收百万元。
文旅融合更让薄壳山核桃林变成了“打卡地”。水清木华公司依托肥东白龙镇内的中国共产党合肥历史馆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了“薄壳山核桃育苗体验”“坚果加工手工课”等研学课程,去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每到周末,基地停车场都停满车,孩子们在林子里摘薄壳山核桃、做手工,家长就去附近的农家乐吃饭,我们的研学收入占了总产值的三成。”胡坤笑着说,研学游还带动了周边农家乐生意,形成了“产业带旅游、旅游促产业”的良性循环。
如何实现“长效富民”?
合肥发展薄壳山核桃产业,始终没丢“生态底色”。这种树根系发达,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树干高大通直,既是优质的庭荫树,也可作为行道树、风景林种植。基于这一特性,合肥推出“规模化基地+庭院经济”双轮驱动模式:一方面打造标准化示范林,发挥生态防护与规模效益;另一方面鼓励农户利用房前屋后的闲置地种植,让“零碎空间”变成“增收宝地”。
在肥西县官亭镇的2000亩薄壳山核桃产业项目中,还探索出“集体、企业、农户”三方共赢的模式:村集体统一流转土地,承包给企业经营,每年可获得100万元分红;农户既能拿到土地租金,又能在基地务工增收,年人均增收预计达8000元;企业则通过规模化种植降低成本,实现稳定收益。“薄壳山核桃是长寿树种,丰产期能达百年,相当于给农户发了‘长期饭票’,而且树越老产量越稳定,是真正能传给下一代的‘传家宝’。以前村集体账户没多少结余,现在每年能拿出钱修路灯、建文化广场,村民的幸福感都提上来了。”官亭镇新民村村委会工作人员说。
“未来,我们将重点推进产业标准化发展,培育‘合肥碧根果’区域品牌,让这颗坚果不仅成为富民产业,更成为合肥生态的‘金名片’。”合肥市林业和园林局局长张骏表示。如今,合肥的薄壳山核桃林还在不断生长,枝头的青果正积蓄着成熟的力量——这不仅是果实的成长,更是一座城市“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生动实践,是乡村振兴路上一步一个脚印的坚实探索。
记者手记:
这次采访被许多朴素的细节打动。和种植户聊天时,他们总爱说“当初多亏了政策给胆”——那些真金白银的奖补,不是简单的资金支持,更是给农户吃下的“定心丸”;走进村庄,看到村集体用产业分红修的路灯、建的文化广场,才真切感受到,生态产业不仅富了个人,更活了乡村。
薄壳山核桃能长百年、丰产期达数十年,不像短期作物那样急功近利,却能给子孙后代留下持续的收益。这些树不仅固了水土、绿了庭院,更让“护绿”与“增收”画了等号——农户守护生态,生态就回馈财富,这种良性循环,正是乡村振兴该有的模样。
从“外来客”到“致富果”,从“单一种植”到“三产融合”,这样的逆袭,藏着发展的大智慧:好的生态产业,不需要在“绿”与“富”之间做选择。它需要政策的耐心引导,需要科技的持续赋能,更需要尊重土地、尊重规律的坚守。而这份坚守,终会让绿水青山,变成老百姓揣在兜里、暖在心里的金山银山。
(记者 史睿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