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解码江河,破界焕新 —— 导演刘霄的艺术行者之路)
2025年9月29日,拉萨河畔的吉尼斯认证仪式上,当 “最高海拔夜游乘船观光” 的证书授予《情满拉萨河》时,刘霄这位从云南蒙自走出的导演,成为中国横跨影视、舞台、文旅界首位半年内两获吉尼斯认证的创作者。而在此之前,他早已凭荷花奖、龙雀奖、星光奖实现中国文艺界跨界 “大满贯”。“这些荣誉不是终点,而是江河给予的坐标。从珠江到长江,从运河到高原,每条江河里都藏着中国文化的密码。”刘霄如是说。
![]()
红土基因:从舞者到叙事者的蜕变
刘霄的艺术基因深植于云南红土地的水系脉络中。作为艺术世家子弟,他的启蒙始于蒙自南湖的晨雾 —— 父亲是云南红河州音乐名家,常带着年幼的他在湖中畅游,“水的流动是最好的老师,刚柔相济才是艺术的真谛”。云南艺术学院附中的求学经历,让他系统掌握了云南民族艺术的多彩,更在田野调查中摸清了民族文化与江河的共生关系:“哈尼族的梯田离不开红河灌溉,白族的扎染依赖洱海水质,文化从来不是孤立的存在。”
1990年代末,刘霄北上考入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学院派训练与京城多元艺术生态碰撞出创作火花。“课堂上练的各民族舞蹈的身法气韵,课后就扎进剧院看剧、泡电影及舞蹈资料馆。” 这种跨界吸收让他在毕业入职上海歌舞团后迅速脱颖而出,从《闪闪的红星》中游击队长的英武到《霸王别姬》中汉高祖刘邦的多元化,他以主演身份斩获第三届荷花奖,舞剧作品屡获文华奖与五个一工程奖。“那时我就发现,肢体语言能讲的故事有限,真正的叙事需要更广阔的载体。”
2009年,因在日本长野特奥会闭幕式上“中国七分钟”极富创意的创作表现,未及三十的刘霄回到北京,跻身《复兴之路》导演组,这部庆祝建国六十周年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成为他艺术生涯的重要转折点。“千人舞台如精密钟表,每个追光、每段旋律都关乎国家叙事的分量。” 他负责的 “改革开放” 篇章,首次将多媒体投影与群体舞蹈结合。“那一刻突然顿悟,技术不是点缀,而是让历史活起来的钥匙。” 这段经历不仅塑造了他对宏大主题的驾驭能力,更埋下了 “以空间讲时间” 的创作种子。
江河寻路:文旅转型中的水系密码
2009年至2016年,《天骄·成吉思汗》、《杨门女将》、《阴山古歌》、《象山传奇》、《家·源》等作品的面世,奠定了刘霄国内文旅演艺核心导演的地位。但在完成了史诗马秀《特洛伊》,《马秀三国》两部填补中国马秀空白的里程碑作品后,刘霄陷入了自我困惑。他不再满足于以既有模式进行升级,而将目光头投向了业界未曾触及的领域。
此时,中国文旅演艺迎来从 “景区配套” 到 “核心吸引物” 的结构性变革,刘霄敏锐捕捉到江河暗藏的机遇。“当时各地都在做实景演出,但大多局限于固定舞台,而江河是天然的流动剧场。” 他率先将创作重心转向水上夜游,从四川巴中的《恩阳船说》开始,开启了 “沿着江河读懂中国” 的艺术长征。
2021年5月亮相的《恩阳船说》,作为刘霄试水水上夜游的里程碑之作,以四川恩阳古镇的恩阳河为舞台 —— 这条嘉陵江水系的支流,曾是米仓古道上 “通川达海” 的繁华节点。“我们花了整整半年泡在古镇,从老茶馆的评书里抠故事,在档案馆的残卷中找脉络。” 刘霄摒弃了简单的码头文化复刻,选择以大宋盛世为背景,用一段贯穿千年的爱情传奇串联起 “恩义、恩爱、恩典” 三大文化内核。在5公里航道上,“天作之合”“红梅定情”“金榜题名” 等八大篇章依次铺展,岸上阁楼、桥洞船坞皆为舞台,演员在游客游船旁翩跹而过,形成 “船动景移、人在画中” 的沉浸体验。 为了让文化真正 “活” 在水面,团队深挖 “恩阳十八景” 传说,将 “早晚恩阳河,赶到恩阳歇一脚” 的谚语化作码头市井的实景演绎,用光影在古镇墙体上重现 “日看千人拱手,夜看万盏灯火” 的盛景。最动人的 “忠肝义胆” 篇章,通过全息投影让米仓古道上的传奇与现代游客 “隔空相遇”,该项目首年便演出200余场,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不仅填补了恩阳夜间文旅空白,更让 “米仓古道第一镇” 的名号响彻川陕渝。“那时我就确信,水系叙事的关键不是技术炫技,而是让游客成为历史的参与者。” 刘霄在项目总结会上强调。
真正让他跻身顶尖文旅导演行列的,是长江水系的《三峡之光》。2021年底,这部耗时两年打造的情境夜游项目在巫山启航,12公里航道串联起 “巫山云雨”“诗舞千年” 等七幕场景,将三峡工程的壮阔与竹枝词的婉约熔于一炉。“高峡平湖是大自然的馈赠,我们要做的是让文化在水面‘显影’。” 刘霄团队攻克了高水位波动下的光影投射难题,在龙门峡绝壁上用超大尺度投影勾勒出宋玉《高唐赋》的意境。“最动人的是游客的反应,有人对着神女峰默念诗句,有人看到移民场景默默擦泪。” 该项目不仅在首演后成为重庆一票难求的文旅爆款项目,更斩获中国文旅龙雀奖 “最佳夜游制作奖”,评委组评价:“将自然奇观、历史文脉与技术创新完美融合,重新定义了长江夜游的高度。”
珠江水系的《里水花月夜》则展现了刘霄对地域文化的精准拿捏。2023年推出的这一项目,以佛山里水河道为轴线,将醒狮、粤剧、白眉拳等非遗元素与 “三花一鱼” 特产融入九大场景。“项目首演后,南方 + 客户端评论:“用感官盛宴唤醒了水乡的文化记忆。”
2024年末亮相的《巴賨船奇》,让刘霄的水系版图扩展到长江支流渠江。这部耗时三年打磨的作品,以战国賨人哲学家鹖冠子的视角,讲述了巴賨部落的迁徙史诗。“为了还原賨人的铜鼓文化,我们专门复刻了直径两米的青铜鼓,通过灯光投影让鼓面纹饰在江面流动。” 制作人透露,团队曾在渠江沿岸露营半月,记录不同时段的光影变化。“刘导常说,‘江河有自己的脾气,创作要学会顺势而为’。”
吉尼斯时刻:极致创新的水系答卷
2025年成为刘霄的 “水系巅峰之年”,京杭大运河与青藏高原的双重突破,让他的艺术追求获得世界认可。5月启航的世界文化遗产无锡古运河的夜游《今夜梁宵》,以8.5公里古运河为舞台,用50万米光纤串联起从泰伯奔吴到近代实业的千年历史。“运河的精髓是‘流动的文明’,所以我们摒弃了传统的定点演出,让游客在游船行进中完成时空穿越。” 刘霄介绍,项目研发了专属 AR 互动系统,当游船行至特定景点时,游客举起手机就能看到苏轼 “独携天上小团月” 的诗句化作水墨画在水面铺展。
![]()
最令人惊叹的是 “实业兴邦” 段落:北仓门蚕丝仓库的墙体通过3D Mapping 技术 “褪去” 红砖外壳,重现19世纪缫丝车间的繁忙景象,光纤灯则模拟蚕丝的光泽在河道两岸延伸。“50万米光纤要精准控制明暗节奏,仅调试就花了一个月。” 视觉导演说,为了呈现 “百炼钢化绕指柔” 的意境,他们甚至在光纤中加入了传感器,让灯光随游客的动势细微变化。这项 “最大规模光纤灯展示” 吉尼斯纪录,认证官给出极高评价:“不仅是技术突破,更实现了文化与科技的深度共生。”
四个月后的《情满拉萨》,则让刘霄挑战了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3646.588米海拔的拉萨河上打造夜游项目,面临着设备在高海拔地区的非常规调试、施工周期短等多重难题。“刚到拉萨时,团队一半人都有高原反应,但没人愿意撤。” 刘霄回忆,为了让藏戏元素适配夜游场景,他们将传统藏戏、歌舞在保持核心元素前提下进行大胆创新,船内首次使用了全息地屏实时与演员表演互动。用激光在山体投射雪莲景象,楼宇的恢宏影像配合游船内的 live 演唱。形成极富感染力的船岸科技联动。“藏族的唱腔高亢辽远,与高原的星空特别契合,这是在低海拔地区永远找不到的感觉。”
![]()
连续两次刷新纪录的背后,是刘霄对 “极致创新” 的执着。“有人问我为什么执着于破纪录,其实我追求的不是数字,而是通过极限挑战探索文旅的边界。” 在光影演艺产业大会上,他亮出自己的创作笔记:每页都贴着不同水系的水样标签,旁边标注着对应的文化符号与技术方案。“长江的壮阔适合大场景光影,珠江的婉约需要细腻的互动设计,高原的纯净则要减法美学 —— 这就是‘法无定式’的真谛。”
跨界满贯:文化工匠的初心坚守
两次吉尼斯认证之外,刘霄早已凭荷花奖、龙雀奖、星光奖实现跨界 “大满贯”,成为中国艺术界罕见的跨领域强者。“荷花奖是对舞蹈初心的认可,龙雀奖是文旅实践的勋章,星光奖则是跨界传播的突破。” 中国舞协副主席评价刘霄,“他最难能可贵的是,在任何领域都没有丢掉文化根脉。”
2022年,刘霄担任艺术总监的《这十年追光之夜》获得星光奖,这部迎接党的二十大的特别节目,将舞台舞蹈与电视镜头语言完美融合。“电视观众需要更直接的情感冲击,所以我们把《复兴之路》的宏大叙事转化为‘普通人的追光故事’,用无人机拍摄的江河镜头串联起不同行业的奋斗者。” 节目中,丝路使者、戍边官兵、航天英雄、洞庭渔民的真实故事与艺术表演交织,让宏大主题有了温暖的烟火气。
2024年5月,刘霄回到故乡蒙自担任首届城市推介官,完成了从 “江河游子” 到 “文化归人” 的闭环。“蒙自的南湖是我的艺术起点,现在要让更多人通过这里读懂云南。”
在近期的文旅推介活动上,刘霄展示了一幅特殊的 “水系创作地图”:从珠江水系的《里水花月夜》到长江水系的《三峡之光》,从汉江水系的《恩阳船说》到京杭大运河的《今夜梁宵》,最终落笔于雅鲁藏布江流域的《情满拉萨》。“这不是简单的地理跨越,而是对中国文化的系统性解读。” 他指着地图上的节点解释,“珠江的开放、长江的包容、运河的坚韧、雅鲁藏布江的纯净,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
江河永续:艺术行者的未完成篇
从滇池之畔的舞蹈少年,到拉萨河边的吉尼斯导演,刘霄的艺术之路始终与江河同频共振。“水是流动的,所以我的创作永远不会停滞。” 他透露,目前正在筹备黄河流域的夜游项目, “黄河是母亲河,要用最震撼的艺术语言讲述她的故事”。
在文旅行业增速放缓的当下,刘霄的水系创作给行业带来深刻启示。中国旅游研究院评价:“他的作品证明,文旅创新不是技术的堆砌,而是文化的转译;不是流量的追逐,而是价值的传递。” 巫山县文旅负责人则用数据佐证:《三峡之光》带动当地夜游消费极速增长,“让巫山从过境游目的地变成了过夜游网红地”。
面对业界的赞誉,刘霄始终保持清醒。“我只是江河的记录者,真正的主角是那些流淌千年的文化与生活在岸边的人们。” 在《情满拉萨》的庆功宴上,他望着远处的雪山,想起父辈当年的教诲:“水可以穿石,不是因为坚硬,而是因为坚持。”
从珠江的渔火到长江的涛声,从运河的桨影到高原的星光,刘霄用六部水上作品完成了对中国水系文化的立体描摹。他的艺术之路,正如他钟爱的江河那般,既坚守着文化的源头,又不断奔涌向创新的远方。“只要江河还在流动,我的创作就不会停止。” 这位艺术行者的脚步,正沿着水脉延伸向更广阔的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