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西安网评:铭记,是为了更好的前行)
八十载光阴流转,历史的车轮碾过血与火的岁月,又将我们带到一个庄严的时刻。今天,当晨曦再次照耀这片曾经破碎的山河,我们纪念的不仅是一场战争的胜利,更是一个民族在存亡绝续关头的不屈抉择。八十年后的回望,不应只是对过往的简单追忆,而应是一场连接历史与未来、苦难与辉煌的深度对话。
抗日战争是一部用血泪书写的史诗。南京城下的哀嚎、重庆防空洞里的坚守、百团大战中的呐喊……这些记忆碎片共同拼凑出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然而,危险往往与觉醒相伴,苦难常常催生力量。正是这场战争,让四万万人结成了命运共同体,让“中华民族”这个概念从未如此真实而深刻。那些年轻的生命在战火中消逝,却也在民族基因中植入了永不磨灭的精神密码——坚韧、团结、牺牲与担当。
站在八十年的时间节点上,我们纪念胜利的最好方式,是让历史真正成为“未来的教师”。抗战精神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照亮前路的明灯。当今世界格局风云变幻,科技革命重塑国际竞争范式,文明冲突与对话并存。在这种背景下,抗战留给我们的遗产显得尤为珍贵,它告诉我们,一个分裂的民族难以抵御外侮,一个精神涣散的国家无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历史的真正回响,在于它能够唤醒当代人的责任与使命。当我们享受和平阳光时,不应忘记和平的代价;当我们追求个人发展时,不能忽视集体命运。抗战精神在今天的延续,是科技工作者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的不懈努力,是边防战士在冰天雪地中的默默坚守,是每一个普通人在各自岗位上的尽职尽责……这些看似平凡的行动,共同构筑着新时代的“精神国防”。
面向未来,我们要建设的不仅是物质上的强大,更是精神上的不可战胜。从抗战烽火中走来的中华民族,比任何时候都明白,真正的胜利不仅是战场上的得失,更是文明的生命力、价值观的吸引力和民族的凝聚力。当世界再次站在十字路口,我们当以抗战中淬炼的智慧与勇气,应对新的挑战与考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辟和平发展新境界。
八十年,足够让硝烟散尽,但不应让记忆褪色。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我们不仅是向历史致敬,更是向未来宣誓:那盏在民族最黑暗时刻点燃的精神明灯,将继续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凝聚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梦想。在这条从历史通向未来的远征中,每一个当代人都是火炬手,肩负着传承历史、开创未来的双重使命。让我们携手努力,把新中国建设得更好,这才是对历史最好的告慰,也是对未来最好的承诺。唯有如此,抗战的记忆才能真正成为永恒的民族财富,而非渐行渐远的历史回响。(朱先卓)
编辑:王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