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至2019年间,胡继宁曾数次远赴云贵少数民族地区调查和采风,苗族的大型祭祀仪式令他深受震撼。在其后的几年里,他开始创作全新的作品系列,以祭仪节庆等民俗等为主题,大多采用俯瞰视角来表现宏大的氛围和力量感。这些表达群体性和精神性的视觉图式,最初是以表现主义式的粗率手法描绘而出,忽略了现实形象里完整而具体的细节,在对三度空间的塑造中慢慢浮现出象征性的符号语言,其后逐渐转换为一系列抽象的平面图式。时至今日,胡继宁笔下的具象和抽象这两条线索已经形成了各自独立的系列,平行发展进而并行不悖。
胡继宁《苗乡印象NO.32》 纤维板丙烯 22X39cm 2018
胡继宁的恩师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靳之林先生,他不仅是一位油画大师,也是中国本原文化理论体系的奠基人,靳先生认为中国文化艺术体系包括两大方面,一部分是几千年来文人士大夫的精英艺术,另一部分是更加完整地保留在民间群体生活中的民间文化艺术体系。通过多年的言传身教,靳先生让胡继宁切身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和民族精神就保存在普通百姓的群体生活里。
胡继宁《苗乡印象NO.37》纤维板丙烯 27X40.5cm 2018
在以《鼓藏节》和《苗乡印象》为主题的系列作品中,胡继宁把西方现代艺术中的表现主义和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写意精神调和融汇起来,喜庆喧闹的氛围、跳跃激荡的用笔和浓厚炽烈的色彩形成了他颇具辨识度的个人风格。这些从真实视觉场面里提纯淬炼出的图式与符号貌似抽象,却暗合着篝火、鼓声、舞蹈的节拍与律动,以及中华民族审美的血缘基因。这是一位当代画家践行中国写意艺术观念的努力,以小喻大,见微知著,这是中国本原文化理论被不断当代化、国际化的例证,这永不止息的文明脉搏不仅是中国的、东方的,也是属于全人类的。
胡继宁《苗族鼓藏节》布面油画 39.5X76cm 2018
祭祀仪式中圜天旋转的图式,有阴阳相交、周而复始之意,正如太极图的内在含义就是循环往复、生生不息一般。靳之林先生在谈及自己的艺术源泉时曾说:“陕北窑洞里的老大娘给了我两把金钥匙,一把叫‘生生’,一把叫‘阴阳’,打开了中华民族本原文化的宝藏。”胡继宁苗乡系列作品,一半是写意化的祭仪场面,一半是抽象化的图式符号,以全新创作的大幅作品《生生》为“天极”,写意与抽象的两个系列,形式与观念相互映照,圜转出一个本原文化的视觉宇宙。
“生生”是艺术的初心,以不变的初心延续持久的创造;
“生生”是生命的本原,以稳固的本原持续旺盛的成长;
“生生”是宇宙的规律,以恒常的规律赓续万物的永恒。
期待每一位观看者都能够解读出自己的“生生”!
文/李旭,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理论与策展委员会主任,来源:滙社)
作品欣赏
胡继宁《苗乡印象NO.72》木板丙烯 28X42cm 2022
胡继宁《苗乡印象NO.56》纤维板丙烯 18X23cm 2022
胡继宁《苗乡印象NO.35》纤维板丙烯 22X36.5cm 2018
胡继宁《苗乡印象NO.26》纤维板丙烯 22X41cm 2018
胡继宁《苗乡印象NO.55》纤维板丙烯 16.5X37cm 2022
胡继宁《苗乡印象NO.29》纤维板丙烯 22X39cm 2018
胡继宁《苗乡印象NO.30》纤维板丙烯 22X39cm 2018
胡继宁《苗乡印象NO.43》纤维板丙烯 21X36.5cm 2021
胡继宁《苗乡印象NO.40》纤维板丙烯 17X23.5cm 2021
胡继宁《苗乡印象NO.125》纤维板丙烯 28X38cm 2024
胡继宁《苗乡印象NO.62》纤维板丙烯 18X23cm 2022
胡继宁《苗乡印象NO.113》纤维板丙烯 28X38cm 2023
艺术家简介
胡继宁
1975年生于安徽
2011年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获硕士学位
201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博士学位,导师为油画大家、美术教育家靳之林先生
现为上海戏剧学院绘画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中央美术学院博士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油画学会会员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交叉学科专业委员会艺术部副主任
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艺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
上海市徐悲鸿研究会会员
北京市朝阳区油画家协会理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