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至
关于明堂岙村,记者事先了解到的信息并不多,只知道位于鄞州区五乡镇,距五乡镇政府大约7公里,与阿育王寺为邻,和太白山系紧紧相依,建村至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但是,一个几百年的古村,多多少少总会有一些值得追寻和探访的旧迹,所以,记者又求助了一下网络,当得知明堂岙果然有一座千年古刹—明觉寺时,好奇心大动了,果断动身,前往明堂岙,探寻古寺,拜访古村。见习记者 朱立奇 文/摄
百岁房子,不知住过几代人
明堂岙村隶属于鄞州五乡镇,毗邻阿育王寺,被太白群山所包围。明堂岙村由三七房、庙前头、花墙门、高墙门等自然村组成。据村主任李凤斌介绍,村里在户村民有1300多人,不过由于村中的青壮年基本上都外出打工或者自助创业,现只余下600多位老人。村里姓“李”的村民占到全部人口的百分之七八十,剩下的大多姓“袁”或者姓“张”。所以,村里的居民组成非常简单,大家多少沾亲带故。
明堂岙村建村已有800多年了,早在宋代就有关于村落的记载,因此,村中有年份的物件颇多。村里有建造超过140年的古屋,有树龄超过200多年的古树,还有几口世世代代为村民提供饮水的古井,当然,更缺不了那悠久、美丽的传说了。
66岁的李志忠老先生对记者说,明堂岙村有“三好”:山好、水好、空气好。这“水”好就是指村里的井水。明堂岙村有两口古井,最老的一口古井叫姚家井,距今已有数百年,井水冬暖夏凉,入口甘甜。“现在好多已经搬去村外居住的年轻人,到了夏天还会回到村里来打井水,然后挑到村外去用呢。”李志忠说。
记者在一排排高低不一的老屋前停下了脚步。这些老屋大多分上下两层,铺着瓦片的屋顶异常宽阔,房屋的主体基本都用青石或者木头建成,或许是因为年岁太久的缘故,它们看起来全然一副饱经沧桑的样子。几位坐在老屋门口聊天的老人告诉记者,这里是庙前头村,这些老房子的“房龄”起码超过140岁了。“村里人大多姓袁,不知道在这里住了几代,反正我们是从出生就住在这个房子里。”一位非常健谈的老人主动向记者如此介绍。
断枝上“长”出的村子
明堂岙村的建村史由两个故事组成,而李志忠老先生正好是讲故事的高手,于是,随着他的讲述,记者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几百年以前。
故事一:相传,800多年前,有对“李”姓兄弟不远千里从中原来到太白山采药。当时的太白山,还是真正的深山老林,树木广布,药材丰富。兄弟两人在采药的时候,顺手折下一段树枝,插在地上,没想到几日之后,兄弟俩再次来到山中时,惊奇地发现,断枝竟然生根发芽了。真是不可思议!李姓兄弟想了半天,最后认定:这里是个好地方。
既然是好地方,干嘛不就在这里安居呢?于是,他们开始动手搭建房屋,就此在太白山下安营扎寨了。据传,李姓兄弟居住之地,就是明堂岙村的前身。
故事二:北宋末年,宋徽宗赵佶重用奸臣蔡京、童贯之流,并且为满私欲,以运送“花石纲”为名,大肆搜刮民间奇珍异宝,只弄得民怨沸腾。所谓的“花石纲”,就是指专门运送奇花异石以满足皇帝喜好的特殊运输团队。百度百科这样解释:“在北宋徽宗时,往往是10艘船称一‘纲’;当时指挥花石纲的有杭州‘造作局’,苏州‘应奉局’等,奉皇上之命对东南地区的珍奇文物进行搜刮。花石船队所过之处,当地的百姓要供应钱谷和民役,有的地方甚至为了让船队通过,拆毁桥梁,凿坏城郭。江南百姓苦不堪言。”
官逼民反,于是,来自歙州的方腊就在浙江淳安率众起义。
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官军攻破起义军的根据地帮源洞,屠戮义军七万余人,方腊被俘。其后,方腊的一个部将李明堂率领百十余残部,退入太白山中,等待时机以图东山再起。可惜由于局势不佳,人数又少,无力再战,只得改军为民,建村生息。李明堂来到太白山区后,遂将村子命名为“明堂岙”。
随着李明堂部的到来,村子人口越来越多,面积也越来越大,除“高墙门”外,又陆续有了“三七房”、“花墙门”、“庙前头”等自然村,而“明堂岙村”的叫法则一直延续至今。
台风撩开了历史的面纱
2007年夏末的超强台风“罗莎”席卷了整个浙东沿海,在给宁波地区带来灾害的同时,却不小心揭开了明堂岙村的秘密:连日的雨水冲刷,致使明堂岙村西面大山岙内出现许多残壁断瓦、文物遗迹。经文保专家考证,认定这里就是千年古寺明觉寺的遗址。专家推断,这些文物应该是明朝时候的古迹,至今已在地下沉睡了300多年。
就这样,这座始建于唐朝的千年古刹,终被一场台风撩开了面纱。
李志忠老先生主动带着记者前往“明觉寺”旧址。走过一条由碎石铺成的羊肠小路,又穿过一片桃园,明觉寺遗址就在眼前了。可惜,由于荒废太久,现场已被一片杂草、密林全部覆盖,只能通过老人的介绍来追忆这座曾经信徒众多、钟鸣肃然的千年古刹。
明觉寺始建于唐敬宗宝历年(公元826年)间,距今已有1187年,原名:明堂院。宋英宗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寺院被赐予镀金匾额,香火旺盛。到了元代泰定帝期间,因蒙古为马上民族信仰萨满教,并不热衷佛教,于是明觉寺在元代被废弃。到了明朝,明觉寺由僧人子琦牵头重建,明初重臣,朱元璋太子的老师宋濂亦为此庙撰写过碑文。明末清初,李自成和张献忠起义,清兵入关,世道混乱,明觉寺再次废弃。等到了清朝康熙盛世期间,佛教再次兴盛,寺庙就被整体移建到了山岙口白云山的边上。对此《鄞县通志》毁废寺院中有较为详细的记载:“明觉寺,旧号明堂院。唐宝历二年建,宋治平元年赐今额,元太定间废,僧子琦重建,宋濂有碑记,后废。清康熙二十一年移建于岙口白云山旁。”
关于寺庙的规模,《宝庆四明志》有一段是这么描写的:“明觉院,旧号明堂院。唐宝历二年建,皇朝治平元年赐今额,寺有住在堂直龙图阁舒亶记:常住田九十四亩,山九百八十亩。”从上述史料中可以得知,明觉寺规模之大,让人吃惊。
至于明觉寺为何废弃,李志忠老先生告诉记者,相传在这山岙之中有一条小溪,溪中有一条龙王,自称“旱家龙”。明觉寺有一小和尚为了偷点懒,便在寺中厢房边上的水池中倾倒尿瓶,此举激怒了龙王,于是降下大雨,致使溪水暴涨,将寺庙冲垮。于是明觉寺就这样消失了。
这个故事历代相传,也从另一个侧面验证了明觉寺的存在。
小贴士
宁波往东行驶,到五乡镇政府,再向东车行约7公里就到明堂岙村口。从宝瞻公路连接线向左拐,沿着盘山公路逶迤而上,也可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