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提拉对西罗马的远征,也许是偶然的。他和西罗马之间一直维持着一种良好的友谊。居中调处的是西罗马宫廷的宠臣阿契斯。阿契斯是西罗马最有势力的政治领袖和军事领袖。他在年少时曾作为人质留在匈奴,与阿提拉相交至深。在路阿执掌匈奴的时代里,阿契斯曾经两次借得匈奴军,用以平定西罗马的内乱。后来阿提拉在位时,阿契斯又三借匈奴军,用以征讨西哥特人、勃艮底人等蛮族。但到了 450年的时候,阿契斯和阿提拉两人的关系发生破裂,这同时意味着匈奴和西罗马蜜月时期的终结。此时,所向披靡的阿提拉决心惩罚西罗马人。正在这时,有一位美丽的公主帮助阿提拉找到了发动战争的理由。她的名字是荷诺丽亚--西罗马皇帝瓦伦廷三世的妹妹。这位公主自幼便浪漫、热情而富有野性。16岁的时候,她就与一位宫中的低级官员私通,因而被监视起来。不知为何,她竟然不顾阿提拉已有三千妃嫔的状况,主动设法寄去一封滚烫的求爱信,并附加一枚指环作为信物。
公元 450年,阿提拉以此为由索取荷诺丽亚公主,并要求以西罗马帝国的一半作为嫁妆。遭拒之后,阿提拉便以此为由,诉诸战争,当阿提拉的大军渡过莱茵河,一路攻城掠地,势如破竹,直到奥尔良城下。奥尔良是当时高卢最重要的城市,一旦夺取它,就掌控了高卢的军事中心。但这个时候,阿提拉昔日的好友、罗马大将阿契斯率兵来援,同来助阵的还有西哥特人、勃艮底人、阿兰人等蛮族军队。双方在特罗哀和梅资间的加泰隆尼亚之野,展开一场大战。
朋友间的争斗,往往没有胜利可言,他们彼此熟悉,常常在对方进行下一步的行动之前,就预先做好准备,每一次的较量都是真正的较量,几无意外可言。而阿契斯和阿提拉这对昔日的密友,各自麾下的军队都是由当世最强大的士兵组成:罗马人和匈奴人。战争的结果可想而知:传说一日之内,战死沙场的人超过 15万人,其中包括西哥特王西阿多利克。这种惨烈的相互残杀,带来的不过是两败俱伤,没有任何进展可言。也许算是罗马人抵抗了阿提拉的进攻,不过进攻可以随时进行。
阿提拉带着匈奴人退出了高卢,回归到匈牙利。不过,两年之后,他又卷土重来。这次,阿提拉不再去招惹蛮族密布的高卢,而把目标锁定只有罗马人守护的意大利。当阿提拉的军队翻越阿尔卑斯山,进攻阿奎利亚的时候,罗马人只能孤军奋战了。这座古老的帝国城市,在许多世纪以来,都是意大利东北部的首府,它拥有坚固的城防、众多自豪的居民,然而他们保家卫国的意志,依然抵挡不了阿提拉的野心,最终城市沦陷,建筑尽毁,居民遭受屠杀。幸而逃脱的罗马人,在亚德里亚海边创建了一座新的城市,这座城市后来取代了阿奎利亚的地位,成为意大利东北的首府。又过了若干年,在它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伟大的共和国--威尼斯。
此刻,阿提拉的军队,没有因为阿奎利亚的陷落而停止脚步,他们开往巴杜亚、伐罗那和米兰,所有这些意大利北部的城市,都没有逃过阿提拉的蹂躏。人们这样形容他的残暴:"凡是阿提拉的马蹄践踏过的地方,草也永不生长。"
他甚至想侵犯那座不再神圣的罗马圣城--这个他当过人质、经历过无数屈辱的地方,这个他曾经最亲密的朋友和最强大的敌人所保卫、所居住的地方。但是天意弄人,他的军队开始陷入饥馑和瘟疫,而阿契斯也从君士坦丁堡借得大量援兵。
这时阿提拉不得不心平气和地接待罗马的使节。这个过程如何已无法知道。后来的基督徒们都把这次和谈的成功归结为上帝的保佑和教皇利奥一世面对匈奴人时的凛然正气。也许真的如此,谁知道呢!阿提拉最终带着他的全部战利品安然离去了。他临走时还恐吓教皇:假如罗马不亲手奉上他的"未婚妻"荷诺丽亚,罗马将会再次陷入深重的灾难。
阿提拉和他的军队,退回到匈奴人的国都去了。
他的国都建在匈牙利平原上,距离今天匈牙利的首都布达佩斯不远。在这里,阿提拉会集起不同种族、不同语言、不同肤色的大臣们,通过他们对几乎整个欧洲发号施令。其中,多瑙河流域的东哥特人和吉匹特人,受到阿提拉的重视,往往能够与他共商国政。他们的人民在阿提拉的统治下保有大量自治权,免除纳税,不用加入匈奴军队除非他自愿,但是在名义上臣服于阿提拉,他们的生命和财产最终掌握在阿提拉的手里。莱茵河畔的阿莱曼尼人、勃艮底人以及法兰克人,也都被迫承认阿提拉的霸权。修令琴人和撒克逊人也被迫加入匈奴人的军队,为阿提拉服役。南俄草原上的匈奴人,人数也许比阿提拉手下的要多很多,但是他们也承认阿提拉无可争议的霸权。就连南俄草原以北森林中居住的斯拉夫人和芬人,也屈服于阿提拉的强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