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越南将俄"闪电"级导弹艇国产化 提升扼控南海能力)
宝刀未老:苏联时期打造的“毒蜘蛛”级导弹艇仍风靡海上
1241型“毒蜘蛛”级导弹艇是苏联/俄罗斯在20世纪70年代末研制的一种大型近海导弹艇(“黄蜂”级的后续艇)。作为除美国外唯一的全球性海军,苏联在研制各型大中型水面舰艇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导弹艇这种小型舰艇的研制发展,并认为是海军整体作战力量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研制了多种型号、性能各异的数百艘导弹艇装备使用,除在本国大量装备外,还向世界其它国家出口了近百艘。
“毒蜘蛛”级导弹艇艇长56.9米、艇宽13米、吃水2.65米,其满载排水量550吨,动力装置为2台燃气轮机,采用双驱动轴,艇员编制为44人。由于采用了较好的结构设计和强大的动力系统,使得该艇可在8级海况下正常巡航,艇上的武器系统在5级海况下可正常使用。在热带气候条件下,该艇在正常装载量及良好海况时的艇速可达35节;在标准气候条件下,最高航速可达40节。而该艇在经济航速时的续航力为2700公里,在12-13节航速下的续航力为3800公里。
与早期研制的导弹艇相比,“毒蜘蛛”级导弹艇的排水量增加到近500吨,适航性及续航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所携带的武器系统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新型舰舰导弹也提高了射程及抗干扰能力。为了提高自卫能力,艇上还装备了中口径自动舰炮、小口径速射炮、防空导弹及电子战设备等,从而使其攻击力、防御力及生存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其所能执行的作战任务也从早期主要攻击水面舰艇扩展到可进行海上巡逻、护渔、护航、对敌方港口进行封锁及攻击敌方近岸目标等,以致可完全将其作为一种轻型护卫舰来使用。
目前,“毒蜘蛛”级导弹艇俄海军仍有30多艘在役,出口也达20多艘,成为接替“黄蜂”级导弹艇出口的主要艇型。“毒蜘蛛”级是俄最主要的出口型导弹艇,印度是其最大的使用国,并引进了相应的生产线。
“毒蜘蛛”级的出口型——“闪电”级导弹艇受越追捧
按照俄越双方签订的协议,俄方首先向越南海军供应两艘“闪电”级(“毒蜘蛛”级导弹艇的出口型)艇成品,然后协助越南企业建造另外6艘同型导弹艇。越南在俄方援助下建造的首批两艘“闪电”级导弹艇于2013年底下水。服役后,越海军对该艇赞不绝口。俄联邦军事技术合作局局长米哈伊尔·德米特里耶夫透露,越南还积极寻求俄罗斯的关键技术转让许可,目前俄罗斯已同意越南在本地生产该艇的Kh-35反舰导弹升级版,该导弹外形乃至性能都与著名的美国“鱼叉”导弹相似,既适合攻击水面舰艇,也能对地攻击。俄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专家拉林表示,越南是继印度之后第二个同俄罗斯联合生产反舰导弹的国家,显示两国军事合作水平大幅度提升。
“闪电”级导弹艇主要用于在公海上摧毁敌方战斗舰艇、运输舰艇和登陆艇。该级舰长56.1米,宽10.2米,吃水2.38米,满载排水量500吨,动力装置采用2台燃气轮机,总功率为23862千瓦,最大航速超过40节,在12-13节的航速下可航行1650海里,艇员编制42人,自持力超过10天。电子设备包括导航雷达、卫星导航设备、短波和超短波无线电通信系统,无线电测向仪、空中和海上目标探测雷达、导弹火控雷达、76和30毫米舰炮火控雷达及干扰设备。
在世界同级别舰艇中,“闪电”导弹快艇的武器配备可谓超乎导常的强大:艇上不仅装备了四座两联装SS-N-25“天王星”反舰导弹,还配备了12枚便携式SA-N-8“针”式防空导弹,并在艇首甲板备了1门76.2毫米的AK-176舰炮,在艇后部安装了2座6管30毫米口径的AK-630速射舰炮。此外,“闪电”级快艇具备三防能力,并装备专门的设备以对付感应水雷。为了进一步提高快艇的防御能力,艇上还装备了1座PK-10诱饵弹发射系统。由于装备了现代化的武器系统,并且具有高速机动能力,“闪电”级快艇能够控制5000平方海里的海域,主要用于消灭近岸和中近海的敌方水面舰艇、运输舰及登陆艇。
作为“闪电”级快艇的主力打击武器,SS-N-25“天王星”反舰导弹在射程、速度、战斗部威力、海平面巡航高度等方面与美国海军的捕鲸叉反舰导弹极为接近,是俄罗斯中远程反舰导弹家族中重量最轻的一员。该弹是一种中程亚音速导弹,主要用于装备在中小型水面舰艇上,而且由于体积紧凑,单位面积内的携载数量较大。该弹长4.2米,弹径0.42米,翼展1.02米,弹重600千克,装有140千克的穿甲爆破弹头,配备有延时引信,可使导弹战斗部在穿透军舰外钢板后在舰内爆炸,对舰艇的毁伤能力极强。有关试验表明,3000吨级的护卫舰只要命中一枚,即可丧失战斗力,命中2枚则可完全被击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