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三:刺杀者们在良知与信仰间展开抉择
电影版本:在本片中,阿汤哥饰演的施陶芬贝格曾质疑过政变之后的权力交替,但最终首要干掉希特勒的行动是重中之重,对于此问题可能也并未过深考虑。而对于刺杀最高元首的思想斗争也着墨不多。几位暗杀组织的高层成员想当然的国家正义感并未具有足够的说服力,如果说这是一项完全正义的行动的话,那么进一步深入探讨他们的刺杀动机和人性良知则显得极为重要。
史实版本:忠于德国还是忠于希特勒,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不仅仅是为了证明“他们的刺杀行动正要告诉世人,德国不只是有希特勒。”更重要的是施陶芬贝格集团否决了法西斯或者纳粹之后,他们是民族主义、民粹主义、国家主义还是军国主义的问题,当时的德国已经彻底被疯狂的希特勒战车多绑架。拟议中的临时政府接管之后,是准备继续开战还是撤出战争,前者更多是军人们反对希特勒的军事指挥,后者是学习一战中的俄罗斯(当时列宁借助厌战的士兵最终不惜一切代价退出战争),再或者是与英美等国媾和一起去打苏联(最后这个可能是三战了)。这些都可能是他们的选项,历史没让我们看到他们的选择,无论如何只有干掉希特勒才有主动权。至少,这些德国军官试图恢复德国的帝国制度,最起码要挽救德国被彻底打败。假设他们得偿所愿,很可能出现比希特勒在台上更严重的后果,从军事和政治上讲1944年的希特勒都已经是纸老虎了。
在纳粹统治时期,绝大多数德国人对反抗运动很不理解。甚至到了1952年,也只有20%的德国民众赞同反抗纳粹统治。战后,仍有不少德国人将施陶芬贝格视为“叛国者”,认为他破坏了德国人“忠于职守”的传统。德国前总统约翰内斯·劳在1994年曾这样说,“不要把1944年7月20日的那些人视为英雄,而应把他们作为在矛盾中的人去理解。重要的是,对于他们的错误和疏忽不要视而不见。”
2004年7月20日,事件60周年之时,施罗德总理主持纪念仪式。确认施陶芬贝格作为德国反抗希特勒的英雄地位。德国国内一些观察家就有不同的看法,对于这一小部分反希特勒军官的理想化会有重写历史,迎合战后出生的德国人的兴趣之嫌。
真相一:刺杀行动幕后黑手恐另有其人
真相二:暗杀希特勒行动非只此一次
真相三:刺杀集团内心矛盾艰难抉择
真相四:希特勒刺后复出讲话至关重要
真相五:施陶芬贝格萌生刺希念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