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4618字
阅读预计11分钟
编辑 |李冉
审核 |江怡 陈珏可
摘要
随着印度与巴基斯坦、中国的紧张局势持续发酵,印度必须为一场高风险的两线冲突做好准备。一项大胆的新战略主张:对巴基斯坦采取快速、果断的行动,同时凭借尖端火力、联合作战能力及本土化防御力量,对中国形成牵制态势。双管齐下的战略。若中国与巴基斯坦联合发动攻击,印度的防御战略应围绕以下两个核心目标展开:对巴基斯坦实施“闪电战”,对中国采取“攻势防御”。未来战争要求实现陆、空、海、网络及太空领域的一体化作战,平衡东西两线。强化制空权:筑牢第一道防线。建立海上优势与完善前沿部署。为向东部投射力量,印度必须组建一支能够在南海行动的太平洋舰队。针对中国军队,印度应采取“僵局”(stalemate)战略:通过造成足够损失,遏制中国的进一步行动。日前,《商业世界》发表新西兰籍国防分析师拉克什·克里希南·西姆哈的署名文章,就印度如何赢得下一场对中巴可能的战争建言献策。现编译附后,以飨读者。
![]()
图源:印媒
随着印度与巴基斯坦、中国的紧张局势持续发酵,印度必须为一场高风险的两线冲突做好准备。
1971年印度决定性战胜巴基斯坦后,印度顶尖军事战略家K·苏布拉马尼亚姆提出了一项具有前瞻性的理论:
无论中国与巴基斯坦是联合进攻还是单独行动,印度都必须保持足够的军事力量,以同时应对这两个国家。
他指出,“印度必须组建并随时部署充足的兵力,遏制中国和巴基斯坦联合或单独发动攻击;
若遏制失败,则需有效击退侵略。面对两个潜在对手,我们的目标必须是牵制其中一方,同时与另一方迅速决出军事胜负。
显然,后者只能是巴基斯坦。因此,我们的兵力规划必须以实现这一目标为核心。”
双管齐下的战略。若中国与巴基斯坦联合发动攻击,印度的防御战略应围绕以下两个核心目标展开:
对巴基斯坦实施“闪电战”。发动多线快速进攻,夺取60至80公里的领土,迫使巴基斯坦迅速投降,同时避免引发1971年那样的分裂局面,以免刺激巴基斯坦过早动用核武器,除非巴基斯坦主动选择升级冲突。
对中国采取“攻势防御”。先抵御中国的首轮进攻,随后系统性摧毁中国军队在西藏的军事资产,包括机场、基础设施及兵力集结点,但不升级为对中国核心领土的攻击。
印度山地师必须构建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消耗中国军队的战斗力。
历史教训,一体化作战势在必行。1971年战争的关键人物J·F·R·雅各布中将曾指出,当时印度各军种间协同严重失灵,陆军参谋长萨姆·马内克肖与空军参谋长P·C·拉尔甚至互不沟通。
身为印度军队中唯一的犹太裔将军,雅各布不得不亲自协调两个独立的空军司令部,这极大地复杂化了作战行动。
在如今可能涉及核武器的高风险环境下,此类协同失灵可能引发灾难性后果。
未来战争要求实现陆、空、海、网络及太空领域的一体化作战。
印度前陆军参谋长迪帕克·卡普尔上将强调,印度需推进联合作战规划、发展天基资产、构建导弹防御系统,并打造陆空海一体化作战能力。
平衡东西两线。尽管印度已通过组建新的西南陆军司令部,强化了西线针对巴基斯坦的进攻能力,但同时也在采取措施,应对中印边境的防御薄弱点:印度正修建高速公路和铁路网络,以便将兵力从本土核心区域快速部署至喜马拉雅山脉的关键阵地。
与此同时,印度空军必须做好准备,在支援地面作战的同时,打击中国军事阵地。
通过组建西南陆军司令部,印度已在整个西线对巴方向获得了更强的进攻能力。
尽管行动稍显迟缓,但印度也在采取战略措施,应对东线对华方向与中国的军事力量失衡问题。
具体举措包括:加快修建新的公路和铁路网络,使印度陆军的打击部队能从印度中部和北部的基地直接部署至喜马拉雅山脉,从而在多个战略要点形成均衡的作战力量。
印度陆军必须能快速在边境集结兵力,同时由空军打击中国的部署阵地。
压制巴基斯坦。1965年,美国空军将军西德尼·吉芬曾通过兵棋推演模拟中巴联合进攻印度的场景,他得出结论:中国一贯的策略是“改变军事力量平衡,确保印度无法重创巴基斯坦”。
印度必须打破这一逻辑误区。若遭遇中巴联合进攻,印度的目标应是抓住机遇,彻底解决巴基斯坦问题,从而拔掉中国的这颗“重要棋子”。
一旦战争爆发,印度陆军的“冷启动”战略旨在通过多轮跨境闪电战,夺取纵深30公里的“小块领土”。
这将使印度陆军在72至96小时内推进至拉合尔和锡亚尔科特——巴基斯坦陆军的旁遮普核心区域。
若巴基斯坦对推进的印度装甲部队使用战术核武器,它将面临两个关乎国家存亡的问题:其一,在本国领土使用核武器,将导致这些区域数十年内沦为废土。
印度或许会损失几个师,但旁遮普和信德省的1.5亿巴基斯坦人,余生都将饮用放射性污染水。
与能快速重建广岛和长崎的日本不同,极度贫困的巴基斯坦可能数个世纪都无法恢复元气。
其二,印度的“确保报复”核理论明确:任何形式的核武器使用,都将引发印度大规模的惩罚性报复。
正如国防分析师曼普里特·塞西所言:“对巴基斯坦而言,‘不可接受的损失’只需用4至5枚20千吨当量的核武器,打击5至6座主要城市即可实现。”
本质上,巴基斯坦,至少是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将在此次报复后不复存在。
印度应避免打击俾路支省、普什图地区及信德省(卡拉奇除外,该市目前已非信德人主导城市),以此向巴基斯坦少数民族表明:印度的冲突对象是巴基斯坦军队,而非巴基斯坦民众。
这些地区极有可能像孟加拉国一样脱离巴基斯坦,实现独立;开普省甚至可能与阿富汗合并。
据估算,印度拥有约180枚核弹头,此外还有可制造2600枚核弹头的裂变材料,这一核力量足以对中国形成威慑,使其不会为了保护伊斯兰堡和卡拉奇,而冒险让北京和上海陷入危险。
制空权:第一道防线。中国军队空军拥有超过2800架战机,是全球规模第二大的空军。
巴基斯坦空军虽在数量上处于劣势,约450架作战飞机,但其升级后的F-16机群仍构成威胁,部分升级工作由土耳其协助完成,战时土耳其或提供进一步支持。
相比之下,印度空军拥有约900架作战飞机,包括“阵风”、苏-30MKI、“幻影”2000及升级后的米格-29等先进机型。
尽管在数量上处于下风,但印度空军的质量优势和更精良的飞行员训练,使其对巴基斯坦空军具备优势。
不过,为应对两线作战,印度空军坚称至少需要42个战机中队。
印度“迷你空军”:战略部队司令部。印度空中力量中,一个鲜为人知但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战略部队司令部下辖的“迷你空军”——由42架苏-30MKI战机组成,这些战机经过改装,可携带空射型“布拉莫斯-A”超音速巡航导弹。
该机型具备抗核电磁脉冲能力,拥有远程精确打击能力,且可能配备战术核弹头。
由于巴基斯坦的军事资产主要集中在旁遮普省,印度可更轻松地对其进行定位和打击。
这些多用途战机扩大了印度的打击范围,同时降低了飞行员风险,因为导弹可从印度领土纵深发射。
导弹优势。与1965年、1971年和1999年的战争不同,印度武装部队此次不应打消耗战,而应在最大限度减少人员和物资损失的前提下,彻底摧毁敌方的作战能力。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部署巡航导弹。
借鉴1991年海湾战争的经验,印度成为除两个超级大国之外,首个大规模列装巡航导弹的国家。更重要的是,印度是全球唯一列装超音速巡航导弹的国家,并组建了多个“布拉莫斯”导弹团。
“布拉莫斯”导弹可能成为扭转战局、助力印度获胜的“法宝”(类似印度史诗中的“梵天法宝”)。导弹突如其来的隐蔽打击,能极大打击敌方士气、削弱其抵抗意志。
当“布拉莫斯”导弹齐射,击中敌方防御工事、坦克、空军基地、舰船及指挥通信中心时,将加速敌方投降。
对巴基斯坦而言,打击目标十分明确:饱和巡航导弹攻击可在几分钟内,彻底瘫痪巴基斯坦的指挥控制中心,包括位于拉瓦尔品第的巴基斯坦陆军军团司令部。
冲突爆发后的最初几小时内,必须彻底摧毁的其他关键目标包括:核电站,尤其是卡胡塔核电站(巴基斯坦大部分“伊斯兰核弹”在此制造);拉合尔以西的萨戈达中央弹药库(巴基斯坦大部分核弹头在此储存);位于古杰兰瓦拉、奥卡拉、木尔坦、姜和德拉纳瓦布沙阿的弹道导弹基地;卡拉奇港(巴基斯坦唯一的主要港口)及其海军总部;生产坦克和战斗机的兵工厂。
先发制人的打击将有效瓦解巴基斯坦的进攻能力。2003年海湾战争中,美军在最初8小时内就实现了这一目标,印度也必须具备此类能力。
印度已在对华方向部署“布拉莫斯”Block III型导弹,该型号具备“弹道机动和大角度俯冲能力”,适用于山地作战。
随着苏-30战机完成携带“布拉莫斯-A”导弹的改装,印度将能对包括整个西藏在内的中国广大区域实施打击。
印度必须具备足够火力,对中国西部战区的军事资产造成重大破坏,迫使中国军队从1500多公里外的本土调兵增援,而这些补给线随后将成为印度攻击机的打击目标。
与有人驾驶战机相比,巡航导弹为战争规划者提供了更具吸引力的选择:零飞行员风险、极高精度且成本更低。
一架印度国产苏-30战机造价7500万美元,而一枚“布拉莫斯”导弹仅需270万美元。
印度目前拥有5个“布拉莫斯”导弹团,每个团配备4套发射系统和90枚导弹。
选择列装超音速巡航导弹,或许是印度军事和政治领导层过去30年来做出的最具远见的决策之一。
正如“布拉莫斯”航空航天公司董事P·帕塔克所言:“该导弹的高精度使其特别适用于打击城市中的军事目标,这类任务的核心需求是减少附带损害。
事实上,巡航导弹技术的发展与计算机技术、定位系统及推进剂技术的快速进步相辅相成。正因如此,印度能够部署空射型巡航导弹系统,且无需额外采购专用战机。”
海上优势与前沿部署。印度海军实力远超巴基斯坦海军,有能力迅速封锁卡拉奇港。
印度海军还与美国、日本合作,通过马六甲海峡等“咽喉要道”,监控中国海军的动向。
为向东部投射力量,印度必须组建一支能够在南海行动的太平洋舰队。这不仅能牵制中国的扩张野心,还能在必要时打击中国沿海资产。
此类部署若与越南、日本等盟友协同进行,将标志着印度正式转型为真正的海洋强国。
本土化能力:持久战的关键。印度古代政治家考底利耶曾警示,不应依赖他国获取财富。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军事装备。持久战需要快速补充物资,而这只有本土生产才能保障。
2012年,印度前陆军参谋长V·K·辛格曾揭露印度战争准备工作中的惊人漏洞,包括弹药储备量极低的危险状况。
此后,印度采取措施,将“战争消耗储备”恢复至40天的标准水平。然而,长期的可持续性仍依赖于加速本土化进程,因为战时外国供应商可能不可靠,或借危机抬高价格。
最终目标:解除巴基斯坦武装,威慑中国。若爆发两线战争,印度的目标必须是使巴基斯坦永久丧失作战能力,这同时也将削弱中国的影响力。
针对中国军队,印度应采取“僵局”(stalemate)战略:通过造成足够损失,遏制中国进一步行动。
印度军队对巴基斯坦的作战记录呈现“一边倒”态势——尽管受到政治层面的限制,但印度赢得了每一场战争;
而对中国的作战记录则好坏参半:1962年遭遇惨败,但1967年在卓拉山口(Cho La)取得胜利,近年来在边境对峙中也占据上风。
迈向高科技未来部队。印度军队现在必须实现转型,从“数量优先”转向“质量优先”——整合信息战、电子战、网络作战及实时决策支持系统。
在中国军队推进全面机械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印度无需在规模上与之抗衡,而应凭借精准打击能力、敏捷性和技术优势,与之保持同步。
正如美国历史学家威尔·杜兰特在分析印度多次遭受伊斯兰势力和欧洲殖民者入侵的原因后所指出的:“一个国家必须始终为和平而努力,但同时也要时刻做好战斗准备(A nation must forever wage peace but keep its powder dry)。”
对印度而言,通往和平的道路,在于构建明确无误的实力——包括技术实力、战略实力和道德实力。
本文转载自“南亚那些事”微信公众号2025年11月20日文章,原标题为《印度的“两线作战”构想:重创巴基斯坦,牵制中国》
本期编辑:李冉
本期审核:江怡 陈珏可
*前往公众号后台发送“编译”,即可查看往期编译合集
更多内容请见↓
欢迎您在评论区留下宝贵的意见或建议,但请务必保持友善和尊重,任何带有攻击性和侮辱性语言的留言(例如“阿三”)都不会被采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