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澎湃新闻报道,彭博社的一则消息,让本就暗流涌动的国际政坛更添变数——法国总统马克龙正酝酿一项“大胆举动”,计划今年12月访问中国,更要邀请中方领导人参加2026年在法国依云举行的七国集团峰会。这个消息抛出来,就像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要知道G7自冷战诞生以来,从来都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私人俱乐部”,中国这个非成员国,几乎从未被请上这个专属餐桌。
中国驻法国大使邓励不久前已向《南华早报》确认,马克龙访华“没有重大障碍”,双方正在协调合适时间。法国爱丽舍宫虽未直接证实邀请一事,却含糊表态“希望与愿意帮助解决全球失衡的主要新兴国家接触”,这番说辞算是给传闻留足了想象空间。更值得关注的是,多名知情人士透露,法方已就此事与德国沟通,而德国“总体上表示支持”,这让这个看似突兀的提议有了初步的盟友支撑。
![]()
马克龙敢冒这个险,绝非一时兴起。先看看他的国内处境,支持率几乎跌到历史谷底,部分民调显示满意度仅11%,改革受阻、议会分裂,国内政治早已是一团乱麻。这种时候,外交场上的高光时刻就成了最现成的“救命稻草”。2019年他就曾出人意料邀请伊朗外长出席G7相关会议,靠这种突破性举动刷足存在感,如今故技重施,显然是想复制成功——若能促成中国与G7的对话,这份外交遗产足够他在法国政坛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对欧洲而言,这更是“战略自主”理念的一次实践。G7的影响力早已今非昔比,成员国经济总量占全球比重持续下滑,金砖国家等新兴力量崛起,让这个“小圈子”越来越像自说自话的舞台。美国的态度又反复无常,特朗普政府对G20这类全球合作平台本就冷淡,欧洲国家早就在反思是否该摆脱对美国的依赖。邀请中国参会,就是想向世界证明,欧洲尤其是法国,有能力主导大国对话,而非永远跟在美国身后当“应声虫”。
![]()
但这个提议的阻力,比马克龙想象的可能更棘手。G7不是法国的“一言堂”,日本和加拿大率先摆出消极姿态,这些国家在安全、人权议题上常与中国唱反调,生怕中国参与“稀释”他们的政治共识。最大的变数还是美国,尽管特朗普曾有过扩大G7的想法,但当前美国对华战略竞争的基调没变,G7在他们眼中是协调西方立场、应对“中国挑战”的工具,怎么可能轻易让中国成为座上宾?到2026年,美国政坛风向如何,直接决定着这个提议的生死。
站在中国的角度,接不接这个邀请得打个大大的问号。G7近年的表现实在让人难以信任,峰会公报里总少不了对中国内政指手画脚,台湾地区、南海问题上的不实言论层出不穷,满是意识形态偏见。中国向来倡导真正的多边主义,G20涵盖主要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金砖国家机制代表发展中国家崛起,这些平台才更符合全球多极化现实。相比之下,以“受邀嘉宾”身份参加G7,战略价值有限,还可能陷入对方预设的议题陷阱。
其实马克龙的提议,本质上是承认了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全球事务没中国参与根本玩不转。气候变化、经济复苏、关键矿产供应链稳定,哪一样离得开中国?G7再怎么抱团,也挡不住多极化的浪潮,与其在小圈子里自嗨,不如主动打开大门。但问题在于,G7的“冷战基因”没那么容易根除,一边喊着邀请中国,一边又在科技、贸易领域搞封锁,这种矛盾的姿态,谁都看得明白。
![]()
这个提议最终大概率会在G7内部经历激烈博弈,折中方案或许是最可能的结果——比如邀请中国参与部分议题讨论,而非全程出席。对中国来说,与其纠结是否参会,不如稳住自己的节奏。我们有G20、金砖、上合这些成熟平台,有“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这样的自主渠道,没必要为了一个态度暧昧的邀请勉强自己。
马克龙的大胆尝试,至少释放了一个积极信号:西方阵营内部并非铁板一块,欧洲在寻求与中国对话的可能。但桥能不能搭成,不光看法国的勇气,更要看G7能否放下意识形态偏见,真正把中国当作平等的合作伙伴。世界棋局早已变了,中国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这是马克龙看清的现实,也是其他G7国家早晚要面对的事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