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中泰证券资管)
![]()
当前债券产品的投资环境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征,既蕴含机遇,也充满挑战。机遇在于,若投资组合中包含可转债,则收益表现可观;挑战则在于,若仍沿袭去年长久期资产的配置策略,则业绩可能不尽如人意。
以Wind可转债加权指数为例,截至2025年10月31日,该指数年内涨幅已达16.83%;反观中债三十年国债到期收益率,则从年初的1.84%攀升至2.14%,导致大量资本浮亏。
这两组数据,基本上反映了今年以来不同策略固收类产品的表现差异。
观察公募债券基金市场,表现优异的纯可转债基金业绩可接近30%,而去年表现抢眼的利率债基金,今年则显得黯然失色。从单一资产视角审视,今年可转债与权益市场表现强劲,而去年则是超长期债券的黄金时期。追溯至2021年,可转债与权益市场同样表现不俗,这充分说明,没有一种单一投资策略能够穿越所有市场周期,而固收+多元化策略的产品,则能更好地适应各种市场环境。
在当前债券收益率水平下,若不对信用风险和久期风险进行过高暴露,整体收益率大致维持在2%-3%的区间,即便考虑杠杆收益增强,也仅能实现3%以上的收益。在此背景下,要实现显著的超额收益,同时有效控制产品回撤,难度着实不小。然而,这也恰恰反映出,在利率偏低的环境下,固收产品需不断探索可“+”的资产。
若将视野放宽,尽管黄金与白银近期经历了十多年来的最大单日跌幅,黄金年内涨幅超过50%,甚至超越了科创50指数。这表明只要积极寻找并关注,固收产品仍有可能在静态票息的基础上实现收益增厚的路径。对于日常研究宏观经济的固收投资经理而言,这无疑是天然的优势所在。
![]()
此外,资管新规的实施与地方政府债务化债进程,也会继续深远地影响固收行业。随着国内固收市场日益规范化、标准化,信用风险被更加充分地定价,固收产品的投资策略也需更加精细化。相较于权益投资者的自下而上方法论,固收人员更适合采用自上而下的宏观形势分析。特别是随着ETF数量的增多,越来越多的投资工具可服务于大类资产配置,这无疑为“固收+”产品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此背景下,广义的“固收+”产品无疑是未来固收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无论“+”的部分是可转债、股票ETF、大类资产ETF还是商品等CTA策略,“固收+”产品的投资策略丰富化与多样化仍处于起步阶段,这恰恰是未来发展的重大机遇。
展望2026年固收投资,我认为低利率环境在财政发力的大环境下出现趋势性扭转的概率不大,甚至随着前几年收益偏高资产的陆续到期,明年静态票息的收益可能会更低。因此,固收类产品仍需通过交易实现收益增厚。
结合宏观环境,明年市场需关注两大线索:一是居民资产配置模式的变化,权益投资比重的加大能否持续?二是PPI是否结束下行周期,开始同比转正上行?尽管无法精确预测明年各类资产的收益情况,但若权益市场的“慢牛”与居民资产配置的行为偏好相关,则今年可能仅是这一进程的开端。配置一些权益指数的ETF,或许可为固收产品带来一定的收益增强。
此外,大宗商品在经历数年熊市后,除贵金属与有色金属外,估值均处于低位。若“反内卷”与扩内需政策能够同步发力,明年通胀预期有望抬升,PPI同比有望转正,这意味着宏观层面的机会或将聚焦于大宗商品。在此背景下,配置一些期货仓位,同样可为债券带来收益增厚。
![]()
作者简介
胡达,毕业于法国SKEMA高等商学院、同济大学,金融工程&工商管理双硕士学位。
2008年以来担任国泰君安证券固定收益部交易员、中银国际证券资产管理部投资经理、中银国际证券资产管理部投资经理、中泰证券资管金融市场部高级投资经理、五矿国际信托固定收益部副总经理、投资总监,现为中泰证券资管固收专户投资部总经理。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