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灿
引言:哲学是企业穿越周期的隐形引擎
企业经营的本质是持续应对不确定性的过程,而哲学为这种应对提供了底层思维框架与价值锚点。从海尔“人单合一”的组织革命到稻盛和夫“敬天爱人”的经营哲学,从Aēsop“少即是好”的品牌理念到玛氏“负责任的增长”实践,优秀企业的长盛之道往往根植于对根本问题的哲学思考——企业为何存在?如何决策?如何与世界相处? 这种思考超越了短期技术与市场变化,构成了企业穿越周期的核心能力,为基业长青打好坚实基础。
![]()
资料图
一、哲学塑造企业的“底层操作系统”
1. 价值观驱动的战略定力
哲学为企业提供了“不变的指南针”。稻盛和夫在《经营十二条》中提出“作为人,何谓正确”的终极追问,将伦理判断置于商业决策之前,这种价值观使京瓷在多次危机中坚守原则而非投机取巧 (稻盛和夫的经营十二条哲学 - ProcessOn)。类似地,海尔CEO张瑞敏以“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为哲学根基,推动企业从家电制造商向“用户生活解决方案服务商”转型,通过组织去中心化(如“小微经营体”模式)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分布式协作需求 (记中国哲学家——海尔CEO张瑞敏- 海尔集团官网)。
2. 组织进化的元理论
哲学思维帮助企业突破“路径依赖”。传统企业常陷入科层制僵化,而海尔通过“人单合一”模式重构组织逻辑——将员工从执行者转变为“创客”,将企业从封闭系统转变为开放生态平台。这种变革的底层逻辑源自张瑞敏对“自我颠覆”哲学的坚持:“大企业的自然进化必须走向网络协同” (记中国哲学家——海尔CEO张瑞敏- 海尔集团官网)。无独有偶,华为以“均衡管理”哲学对抗组织失衡,其成功被学界视为“中国式管理哲学的典范”,证明企业可以通过动态平衡短期效率与长期发展、个人利益与集体目标,构建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
资料图
二、哲学赋能决策的“矛盾化解力”
1. 危机中的价值排序
企业危机本质是价值观的试金石。1982年强生“泰诺中毒事件”中,管理层以“公众利益优先”的哲学原则,不惜成本召回全部产品并公开透明沟通,最终不仅挽回信誉,更确立了危机管理的行业标准 (经盛国际:案例-危机管理考验企业的生存哲学)。同样,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海尔没有收缩海外业务,而是洞察到“需求暂时压抑而非消失”的本质,通过逆势广告投入抢占市场空白,体现了“危机即转机”的辩证思维 (经盛国际:案例-危机管理考验企业的生存哲学)。
2. 长期主义的践行框架
哲学帮助企业抵御短期诱惑。玛氏公司将“可持续发展”上升为百年家族价值观,提出“一代人的可持续发展”计划,在业务增长60%的同时实现碳排放减少8%,其秘诀在于将“净零排放”目标融入采购、生产、物流全链条 (玛氏CEO Poul Weihrauch分享公司“可持续发展哲学” | Mars)。这种“增长与责任解绑”的实践,本质是对“企业为何存在”这一哲学问题的回答:商业不应以牺牲地球为代价,而应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力量。
三、哲学构建企业与世界的“共生关系”
1. 从“利润中心”到“价值共同体”
现代企业哲学正在突破“股东至上”的狭隘视角。中国人民大学李萍教授指出,企业通过“共享意图”(Shared Intention)将道德责任融入决策,例如华为“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的价值观,将员工、客户、社会的利益纳入企业目标体系,使企业成为“有限的道德主体” (李萍:论基于社会责任的企业道德主体性 -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这种转变不仅回应了社会期待,更通过利益相关者协同增强了企业抗风险能力。
2. 文化符号的价值创造
哲学赋予品牌超越功能性的精神溢价。Aēsop创始人Dennis Paphitis拒绝传统美妆行业“60%包装+30%营销+10%研发”的投入结构,坚持“80%资源投入产品研发”,其黑色玻璃瓶包装设计既考虑环保(可回收)又延长保质期,这种“功能至上”的极简哲学成为品牌核心识别符号 (打造品牌是一个“跨学科工程”!希腊“哲学家”创办的Aēsop就是绝佳典范)。更深刻的是,Aēsop将“文化”定义为动词——通过《巴黎评论》而非《哈佛商业评论》获取灵感,构建了“知识分子护理品牌”的独特认知,证明哲学审美可以直接转化为商业价值。
![]()
资料图
四、哲学思维的实践路径
企业导入哲学并非空谈玄理,而是需要转化为可操作的工具:
价值观澄清:如阿里巴巴通过“六脉神剑”将“客户第一”等哲学原则具象为员工行为准则 (解密10家知名企业的管理哲学,洞悉经营之道! - 智库资讯);
决策框架化:稻盛和夫“阿米巴经营”将“销售额最大化、费用最小化”哲学转化为每日核算的会计体系 (稻盛和夫的经营十二条哲学 - ProcessOn);
文化仪式化:海尔“砸冰箱”事件将“质量至上”哲学转化为企业神话,成为员工记忆中的道德锚点 (记中国哲学家——海尔CEO张瑞敏- 海尔集团官网)。
结语:哲学是企业的“源代码”
在技术迭代加速、市场波动加剧的时代,企业的竞争已从资源、技术层面升维至哲学层面。那些能持续引领行业的企业,无一不是用哲学思维重新定义问题——海尔重新定义“企业与员工的关系”,玛氏重新定义“增长与责任的关系”,Aēsop重新定义“品牌与文化的关系”。这种定义能力,使它们在变革中始终占据主动,最终从“时代的企业”蜕变为“定义时代的企业”。正如张瑞敏所言:“伟大的公司是造钟,而非报时”,而哲学,正是造钟者的核心工具。
(作者:王国灿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法学会会员、资深媒体人、文化战略观察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