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供水是民生保障的核心支柱,关系着千万家庭的日常起居与健康安全。近年来,新疆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聚焦水源地保护、水处理升级、供水管网改造三大关键环节,以全链条治理、系统性升级构建从“源头”到“龙头”的供水安全保障体系,让市民用上更安全、更优质的自来水。
水源地:筑牢“源头防线” 守好饮水第一关
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的第一师阿拉尔市,供水主要依赖天山冰雪消融水及季节性河流引蓄水。为破解“水源安全”与“供需平衡”双重难题,第一师阿拉尔市从“防护”与“保障”两端发力,既守住源头清洁,又拓宽供水渠道,为城市饮水安全筑起坚实屏障。
严防水环境污染风险是饮水安全的首要前提。第一师阿拉尔市构建“防护+监测”双重保障体系,从源头阻断污染风险。在防护层面,第一师阿拉尔市严格划定水库一级、二级水源保护区,集中清理区内农业面源污染、畜禽养殖点及违规建筑;同时加大水源地保护区周边自然生态保护力度,形成一道隔绝污染的天然“绿色隔离带”。监测环节则实现“原水+水厂+用户”定期监测,通过对水源地、水厂供水管网、用户水龙头等水质定期监测,跟踪监测pH值、溶解氧、浊度及重金属等关键指标,监测数据定期向社会公开。
“我们每天都要沿着水源地周边巡查,小到岸边的塑料垃圾,大到可能违规靠近的施工机械,都得逐一排查处置。”第一师阿拉尔市水源地巡库人员田超边通过“河湖长制App”上传巡查记录,边说道,“多走一步、多查一处,就是为了让市民喝上‘放心水’。”除了智能监测,第一师阿拉尔市水利局牵头组建了专职巡检队伍,用“脚步丈量”织密了水源保护的“人工防线”,确保“源头活水”不受污染。
在守牢清洁底线的同时,第一师阿拉尔市更着眼于“供需平衡”问题,通过两大关键水利工程,深度挖掘喀拉玉尔滚河地表水资源潜力。其中,五团龙口至五团水库引水工程打通了地表水向水库输送的“主动脉”,通过新建渠道、泵站等设施,每年将喀拉玉尔滚河季节性富余水量引入水库储存,进一步提升职工群众饮用水水质和供水保障率。
另一项关键工程则惠及更多职工群众。2023年启动的第一师阿拉尔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聚焦“全域同质供水”目标,将城区与团镇分散的供水系统整合联网,通过统一水质标准、统一管网运维,彻底改变了部分团镇“用水难、水质不稳定”的状况。
“水源是城市发展的‘生命线’,保护与扩容必须同步推进、缺一不可。”第一师阿拉尔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建国表示,下一步,第一师阿拉尔市将持续加大水源地生态保护投入,进一步完善智能监测体系,同时,计划启动喀拉玉尔滚河至阿拉尔市引调水工程。该工程建成后,将把喀拉玉尔滚河优质地表水更安全地引入阿拉尔市主城区,不仅能提升城市日常供水保障能力,更能为人口增长、产业发展预留充足水资源空间,为第一师阿拉尔市打造南疆兵团中心城市提供坚实的水资源支撑。
水处理:升级“核心工艺” 打造水质新标杆
供水品质提升,关键在处理技术迭代。眼下,由第一师阿拉尔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牵头、阿拉尔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绿海供水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绿海供水”)实施的绿海水厂提标改造工程正加速推进。作为阿拉尔市2025年“民生十件实事”之一,该工程将通过“双膜工艺”,推动水质从“安全达标”向“优质甘甜”跨越。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第一师阿拉尔市绿海水厂提标改造工程。史达 摄
近日,记者走进绿海水厂提标改造工程项目现场,一派忙碌景象,300余名施工人员按区域、分标段进行攻坚。“截至目前,土建工程已完成80%,当前正集中力量对超滤膜、纳滤膜两大核心单体设施建设,确保整体进度衔接。”绿海水厂提标改造工程项目负责人张林晨介绍道。
此次升级改造,源于现有供水能力与水质品质的双重瓶颈。绿海供水副经理张磊先亮出水厂“家底”,“绿海供水2014年建设、2015年投产,总设计规模为日供水20万吨,其中生活用水制水系统5万㎥/d,工业用水制水系统10万㎥/d,原水增压系统5万㎥/d。”这5万吨生活用水,覆盖部分城区及工业园区生活用水。
“目前水厂采用‘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等工艺去除水中的胶体物质、悬浮物和病原微生物等杂质,出水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但随着城市发展,居民对生活用水品质有了新要求。”张磊进一步解释,“一方面是供水能力吃紧,现在每日5万吨的生活用水处理量已近满负荷运行。另一方面是水质有提升空间,雪山融水中的钙镁离子偏高,老百姓烧水壶里的水垢,根源就在这。”
![]()
第一师阿拉尔市绿海水厂提标改造工程。史达 摄
针对这两大痛点,此次提标改造精准发力,不仅对现有生活饮用水处理规模进行扩容,将日生活供水能力从5万立方米提升至10万立方米,破解供需矛盾,还引入“超滤(UF)+纳滤(NF)双膜法掺混工艺”,从技术上升级水质。
“这套工艺能灵活应对原水水质波动,通过调节产水比例实现节能降耗,将水硬度控制在理想范围,保留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张林晨解释,超滤膜可去除水中悬浮物、胶体和污染物;纳滤膜则能高效去除钙、镁等硬度离子,从根本上改善水质口感、减少水垢生成,使出水水质达到国家饮用水新标准中的优质水标准。
“改造后,老百姓烧水壶里的水垢会明显减少,喝到的水也会更甘甜。”张磊说,项目建成后,绿海水厂不仅能满足居民、企业长期用水需求,还将成为全疆工艺最先进的现代化自来水厂,让“优质水”真正惠及更多群众。
供水管网:疏通“毛细血管” 打通惠民“最后一公里”
如果说水源地是“大水缸”、水处理是“净化器”,那供水管网就是连接民生的“毛细血管”。针对城区供水管网老化问题,第一师阿拉尔市投资1.63亿元,启动城区供水管网基础设施改造项目,精准解决“跑冒滴漏”、水质隐患等民生痛点。
![]()
在第一师阿拉尔市城区供水管网基础设施改造项目四标段施工现场,工人正在焊接供水管网。曾维 摄
“从建市到现在,城区供水管网主要用PE管、PVC管和玻璃钢管,使用年限长的已达15年,短的也有5到8年,经常出现‘跑冒滴漏’等问题,直接影响供水稳定性。”第一师住房和城乡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王杰介绍,管网渗漏不仅断水误工,更会在抢修时让泥沙渗入管道,若后期冲洗不彻底,沉积的泥沙会持续影响输水水质,给居民用水埋下隐患。
此次改造聚焦“支线覆盖+主干强化”双轮驱动:一方面改造管径为DN160-DN700的支线管网约83千米,可覆盖城区多数居民小区、商业区域的供水支线,解决“最后一公里”供水痛点;另一方面升级中心城区DN700-DN1200的关键管网17.88千米,进一步强化城市供水“大动脉”的输送能力,从根本上破解老旧管网长期存在的爆管频发、水压不足等问题,为第一师阿拉尔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坚实的供水保障动力。
在管材选择上,项目遵循“适配性”原则:管径DN500以下的管网选用柔韧性好、易维护的PE管,管径DN500以上的主管网则采用耐腐蚀、耐高压的球墨铸铁管,“这两种都是国家成熟的供水管材,能最大程度减少对水质的影响,真正从‘管道端’守住居民用水的水质安全。”王杰补充道。
目前,项目已完成总体进度的60%,各类管材安装、管网对接工作有序推进。按照计划,2025年底前将完成总进度的80%,2026年4月底前实现全面完工。项目建成后,城区供水管网的跑冒滴漏率将大幅下降,供水稳定性与水质安全将同步提升,与团镇管网改造形成合力,真正让“放心水”稳稳流进千家万户。(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编辑:毛卫华通讯员: 曾维 张康)
来源:中国日报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