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网)
转自:安徽网
近年来,淮北市杜集区高岳街道坚持以党的建设为根本统领和核心引擎,积极探索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通过建强人才队伍、推动产业发展、优化民生服务,有效破解发展难题,显著提升治理效能,奋力绘就宜居宜业民生新图景。
强基固本,锻造基层治理“先锋队”。始终将建强组织、锻造队伍作为夯实基层基础的关键之举,着力打造一支素质过硬、担当有为的“先锋队”。锻造“领头雁”队伍。聚焦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能力提升,深入实施“赋能工程”,通过定期组织参加各级轮训、开设“村书记大讲堂”、开展“擂台比武”等多元化形式,搭建互学互鉴、比学赶超的平台;同时,强化实绩导向,将党建工作成效、集体经济增长、群众满意度等核心指标纳入考核体系,形成正向激励与反向约束双向机制,充分激发“头雁”队伍的干事创业热情与担当精神,引领基层工作整体提升。培育“后备军”力量。采用“街道统招”与“村社自聘”双轨并行的人才吸纳模式,在街道层面统一招考后备干部的基础上,各村(社区)同步发力,重点从优秀党员、农村致富能手等群体中挖掘本土青年才俊,不断充实优化后备人才库;实施“导师结对”帮带制度,通过工作指导、谈心谈话、总结评估助力后备干部快速成长,积极支持后备力量参加学历提升教育和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评价,持续提升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综合能力。织密“网格网”体系。优化网格设置,按照每个网格配备1—2名网格员的标准,组建起一支由226人构成的基层服务队伍,实现对辖区内住宅小区和自然村内居民小组的全覆盖;建立“月度考核+年度考核”的动态管理机制,引导网格员发挥作用,今年以来,累计开展业务培训3场,组织应急演练4次,累计排查安全隐患120处,协助办理各类民生服务事项106件,切实将党组织的服务触角延伸到基层末梢。
立足产业,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坚持把党建引领贯穿产业发展全过程,着力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党建赋能强服务。构建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多方资源协同参与的“1+N”产业发展服务矩阵,党工委牵头抓总,统筹协调土地流转、争取政策资金、对接市场资源等关键环节,为产业发展扫清障碍、提供支撑。三产融合促升级。立足资源禀赋,引导各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一产方面,着力发展规模种植与生态养殖,培育自主品牌,有效破解耕地撂荒难题,建设高标准农田,显著提升土地产出效率和农业现代化水平;二产方面,打造乡村振兴产业共富示范带,集聚重点企业,建成占地53亩的冷链物流基地,为农产品加工、储运提供强有力的硬件支撑;三产方面,积极拥抱新业态,联合直播公司打造“党建+电商”直播基地,定期开展电商技能培训,有效拓宽特色农产品的线上销售渠道,推动农产品线上销量显著增长。创新模式激活力。积极探索“党组织引领、企业经营、村级入股、村民生产”的多元化发展模式,引导群众深度参与产业发展全过程,选聘乡村产业指导员,深化村企合作对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实现“家门口”稳定就业,形成村企互利共赢、群众增收共富的良好局面。
保障民生,提升群众生活“幸福感”。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党建引领融入服务群众、保障民生的各个环节,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畅通渠道听民声。常态化开展“红色串门,暖心敲门”行动,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主动下沉,走进群众家中,通过“看一看、聊一聊、记一记、帮一帮”的贴心方式,精准收集群众诉求;同步搭建“居民议事厅”“红色业委会”等协商平台,广泛汇集民意、集中民智,确保基层治理的各项决策真正符合群众意愿、满足群众需求。精准施策解民忧。针对收集到的诉求分类施策,建立“小事快办、难事联办”机制,对于水管老化、路灯损坏等日常民生“小事”,由网格员响应联动相关维修人员直达现场快速解决;对于涉及面广、成因复杂的难点问题,则有效整合驻区单位、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协同攻坚,确保群众的每一个合理诉求都能得到及时回应。闭环落实惠民生。全面推行“包户定责、上门服务、回访评效”的三步工作法,形成民生服务的全流程闭环管理,网格员对已解决问题进行定期回访,确保问题不反弹、效果可持续,今年以来已累计解决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110余件,显著增强群众获得感,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任迎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