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诗逸 封面新闻记者 刘虎
“你看这虾,个头足、壳质匀,肉质饱满紧实,味道绝对地道!”近日,在遂宁市安居区分水镇稻虾交易中心,养殖户罗宇辰随手拎起一只刚捕捞的小龙虾,乐呵呵地展示着,转身便熟练地称重、分装。这只鲜活的“冬虾”,正是安居区稻虾现代农业园区打破季节性供应局限,攻坚“四季有虾”技术的生动写照。
以往,小龙虾的活跃生长期多集中在3月至11月,4-6月更是传统捕捞黄金季,冬季“无虾可吃”曾是市场常态。但在川渝地区,9-12月平均气温维持在15℃左右,这一气候优势被安居区精准捕捉。“很多人觉得龙虾是夏天专属,其实只要摸准气候规律、做好技术改良,寒冬也能养出好虾。”四川大鲜农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罗孝勇介绍,园区充分利用池塘底部蓄热特性,探索冬虾养殖模式并制定标准化技术规范,通过田块改造、水质调控等措施,让小龙虾在腊月也能顺利出栏。
如今,分水镇的“四季有虾”养殖已形成规模效应:池塘精养面积达6000亩,而早在2021年,当地就率先试种800亩冬季稻田养虾,成功培育出高品质冬虾,打响了“四季有虾”的品牌。
这项技术突破背后,是稻虾共养模式的多重红利。“稻虾同田不破坏田形,既方便水稻机械化规模化种植,又能实现‘一田两收’。”罗孝勇算了一笔“生态账”:小龙虾杂食性的特点,能自然清除田间杂草、捕食害虫,其粪便、残留饲料和虾壳还能充当天然有机肥,让水稻种植实现农药减量90%以上、化肥减量80%以上,产出的大米品质上乘;而水稻生长过程中又能净化水体,形成“稻护虾、虾肥稻”的生态循环,对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作用显著。
生态红利最终转化为民生福祉。“冬季产量虽不及暖季,但家家户户每亩能收一两百斤,每天纯收入超2000元,很可观!”罗宇辰的感慨道出了养殖户的心声。目前,安居区稻虾现代农业园区每日冬虾采收量稳定在2500斤左右,价格随市场动态调整,除本地零散销售外,大部分远销沿海城市及缅甸等国内外市场,供不应求。
“以前冬天没虾,店里的招牌麻辣小龙虾只能下架,太可惜了!”东禅龙虾馆老板罗正国满心欢喜,“现在四季都有鲜虾供应,招牌菜全年不缺席,生意越来越红火。”
谈及未来,罗孝勇信心满怀:“我们计划大面积推广冬季稻田养虾技术,让更多农户分享稻虾产业红利,让这只‘致富虾’不仅充实群众的‘米袋子’‘菜篮子’,更成为安居区乡村振兴的‘活力引擎’。”(受访者供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