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化,高端化,对两轮电动车来说,实在是一个过于无关紧要的事情了。
可能谁也没有想过,风里来雨里去的电瓶车,也能化身高端智能消费品,雅迪和爱玛,还有如此酷炫的一集。
还有一家叫做「九号」的公司,在这个赛道呼风唤雨。
也没人能想到,那个风光无限,万人追捧,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小牛电动车,居然要上演出一场《伤仲永》。
故事还要从2015年讲起。
01
2015年,李一男发出一条微博,内容是「酝酿良久,愿将一切过往归零,创业路上再次出发」。
宣告小牛电动车的项目启动。
李一男何许人也?
少年英才这块,中国科创界,李一男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
李一男1970年出生,15岁考入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少年班,23岁研究生毕业加入华为,入职半个月升主任工程师,半年升中央研究部副总经理,两年升中央研究部总裁兼公司总工程师,27岁升华为副总裁,地位和股权仅次于任正非,被誉为初代华为太子爷。
后来他叛出华为,离职创业。创办的公司被华为穷追猛打,最后以17亿元的价格被老东家收购。
再后来,李一男被李彦宏招去百度当了CTO,后来又做过中移动12580CEO,金沙江创投合伙人。
这份履历实在太硬,连雷军和李想这种年少得志的大佬,在30岁前也不敢说稳压同期的李一男。
但是呢,明显可以看到,从离开百度之后,李一男的职业生涯就一直在走下坡路。
尤其是2010年之后,李一男已经明显赶不上趟了,同辈创业者里,雷军做出了小米,张小龙则是搞出了微信,这两个人都只比李一男大一岁,而且都是武汉读书出来,张小龙还是李一男的学弟。
如果是你,你难受吗?反正李一男忍不了。
2015年,在他面前出现了一个机会。
一个叫胡依林的潮牌设计师,拿着一份叫做小牛电动车的商业计划书,拜访遍了北上广的创投圈,希望得到投资。
但对于电动车这样的大型制造业项目,光靠一个设计师当老板,是绝对搞不定的。于是,投资人劝胡依林,要想把小牛做起来,你得找个能撬动资源,吸引投资人的CEO,而且这个CEO还得是实权CEO,公司的控股权,得是他的。
胡依林格局很大,他答应了,于是投资人牵线搭桥,把这份商业计划书送到了李一男的面前。
李一男看来,小牛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说不定能成为下一个小米。
他果断选择加入,有了这个响当当的名字加持,千万美元级别的融资都变得顺理成章,组建精英团队,落地制造工厂等一切事项,都变得无比顺利。
当然,最重要的,必定还是产品。
2015年,市面上大部分都是用着铅酸电池,产品粗制滥造的低端杂牌车(现在也差不多),哪怕是雅迪爱玛这样的大品牌,卖的也都是走量车。
而小牛,切的就是市场的空白,以新能源、智能化和设计感为卖点,电源是锂电池,发动机用博世的,还有各种智能化的功能。
靠着李一男的雷厉风行,2015年6月1日,小牛N1在万众瞩目中发布,售价3999。这个价格,普通电瓶车可以买上三台了,但小牛却顶着这个昂贵的售价,一口气刷新了京东众筹的金额和销量记录,堪称天胡开局。
这样的顺利,维持了多久呢?
两天。
2015年6月3日,李一男因为涉嫌股票内幕交易,被警方带走,第二年被判刑2年半。
小牛的故事,就以最戏剧化的方式开场了。
02
另外一边,九号的故事,抓马程度也绝对不输小牛。
实际上,九号成立的时间,要比小牛还早3年。2012年,一群北航出身的工程师聚到一起,成立了一家电动平衡车公司。
当时电动平衡车还是个新鲜玩意儿,在北京望京、五道口这些互联网氛围浓厚的地方,经常能看到白领踩着电动风火轮,从地铁站奔赴公司,甚至有人在公司里移动,都要踩电动平衡车,还觉得自己特别帅,特别极客。
有点成人版暴走鞋内味儿了。
九号做的就是这个,起步挺顺利,直到创业两年,他们接到了一纸来自美国的诉状。
原告是美国公司赛格威,号称平衡车老祖,手上攥着400项核心专利,你想做平衡车,所有的技术路径上都有赛格威的布局。
这一告,对还是个小作坊的九号来说,几乎就是灭顶之灾 。
一般来说,面对这种来自行业巨头的绞杀,要么,你选择乖乖交一大笔保护费,庭外和解;要么,硬着头皮,在人生地不熟的美国,打一场几乎不可能获胜的官司。
但是,九号的创始人,做出了一个让人惊掉下巴的决定 。他们没有选择当被告,而是选择,把原告给买下来。
所以大家都学会了吗?打不过也不一定要加入,还可以把对方买下来。
而亲笔写下这个剧本的,既不是九号董事长高禄峰,也不是CEO王野,而是一个你我都非常熟悉的名字。
雷军。
剧情是这样的,就在赛格威起诉的同一时间,九号被小米系资本相中了。小米和雷总自己的顺为资本,加上一个红杉资本,三家给九号注入了8000万美元的资金。
这笔钱,就是拿去让九号到美国搞大采购的。
当时的美国总统还是奥巴马,在技术出口这块,卡得还不像后来懂王和登子一样那么死。
于是这一波,属实是让小米装到了,有钱,真的是可以为所欲为的。
弯道超车什么的,太累了,直接把前车买下来就好了。
从此之后,九号在平衡车的领域,大杀四方,如入无人之境,成为全球平衡车领域的王者。也奠定了九号,硬件科技公司的地位。
而且小米给的,还不只是真金白银。
依托于「米链」强大的规模化供应链能力,九号可以狠狠地把价格打下来,它的第一款爆品——Ninebot Mini,只卖1999,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赛格威的类似产品,能卖到5000刀。
不知道有多少人还记得,2018年小米出过一款卡丁车,当时还挺火的。其实就是九号的平衡车,加了一个卡丁车套件。
所以雷总的新能源造车梦,最早可能是在九号身上实现的。
总之啊,小米和九号,当年关系好得可谓是蜜里调油。这家公司的收入,一度超过七成,都来自小米。
但很快,摆脱了生存焦虑的九号,进入了叛逆期,它想要离开小米。
原因也很简单。
跟小米强行绑定,九号的利润空间被挤压得很严重,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岂能郁郁久居人下?
况且在当时,如果一款产品贴上了「小米」的标签,往往是和性价比联系在一起,很难再走「高端化」的路线。
于是,在2020年上市之后,九号启动了「去小米化」进程。来自小米的收入占比,迅速从七成降到了5%,公司短期业绩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但好在,业绩的下滑没有维持太久,九号很快从离开小米的阵痛中走了出来。
而拯救九号业绩的,没错,就是两轮电动车。
03
跟雅迪、爱玛这些服务于代步刚需的传统两轮电动车不同,小牛和九号的电动车,本质上其实是电子消费品。
就拿小牛来说,从第一款车开始,就把大量智能化的功能搬上电动车:刷卡解锁、USB充电口、车载大屏、智能防盗、续航管理,APP交互。
再往后,还有自动光感应灯,远程寻车,边撑感应,坐垫感应,骑行日志等等等等。
当年有人把小牛称为电瓶车界的特斯拉,也算是中肯了。
另外,既然是消费品,设计感也要做起来。
虽然设计审美这块属于见仁见智,但是看看2015年小牛的第一款车小牛N1,长这样。
![]()
同期其他品牌的电动车,长这样。
![]()
说一句审美领先,不为过吧?
更重要的是,小牛从一开始,就认清了自己「大玩具」的定位。
它从一开始,就把「能改装」当成了产品卖点。
从第一台车开始,小牛的设计就给玩家留出了相当大的改装空间。
在改装圈里,很早就有 「十辆小牛九辆改」 、「买小牛不改,不如推向大海」之类的说法。
特别是小牛的早期核心用户,买车的动机就是为了改装。5000块钱的新车落地,上了牌,只能算买个半成品。买配件,拉性能,改外观,做涂装花掉的钱,可能是车身的好几倍。
而且,在小牛横空出世之前,国产高端电动车的市场完全就是一片空白,所以小牛的增长极为顺利。创立第一年,就卖出了5万台,然后一路增长,到2018年上市,年销量已经增长到33万台了。
2019年,小牛更是从高打低,推出了售价2499元的车型,完成了中端市场的布局。这一年,小牛年销量暴涨十多万台,一举实现盈利。
尽管李一男的入狱,一度给小牛造成了很大的打击,尤其是市场营销上,小牛不得不选择低调。但好在此前李一男已经为公司短期内的发展规划,还有产销布局,做了大量的功课。
哪怕CEO缺席,公司沿着李一男的布局,还是顺利完成了扩张、上市、盈利等一系列步骤。
如果给小牛多一些时间,这家公司在电动车行业,恐怕会成为一家像雅迪、爱玛一样,呼风唤雨的公司。
但市场并没有给小牛这样的机会。
因为九号崛起了。
04
九号是一家很执着于做出行的公司,一开始做的是平衡车,后来又给小米做代工,有了电动滑板车产品线。
但无论是平衡车还是电动滑板车,都有个问题。
它们都是游走在交规灰色地带的产品,没有路权。
和老头乐一样,这种轻型的代步工具确实是真需求,也是好生意,但做不大。
于是在2019年12月,九号发布了一款电动摩托车,一款电动自行车,最高价格高达16999元,入门款也要3999元。这个价格,一看就是对标小牛去的。
卖点也差不多,智能、好看、大玩具。
但对九号来说,在此时杀入电动车市场,算得上是逆天改命的一手布局。
为啥说逆天改命,咱们要结合大环境来看。
2019年,两轮电动车新国标实施,严格规定了电动车的整车质量、最高速度、是否允许载人等各方面指标。
对电动车企业,新国标的实施无疑是一桩利好,不仅推动了电动车市场的规范化品牌化,还带动了市场的新车置换需求。
2019年入局的九号,无疑是赶上了好时候。
上市第一年,九号就斩获了超过10万台车的销量,虽然和那些销量千万级的大佬不能比,但对一个新品牌来说,算是很可观了。
2021年,九号销量直接暴涨到40多万台。
到2023年,九号的年销量已经达到了140多万台。此消彼长,小牛的业绩从2022年便开始下滑,到2023年更是被九号远远甩开,让出了高端电动车市场的王座。
那么,是什么让九号在短短三四年里就超越了小牛呢?
有人说,是九号的技术积累多,智能化能力强。
也有人说,是因为九号更加适合改装,符合发烧友的需求。
还有人说,得感谢代言人易烊千玺。
但我仔细研究了一下九号的战略打法,发现,以上回答都不是核心。
九号能打败小牛,还是赢在了战略和认知上。
九号做高端电动车,并非是对小牛路径的简单重复。
相反,这个新玩家,对市场的理解,比干了四五年的前辈小牛,要深刻得多。
进入这行不到一年,九号就发布了中端产品线B系列,售价2599元起,直接对标小牛的中端款。
又过了一年,九号再次推出了A系列产品线,售价1999元起。
这个价格带,已经下探到接近雅迪和爱玛的价格区间了,是小牛多年来都没有尝试过的。
可见,九号比小牛更早地认识到,高端化和智能化骗骗市场可以,但不能自己把自己骗进去了,两轮电动车市场还是一个低价刚需为核心的市场。
所以最好的战术,是打着高端化的名头,赚刚需市场的钱。用低价快速拉高销量,实现更高程度的规模化,从而压低单车成本,实现盈利。
有趣的是,当九号迅速杀向中低端的同时,小牛则是搞了一波价格升级,导致销量不增反降,市场份额被九号抢走一大块。
价格,成了双方关键的胜负手之一。
而这,又关联到九号的另一个关键战术。
或者说是小牛另一项战略失误。
那就是开店。
小牛这家公司一直标榜自己的互联网创业基因,早期产品甚至只通过电商发售,因此在开店这件事上,并不十分积极。
一个关键数据是,2021年,小牛的线下门店数量是3100多家。到了2023年,因为搞涨价,销量下降,导致部分门店倒闭,一度门店数掉到了2800多家。
而到了2025年,这个数字变成了4500多家,尽管回升了,但也绝对不是数量级上的质变。
那对面九号呢?早在2020年5月,也就是九号进入两轮电动车市场半年的时候,这家公司就迅速布局了1200家门店,属于产品未动,渠道先行了。
到2021年,这个数字增长到1700多。
那么今年呢?截至第三季度,九号就已经有了9700多家门店了,光是今年就新开了一千多家。说不定年内就能突破万店王者境界。而其中,没准就有不少从小牛手里抢过来的经销商。
众所周知,电动车是一个非常依赖线下门店的行业。且不说试驾和售后,去店里买台车,店员直接给你搞定上牌,这就省掉很多事了。更别说类似解除限速这种处于灰色地带的操作,就只有线下门店能帮你搞定。
这种行业,就是典型的开店不积极,脑子有问题。你小牛的门店不开到我家附近,那就别怪我把钱送给九号了。
不重视开店,是小牛这家公司最大的战略失误,也是九号逆风翻盘的最大契机。
九号比小牛,更深刻地领悟了什么是力量的本质。
做生意,哪怕是科技电子产品,也是要扎扎实实一台一台卖货的。渠道和价格,永远是最关键的变量。除非双方的产品力存在代差,对用户需求的理解存在天壤之别,否则打商战,比的就是开店多,渠道广,价格优,这些硬桥硬马的功夫,才是胜负所在。
05
讲到这里,故事应该结束了吗?
还没有。
大家不妨想一想,故事里是不是缺了啥?没错就是传统电动车公司。
小牛和九号打得这么热闹,为啥雅迪和爱玛这些头部公司不进来分一杯羹?小刀、台铃这些老玩家怎么不来搞点降维打击?
如果高端电动车生意这么好做,怎么会留给俩创业公司呢?
显然,这个生意,不是什么香饽饽。
要知道,早在小牛和九号爆火之前,雅迪和爱玛就推出过大几千块钱的高端电瓶车了,另外,雅迪的代言人,从李敏镐到胡歌再到家人侠范·迪塞尔,还有爱玛的周杰伦,显然就是为高端化铺路的。
所以说明星代言肯定不是胜负手,因为没有人会真信他们骑电动车。
但这些高端化的尝试都无一例外失败了。
直到小牛和九号,把电动车从原本普通的代步工具包装成高端智能产品,电动车的高端化才有了一些眉目。但事实是,从目前整个电瓶车市场来看,包括小牛、九号在内,所谓智能高端的电动车所占的市场份额还极少。
以「北爱玛、南雅迪」这对行业双雄举例。雅迪年销量大概在1300万左右,占三分之一市场份额。爱玛年销量也能有个接近千万。门店数上,雅迪门店数已经超过了4万家,爱玛也有超过3万家。
相比之下,一百万左右销量,门店数还没过万的小牛和九号,属实是不太够看。
所以说,小牛和九号在高端电动车领域打得有来有回,不过是一场茶杯里的风暴。整个电动车行业,依旧是低价主导,是渠道主导,是刚需主导。
而这背后,折射出一个残酷的事实。
智能化,高端化,对电动车来说,实在是一个过于无关紧要的事情了。
一方面,当下九号和小牛的智能化程度,远远没达到断层领先的水平。
像是刷卡解锁车辆,连接手机App,智能防盗,远程寻车,这些功能,传统厂商也不是做不出来,找对供应商就行了。
至于像自动泊车、寻找车位这些功能,更像是为了卖溢价才开发的,花里胡哨的功能,主要负责情绪价值这块。
所以,在市场看来,越智能的车,溢价和冗余就越多,越不可能让大众消费者买单。
原因也很简单,相比汽车、摩托车和自行车,电动两轮车,是一个太过纯粹的代步工具了。
接下来是我个人的一点暴论,大家姑且一看,不同意也不要骂我。
汽车有汽车文化,自行车有骑行文化,摩托车有机车文化,但是我国目前电动两轮车保有量是3.5亿,却没有电瓶车文化。
很多人觉得交通工具的文化在于改装,所以小牛和九号留给了改装空间。但其实「改装」这件事,只是一个果。
我认为,真正赋予一个出行工具文化属性的,是「旅行」。
汽车要去最美公路,自行车要环太湖,摩托车要跑山。
即使大部分人的汽车、自行车、摩托车只穿梭于城市之间,也不妨碍这些工具本身,带有「诗和远方」的梦。
所以大家也可以看到,但凡这类出行工具的广告,一定有这么一支:
开头是大量的公路或者山间空镜,一辆汽车自行车或者机车,孤独地行驶在路上,文案通常是低沉的声音说着一些令人摸不着头脑,听着很高深莫测的话,再配上或舒缓或激昂的BGM,结尾经常是司机、骑士停下来眺望远方,或者开出镜头之外,最后黑屏,打上品牌slogan。
看完也不清楚要表达什么,总之感觉就是很高级。
归根结底,都是要营造一种「在路上」的氛围。
有意思的是,这个「在路上」,恰恰不能是「在上班路上」。
因为一个很残酷的现实是,文化的营造,往往跟谋生背道而驰。
什么是在路上?它始终要传达的,是逃离现在枯燥乏味的生活。
逃离工位,逃离打卡,逃离生意,逃离辅导功课,逃离父母催婚,逃离甲方压榨,逃离琐碎。
而这一切,在电动两轮车上是天然缺席的。
你不会看见雅迪爱玛奔驰在进藏的路上,也不会看见小牛九号去丈量世界的经纬。
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它的使命就被牢牢锚定:如何更便捷、更高效地从A点抵达B点——从家到公司,从菜市场到学校门口,从快递站到单元门。它是生活本身,而非生活的诗意注脚。
这也注定了,两轮电动车的高端化,是无根之水,是一桩小而美的生意。
也许这样的生意并无浪漫可言,也许它的市场很小,天花板很低。
但是这样的两轮支撑起千万普通人生活,在每一个清晨与黄昏,成为维持社会庞大机器运转的毛细血管时,给予使用者一些生活中的小确幸,又如何不是一种浪漫呢?
或许,最适合两轮电动车的,就是这样一曲《凡人歌》。
关注IC实验室视频号
![]()
B站:IC实验室
微博:IC实验室
公众号:IC实验室
全网同名,欢迎来撩?
商业世界的有趣就在这里。
关注大众消费,互联网商业和流行文化,分享拙见与观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