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城街道安宁社区作为一个典型的商居融合社区,人口密集、商业繁荣,居民构成多元,文化需求多样,长期以来面临着文化共识尚未完全形成的挑战。为改变这一局面,近年来,安宁社区以文化书院为核心平台,推动文明实践从“单向输出”转向“双向互动”,打造出“无处不在的文化场景”,让居民推门可见、抬脚可进,真正实现“文化在身边”。
破除壁垒,建设“触手可及”的文化空间
针对社区文化活动室使用率不高的问题,安宁社区实施“双嵌入”战略,着力构建开放、便捷的文化空间网络。
在核心层面,推动文化功能场景嵌入。依托3000平方米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将文化元素融入10个功能室,并在楼道拐角、“聊聊吧”、儿童乐园等区域设置微书房、读书角,实现“书随人走、文化随需”。
![]()
![]()
在延伸层面,推动文化服务嵌入居民生活。针对辖区范围广、居民参与不便的实际情况,社区发掘并利用居民自发改造的12处车库,挂牌“乐邻小屋”,赋予其文化传播、民意收集、邻里互动、文明建设等复合功能。同时,整合竹清亭议事亭、孝文化长廊、家庭医生服务站等载体,构建起从实践站到居民家庭的四级文化服务网络,真正实现文化场景“无处不在”。
优化课程,打造“精准对味”的服务品牌
文化阵地建成后,内容供给成为关键。社区坚持“居民点单、社区上菜”,整合内外资源,打造三类特色课程,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
红色文化课程注重理想信念教育。以“房爷爷课堂”为代表,六年来累计吸纳115名离退休干部参与,开展理论宣讲200余场,惠及青少年8000余人次,有效发挥了文化育人功能。
传统文化课程推动非遗传承与普及。引入书法、国画、摄影、非遗手工、合唱、民族舞等十余类公益课程,年均开展活动200余次,覆盖超6000人次。通过专家授课与居民互学相结合,30余名有基础的居民从“学员”成长为“教员”,实现文化在社区的内生循环。
![]()
![]()
主题文化课程促进邻里情感融合。围绕“我们的节日”举办金婚庆典、大学生集体升学礼等品牌活动,弘扬优良家风,增强社区凝聚力。青少年通过“代际共育”活动参与社区种植,三年累计为空巢老人送菜超6000斤,将尊老爱幼的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
精准服务,推动文化参与“全民共享”
文化建设应惠及全体居民。安宁社区针对不同群体设计专属服务,推动居民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
面向未成年人,打造“全环境立德树人”平台。联合学校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组建22人辅导员队伍,开展科普、艺术与劳动教育,建设“星火科技馆”等场所,在孩子心中播撒科学和责任的种子。
![]()
![]()
面向老年群体,挖掘文化能人成立“达人社”,涵盖非遗传承人、专家学者等63名成员,培育20支自组织团队,创作《幸福安宁四字诀》《安宁社区赋》等作品,实现文化自我创造与传播。
面向中青年群体,开设家长学校,融合国学与家规家训内容,开展线上线下家庭教育指导。同时,关注宝妈群体就业需求,链接资源开展技能培训,帮助20余名女性实现家门口就业,推动文化赋能与民生改善相结合。
闭环运作,实现文化治理“双向赋能”
依托文化书院,社区逐步形成“文化滋养—价值认同—主动参与—共享成果”的治理闭环,推动文化氛围与社区发展同步提升。
在家风建设方面,实施“五个一”行动,征集优秀家训156条,打造家风楼道8处,评选“最美家庭”300户,推动形成邻里互助、尊老爱幼的社区风尚。
![]()
![]()
在社区发展方面,探索“文化+公益+市场”模式,由党组织领办社区企业,运营午间托管中心、普惠“幸福餐厅”、社区馒头坊等实体项目,切实解决居民日常需求,增强居民的归属感与获得感。
“文化建设要‘为居民而做’,而非‘做给别人看’。”社区党委书记李席席表示,下一步,安宁社区将继续在空间优化、品牌创新、数字化赋能等方面发力,让文化之光照亮社区每个角落,共建更有归属感、获得感的幸福家园。(大众新闻记者 商尧)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