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访:李杰 李叶
ⓒ 受访:张明
ⓒ 供图: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
受访人物
![]()
张明,博士,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教育部首批国家一流专业负责人、文化部文化创意重点入库人才、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首届紫金文化创意英才、设计研究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教育分会副理事长、江苏省工业设计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业设计十佳教育工作者。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子课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主持首批江苏高校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省级重点培育项目、主持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课题等多项教学科研项目。发表CSSCI及中文核心期刊1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文化创新产品设计》《方式设计思维与方法——基于中国传统智慧的当代创新设计方法研究》《产品造型设计实务》《产品设计速查手册》等,主编《中国当代设计全集工业类编交通篇》。
观点提纯
“现代年轻设计师更加注重设计的社会影响力、可持续性和文化责任,他们将设计视为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有效工具,而不只是单纯的艺术创作或功能实现。”
《设计》:“智能向善 艺术致美”作为2025年毕业设计主题,如何体现工业设计在2025年的学科转向?回应了怎样的时代发展趋势?
张明:本次毕业设计以“智善致美”为核心主题,积极回应了新时代设计学学科发展的大趋势,站在艺术与科技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紧扣当今设计领域的时代需求,同时也隐含着对“技术中心主义”的深刻反思。以“智能向善、艺术致美”作为核心创作主旨,充分融合了艺术、科技与人文关怀,强调技术应服务于人类福祉和美好生活,而非单纯追求技术上的先进性。
我们学院于2008年建成了国内最早的独立二级学院建制的工业设计学院,经过20多年的持续建设和努力,目前设有3个专业方向——产品设计专业、智能交互专业和艺术与科技专业。其中,产品设计专业和艺术与科技专业均为国家级一流专业,而智能交互专业则是南艺的首个跨学科工科特设专业。在这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学院不断拓展学科领域,逐步布局未来的交叉学科与新兴学科,积极响应时代的变化和产业的发展需求,推动了学科的多元化发展和创新。我们不仅注重传统设计的传承,更关注新兴技术与艺术的结合,特别是在智能交互、人工智能及数字艺术等前沿领域的布局,培养具有中华文化立场和国际视野的新时代卓越设计人才,为未来设计行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此外,学院加大硬件资源的投入,提供先进设备,强有力支撑设计创新与学科发展。
因此,在学科转向的进程中,我们学院将技术创新与社会需求、文化价值紧密联动在一起,师生们在技术维度上探索智能算法与具身体验的有机融合;在文化维度上完成了传统向当代转译与新生活方式的再构;在系统维度上展现了跨学科协同的创新实践成果。如产品设计专业聚焦科技伦理的物化表达,探索如何将功能美学与人文关怀融入生活的每一处细节中,既服务于人类需求,又推动社会责任的承担;智能交互设计专业则致力于优化、重构智能硬件与人机关系,以实现技术的“人本转译”,使其更贴近用户需求;艺术与科技专业突破了传统创作边界,结合数字艺术和沉浸式体验等,推动技术与艺术的深度融合,继而创新出新的表达形式和体验方式。这些跨学科协调的创新成果展示了技术、文化与系统三者融合发展的设计趋势,标志着学院在学科发展的前沿探索与多元化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
此外,反思“技术中心主义”的核心体现在作品对技术伦理和人文关怀的高度关注。我们始终认为,技术不应成为设计的唯一驱动力,而应深度思考其背后的社会责任与人文关怀。在今年的毕业设计作品中,技术的应用不仅是为了展示先进性,更注重技术对社会和人类生活的正向影响。例如,《澄观智造—东方器物设计美学的现代化转译》以“现代设计转译”为核心,将中国传统造物智慧与智能技术深度融合,通过参数化建模和材料实验,继而转化生态伦理、功能哲学等文化基因,构建兼具文化认同与现代功能的新东方设计语言,从而实现技术逻辑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多场景下的医疗 Evtol创新设计》通过复合翼与液压杆自平衡系统设计,提升了航空医疗救援的响应速度与覆盖范围,在满足特殊场景需求的同时,体现了技术的高效性与实用性;《BioGait智能鞋垫健康监测产品》通过模块化硬件和双端交互设计,提升了儿童健康监测的趣味性与家长的参与感,其体现了技术的亲民性与人性化;《生态拟合——从菠菜叶脉到心脏网络的仿生装置设计》则深入探讨了技术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体现了我们学院在设计中所倡导的“生态—人类—技术”三者协同的理念。
我们提出的“技术—文化—系统”三重架构,不仅是对当下设计学科新趋势的回应,更是对未来设计教育与实践的一次深刻展望与经验探索。通过“智善致美”这一主旨理念,充分体现了设计学科的发展转向以及对“技术中心主义”的反思,我们始终坚信,设计不仅仅是技术的应用,更是文化的传承、社会的责任和人文的关怀。通过此次毕业设计展,我们的学子不仅展现了前沿的设计理念,更展示了作为设计师应有的社会担当与时代创新精神。
![]()
屏翕
《设计》:AI工具(如Midjourney、ChatGPT)是否已成为学生创作的重要辅助?它们如何改变设计流程与思维模式?面对技术滥用风险,学生是否在作品中主动探讨设计伦理(如数据隐私、算法偏见)?是否有作品刻意采用“低科技”手段(如机械装置)来对抗数字感知的同质化?这类反向探索的价值何在?学院如何通过“技术哲学”类课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张明:我们学院今年的毕业设计中,学生们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新材料、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 AI无疑成为学生创作的重要辅助工具,它们在设计流程与思维模式的转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些工具的广泛应用使学生能够迅速生成创意草图、设计方案和分析文本,从而节省了传统设计流程中的大量时间。借助这些工具,学生能够从不同维度进行思考和创作,从而突破以往单一技术导向的束缚,推动了设计思维的多元化转变。
AI工具使学生们不再仅仅关注技术的功能实现,而是将其作为促进跨学科协同创新的工具,帮助他们在技术转化、情感表达、温度传递、文化传承、生活诠释和人类社会互动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同时,面对AI技术滥用的潜在风险,学生们在创作中主动探讨设计伦理问题,特别是在数据隐私和算法偏见等方面。在许多毕业设计作品中,学生们借助智能硬件和交互设计等手段,积极解决如何避免数据滥用、确保算法的透明度和公平性等问题。例如,一些作品强调用户数据的保护,并确保设计符合伦理标准,减少算法偏见的影响。这些作品不仅在展示技术的应用,更是在思考技术如何影响社会、文化和人类生活。
此外,许多学生在设计中采用了机械装置、传统手工工艺等技术手段,以避免数字化和智能化所带来的同质化。这种“低科技”手段的反向探索使学生能够通过回归传统工艺与自然材料,重新思考“手工”与“机器”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避免技术过度主导设计创作的过程,确保设计兼具科技性与艺术性的同时,传达出独有的情感表达与人文关怀。例如,作品《屏翕》通过将中国传统屏风元素与现代动态机械结构融合,不仅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美学价值,还展现了技术与艺术的创新融合,突破了传统设计的界限。这些作品强调设计的个性和独特性,探讨了如何通过现代技术来表达复杂的文化与情感。
近年来,学院在相关课程中通过导入“技术哲学”的理论知识点,重点培养学生在设计中思考如何通过技术传递文化内涵,同时反思技术的伦理和社会影响。如澄观智造——东方器物设计美学的现代化转译,该项目用传统造物的方式开始重新定义、设计我们的现代生活,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精神、传统造物的设计原理与技术、材料、智能算法等多方融合创新,并通过跨文化解读的方式将中国文化的内涵延伸到产品的外在形象之上,体现出了科技与艺术、人文关怀之间的融合之美。通过这种批判性思维训练,学生能够创造出既符合时代需求,又承载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设计作品,构建具有文化深度、广度和创新性的设计体系,推动未来产品设计的发展,形成符合时代精神的“诗意栖息地”。
![]()
全包容设计视角下电梯维保人员可穿戴智能产品系统创新设计
《设计》:与江苏制造企业的合作中,学生作品在哪些方面突破了传统工业设计的局限?
张明:在与江苏制造企业的合作中,我们学院的学生作品在多个方面突破了传统工业设计的局限,体现了创新性和前瞻性。其一,学生们通过跨学科的设计方法,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结合,打破了传统工业设计单一功能导向的局限。例如,学生们在产品设计中融入了智能算法与传统文化元素,创新性地将传统造物方式与现代科技结合,展现了技术与艺术的深度融合。这不仅提升了产品的文化价值,同时也丰富了其设计内涵;其二,学生作品在材料应用上进行了创新,探索了新型材料的使用,推动了环保和可持续设计的实现;其三,在功能设计方面,学生们不仅关注产品的功能和美学性,还特别注重用户体验和人文关怀,突破了传统设计中对功能与美学的对立,推动了以人为本的核心设计理念。此外,学生作品还注重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应用,利用AI、VR等新兴技术提升设计的互动性和个性化,助推传统工业设计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转型。如学院与(芬兰)通力电梯有限公司产学研合作项目,该课题基于全包容性设计视角,旨在解决电梯维保人员在数字化管理背景下所面临的各类问题,通过可穿戴智能产品系统设计来提升维保人员工作效率与体验,促进数字化管理与社会和谐共生。这些突破使得学生的设计不仅满足了现代制造业的需求,还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文化附加值,并增强企业创新竞争力。
![]()
日本国立千叶大学原副校长渡邉诚教授讲座
《设计》:本届毕业设计作品有哪些亮点引起您的关注或留下深刻印象?设计青年对社会文化、材料创新、前沿科技、设计伦理等议题的关注在近年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学院如何培养学生从“社会痛点”中提炼设计命题的能力?当“工业设计”逐渐演变为“产业设计”,南艺将如何坚守“艺术+技术+人文”的办学特色?
张明:本届毕业设计涵盖了交通工具、家具家居、消费电子、医疗康养、信息可视化、智能硬件、互动装置等多个设计领域,集中体现了数字化、智能化、艺术化和系统化的设计发展趋势。作品总体呈现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畅想与构建,同时表达出学生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敏锐的洞察力、扎实的研究功底和突破性的设计表达。
近年来,设计青年在社会文化、材料创新、前沿科技和设计伦理等议题上的关注愈加广泛深入,展现了他们对未来设计的深远思考和社会责任感。在社会文化方面,设计青年越来越关注如何通过设计反映社会变革与文化传承。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结合成为热点话题,许多年轻设计师开始探索如何将本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产品设计中,既保持文化的独特性,又满足当代消费者的需求。此外,设计也逐渐关注社会责任与环境问题,设计青年更多地关注如何通过设计解决社会痛点,回应社会的多元需求;在材料创新上,设计青年趋向于探索可持续性和环保材料的使用。随着环保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在创作过程中选择利用可再生材料、新型环保材料以及智能材料,从而推动了设计向更加绿色、低碳的方向发展;在前沿科技的运用上,设计青年更加注重将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与传统设计相结合,推动智能化、数字化设计的创新。AI和大数据技术的结合使得设计过程更加个性化、定制化,增强了产品与用户的互动体验。设计伦理也成了近年来设计青年的重要关注点。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生和年轻设计师越来越关注设计过程中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如数据隐私、算法偏见、人工智能的道德问题等。设计青年开始强调在创作中确保技术的公平性、透明性及其对社会的正向影响,提出了更加人性化和负责任的设计理念。
学院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现象,从具体的生活场景和用户需求出发来理解并回应社会需求,通过开展实际的社会实践、跨学科设计项目、国际工作坊、学术讲座等多样化路径,帮助学生提炼核心社会痛点,并将这些问题转化为创新的设计命题。这种培养模式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行业及不同文化背景,并关注和反思现实中的挑战和需求。一方面通过跨学科的合作,既拓宽学生们的设计视野,还能在实际问题中寻找设计的解决方案,继而培养学生们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国际工作坊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与全球设计师和学者互动、交流的宝贵机会,激发了他们对全球性问题的关注,并帮助他们将设计视野拓展至国际层面,同时理解并应对全球化背景下的挑战,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设计与社会责任相结合,无形中培养学生们关注社会、文化、环境等多维议题的能力。在未来的设计实践中,学生不仅具备技术与艺术的双重素养,还能够成为具有前瞻性和社会影响力的复合型设计人才。
![]()
用户体验设计&AI的融合创新讲座
![]()
芬兰KONE通力电梯合作课题Visa Rauta总监、施逸民总监开题授课现
《设计》:请用一句话概括本届毕业设计的精神内核。您希望本届毕业生以何种姿态进入行业?他们对“设计”的理解是否呈现出代际差异?
张明:随着“工业设计”逐渐演变为“产业设计”,南艺将继续坚守“艺术+技术+人文”的办学特色,充分发挥学科的跨学科融合优势,推动设计教育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学院通过智能科技与艺术设计相融合的教育模式来探索创新设计无限可能性,同时保持对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的高度关注,并以未来生活方式和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理论研究与行业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具备技术能力、艺术创意和人文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以应对未来产业发展中的多元挑战。
本届毕业设计的精神内核是:智能向善 艺术致美——融合艺术创新、技术进步与人文关怀,探索未来生活方式的设计解决方案。我希望本届毕业生能够以创新、责任和前瞻性的姿态进入行业,在实际设计中展现出对社会、文化和技术的深刻理解与关怀。
随着时代的发展,毕业生对“设计”的理解确实呈现出代际差异,现代年轻设计师更加注重设计的社会影响力、可持续性和文化责任,他们将设计视为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有效工具,而不只是单纯的艺术创作或功能实现。
毕业设计作品分享
![]()
![]()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