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翻“高中生首席科学家”郭伟的,不是学术圈的大佬,不是同行评审,而是一个普通学生。
![]()
这事儿本身就够讽刺了,一个连大学都没上过的人,竟能在高校里当博导、拿千万经费、挂170篇SCI论文,还稳坐“首席科学家”宝座多年。
更荒诞的是,满屋子教授、研究员、项目评审专家,愣是没人吭声,直到一个学生看不下去,捅破了这张纸。
![]()
问题来了:他们真没发现?还是装没看见?
稍微懂点科研的人都知道,工科研究不是闭门造车。做金属材料,得进实验室、调参数、跑数据、写报告,还得和团队反复讨论。
一个高中学历的人,连基础术语都说不利索,怎么可能在课题会上对答如流?怎么可能独立撰写几十页的技术方案?怎么可能指导博士生设计实验?
除非有人替他干,有人替他写,有人替他圆场。
![]()
而那些沉默的同事,大概率就是“帮凶”。不是不知道,而是不愿说。怕得罪“有帽子”的人,怕断了合作机会,怕被贴上“爱挑刺”“不合群”的标签。于是选择“看破不说破”,把学术圈变成了职场江湖:讲人情,不讲真理;重关系,不重专业。
这种风气,比造假本身更毒。造假是个体的堕落,沉默是集体的溃败。
江苏科技大学的人事部门当然失职,连学位证都不核实,就敢给编制、批经费,简直是把国家科研当儿戏。
但更可怕的是,即便入职后,郭伟长期暴露在日常学术活动中,却无人质疑。课题申报、中期检查、结题答辩……哪一环不需要同行评议?可评议者都成了“睁眼瞎”。
![]()
反观国外,类似情况几乎不可能存活。在欧美高校,一个学者若无法清晰解释自己的研究逻辑,或在学术会议上露怯,很快会被同行质疑,甚至遭期刊撤稿、机构调查。学术圈虽有圈子,但专业底线不容模糊。你可以平庸,但不能装懂;你可以失败,但不能造假。
而我们这儿呢?“帽子”一戴,身份就稳;头衔一亮,质疑就停。谁敢动“首席科学家”?万一人家背后有资源、有关系、能带项目呢?
于是,明哲保身成了最高智慧,一团和气成了职场美德。
至于那些替郭伟代笔、挂名、跑流程的年轻人,或许也是无奈。在“非升即走”的压力下,他们需要项目、需要署名、需要导师推荐信。于是,明知导师是水货,也得陪演这场戏,用青春为骗子的谎言背书。
![]()
有人拿华罗庚举例,说“学历不代表能力”。可华罗庚是数学天才,靠手算推导出世界级成果;郭伟搞的是金属材料,需要设备、团队、工程经验,连实验室门朝哪开都不知道,怎么“自学成才”?拿民科幻想掩盖系统性造假,不过是为学术腐败找借口。
如今郭伟倒了,但沉默的大多数还在。没有一位老师站出来反思,没有一个同行公开致歉,仿佛这事只是“个别招聘失误”,与己无关。
![]()
可真相是:正是无数个“与我无关”,才让骗子有了生存土壤。
学术圈若继续把“不得罪人”,当作生存法则,那下一个郭伟,已经在路上了。而真正受害的,不只是国家经费,更是公众对“科学家”这三个字最后的信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