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车企的“去中国化”正在加速上演。通用要求数千家供应商在 2027 年前剔除中国零部件;特斯拉则与韩国 LGES 签下 43 亿美元电池大单,并敦促美国本土生产线减少中国组件。这一系列动作看上去像是一场全面撤离,但如果只看到“离开中国”,那其实误读了整件事的本质。
![]()
对通用来说,“去中国化”更多是无奈的战略收缩。过去十年,其在中国的份额不断被本土新能源品牌压缩,利润大幅下滑,甚至不得不为中国业务计提超过 50 亿美元减值。面对新能源研发巨额投入压力,通用只能将更多资源拉回美国本土,同时响应政府对于供应链本土化的要求。从企业到政策,都在推动它“减少风险”,而不是“完全退出”。
![]()
特斯拉的动作则更多受政策驱动。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对获取补贴的电池材料有严格原产地要求,为了拿到补贴、降低关税风险,特斯拉不得不构建非中国产业链。即便这意味着成本更高、效率更低,它也必须调整供应体系。但与此同时,特斯拉上海工厂依旧是其全球效率最高的产能中心,零部件本地化率超过 95%,供应链成熟度在全球无可替代。去中国化与依赖中国,在特斯拉身上同时存在。
![]()
这正是美国车企最大的矛盾:它们既不能完全依赖中国供应链,又离不开中国供应链。想“去”,是政策要求;不能“去”,是产业现实。尤其是电池、材料、电子、成本控制等领域,中国供应链在规模、价格和成熟度上具有压倒性优势,这不是几年供应链转移就能补上的。
![]()
全球电池制造商分布
从更大层面看,美国车企的去中国化并不是“脱钩”,而是“多元化”。供应链正在全球范围内区域化、政治化、分散化,从中国一极变成多极竞争。东南亚、韩国、日本、墨西哥都在承接部分环节,但没有任何一个地区能完全替代中国。
因此,美国车企的去中国化更像是一场“不得不做但做不彻底”的博弈。一边是政策压力,一边是全球竞争的成本现实;一边是供应链重构,一边是对中国效率的刚性依赖。它们在走,但不会走远,因为当今汽车产业链已经不是单点可替代的模式,而是一整套高度协同的体系。
未来几年,这场博弈仍会持续。真正的变量不是美国车企想不想离开中国,而是全球新能源产业竞争,会如何继续重塑供应链格局。而无论如何,中国依旧是这场全球博弈中的关键节点,难以绕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