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能源汽车行业从蓝海驶入红海,一场奇特的“法务竞赛”正在悄然上演。有的车企不忙着攻克电池续航难题,却精通律师函撰写;不专注优化智能驾驶体验,却擅长全网搜寻批评声音;面对用户诉求与行业质疑,第一反应不是解决问题,而是“解决提出问题的人”。但历史早已证明,市场的终局裁判从来不是法务部的胜诉判决,而是用户用脚投票的真实选择——最后活下来的电车车企,一定是靠技术、品质与信任立足的企业,而非靠法务堵人嘴的“舆论赢家”。
![]()
法务部的职责本应是企业的“防火墙”,而非“遮羞布”。面对恶意造谣、黑公关攻击等违法行为,依法维权是企业的正当权利,比亚迪对“海鸥充电爆炸”谣言的追责、小鹏对恶意诋毁账号的起诉,本质上是维护市场秩序的必要举措。但当维权异化为压制合理批评的工具,当律师函成为掩盖产品缺陷的手段,这样的法务行动便偏离了初衷。那位被三家国产车企索赔700多万元的维修师傅,只是延续了指出车辆线路、做工问题的职业习惯,却遭遇“法务铁拳”的重击;有车主反映车辆甩尾、门锁故障等安全问题,换来的不是召回整改,而是删帖、起诉、封号的“一条龙服务”。这种“解决人不解决事”的逻辑,看似赢得了一时的舆论沉默,实则透支着品牌最宝贵的信任资产。
电车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从来不在法庭上,而在实验室里、在生产线上、在用户体验中。比亚迪能成为行业领军者,靠的不是“坪山必胜客”的法务光环,而是刀片电池、DM-i超级混动等硬核技术的持续迭代,是从研发到制造的全产业链闭环布局;特斯拉即便面对各类争议,也从未将法务作为公关主力,而是聚焦自动驾驶技术升级与成本控制。消费者购买电车,买的是续航里程的安心、智能科技的便捷、安全性能的可靠,而非“敢怒不敢言”的憋屈消费。当车企把资源过多投入到堵嘴而非造车,把精力放在舆论管控而非技术创新,最终只会在行业迭代中掉队——毕竟,没有消费者会为“法务强大”而买单,更不会长期信赖一家不敢正视问题的企业。
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的是开放包容的批评环境,而非万马齐喑的舆论真空。合理的质疑的是产品进步的动力,真实的反馈是品质提升的阶梯。那些害怕批评、急于堵嘴的车企,本质上是对自身产品缺乏自信。真正的行业强者,敢于直面用户的吐槽,善于从批评中汲取改进方向:蔚来的用户信托基金、理想对产品问题的快速响应,都是通过良性互动重建信任的例证。当车企不再把法务部当作“救火队”,而是把研发部、品控部、客服部打造成“护城河”,当企业愿意倾听不同声音、正视自身短板,才能在技术内卷、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洗牌还在继续,市场的选择从来不会偏袒“法务高手”。消费者的眼睛是雪亮的,技术的迭代是无情的,那些靠堵嘴过日子的车企,或许能在短期内在资本市场制造虚假繁荣,但终将在用户的失望中被抛弃。相反,那些坚守造车初心,以技术创新回应需求,以坦诚态度对待批评,以优质服务赢得认可的企业,才能穿越行业周期,成为最终的幸存者。
电车行业的终局战场,从来不是舆论攻防战,而是价值创造战。靠法务堵嘴只能昙花一现,靠实力说话方能行稳致远。这既是市场的铁律,也是行业发展的必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