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荷兰经济大臣文森特·卡雷曼斯在社交媒体上突然宣布,暂停依据《货物供应法》对安世半导体签发的行政令,暂缓对这家被中资控股的芯片企业实施行政接管。他在声明中提到,鉴于近期事态发展,海牙方面认为,现在是采取“建设性做法”的恰当时机,并愿与北京继续保持“建设性对话”。
表面看,这是一次“态度缓和”的公开表述,话里话外还刻意强调了中方“展现善意”。如果只看这条声明,很容易被包装出来的姿态带偏,以为荷兰是在主动向中方靠拢,双方已经跨过了最紧张的阶段。
但真正推动荷兰走到这一步的因素,并不在这份措辞里,而是在过去一个多月中积累起来的现实压力:中方对行政接管的强烈反制、安世在华业务调整对欧洲车企供应链造成的震荡、国际资本市场对“政治干预企业产权”的负面反馈,都在倒逼荷兰政府收回脚步。
更关键的是,这次宣布只谈“暂停”,不谈“撤销”。卡雷曼斯没有否认此前行政令的合法性,更没有触及企业法庭剥夺闻泰科技控制权的裁决。暂停改变不了一个事实:截至目前,荷兰企业法庭对闻泰科技的限制性裁决依然有效,安世的控制权并没有真正回到中方手里。
从这个角度看,荷兰此举更像是一次被迫止损:既想缓和紧张局势,又不愿承认此前做法有根本错误。
![]()
“安世之乱”本质:美荷合谋的干涉样本
要看懂这次“暂停”的含义,必须把时间线往前拉。
安世半导体原本是荷兰企业,2017年前后被中国闻泰科技完成控股,纳入中企体系。多年运作相对平稳,直到近两年欧美围绕“关键技术安全”的政治化叙事不断强化,涉华科技企业被贴上越来越多的“战略风险”标签。
2025年9月底,荷兰政府突然动用冷战时期遗留下来的《货物供应法》,以“国家安全”为由宣布对安世实施行政接管,期限一年。紧接着,企业法庭在10月作出裁决,对闻泰科技的股东权利施加限制。这一连串动作,让安世从一家正常经营的半导体企业,瞬间变成了被行政和司法双重钳制的对象。
从操作手法看,很难说这是单一国家一时心血来潮。美国此前推出所谓“穿透式规则”,把“最终受益人链条中出现中方背景”的企业纳入重点审查范围,给盟友释放的信号非常清楚:不但要控制本国对华出口,还要盯紧自家境内被中资控股的企业。
在这样的背景下,荷兰突然翻案,重新审视中资控股的安世,并通过行政手段插手公司治理,很难与这套对华技术围堵逻辑割裂开来。
安世事件与早些年ASML在对华出口光刻设备问题上的纠结,实际上属于同一条线。一个是设备供给被限制,一个是企业产权被动摇,指向的都是同一个目标:限制中方在全球半导体产业中的上升空间,把技术和产能牢牢捏在自己手里。
因此,把这场纷争看成“中荷之间的一场普通商业纠纷”,显然是低估了它的意义。它更接近于一次在产业链关键环节上试探中方反应的操作,是对“能否用国内法和司法工具,重新分配中资企业在欧洲资产”的一次现实演练。
荷兰“双轨干预”:司法与行政配合
这次针对安世的动作,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行政与司法配合推进。
一方面,经济部门动用行政令,直接干预公司决策权;另一方面,企业法庭又以“紧急措施”的名义限制中资控股方的权利,把闻泰科技推到“名义控股却难以行使实质控制”的尴尬位置。两条线合在一起,实质效果就是让中资股东在法律上“站着”,在经营上“被架空”。
这样的玩法,比起赤裸裸的“国有化”要更隐蔽,却更具操作性。对外可以宣称“一切依国内法律进行”“司法独立”,对内则通过程序安排和判决方向实现既定目标。
这也是为什么,中方在对荷兰的回应中,并没有因为“暂停行政令”就松口,而是反复强调:错误的企业法庭裁决,是阻碍问题解决的关键所在。
暂停行政令,只是暂时收起行政那只手;企业法庭那只手如果继续按在控制权上不松,中企在安世的实际地位依旧随时可能被翻转。荷方把两套工具拆开使用,本质上是在为未来可能的再干预保留筹码。
对这种操作,中方并不陌生。过去几年,在对华经贸摩擦中,类似的“法律包装+行政推动”组合并不罕见。安世事件只是把这一套,完整地搬到了中资在海外的股权上。
中方的三大要求:不仅是谈判筹码
在这一轮博弈中,中方的回应节奏非常清晰。
首先是立场上的明确,中国商务部对荷方动用《货物供应法》接管安世,直接定性为对中企合法权益的严重侵害,要求荷兰立即停止错误做法。随后,中方通过调整安世中国工厂的出口安排,让欧洲车企切身感受到供应风险,把这场争端从“法律层面”拉回到“产业现实”。
接着是在北京举行的两轮磋商。荷兰代表团带着“如何下台”的压力来到北京,中方则拿着产业影响和法律事实谈条件。结果就是,荷方在磋商中主动提出暂停行政令,试图缓和局势。
但中方没有因为这一步就给足台阶,而是亮出了完整的“解决路径”。撤销行政令、纠正错误裁决、恢复中企合法控制权,这是商务部公开点明的三件事。少任何一条,就谈不上“问题解决”,更谈不上“翻篇”。
从话语上看,这是一次非常典型的“底线式表达”:不靠模糊空间维持表面平静,而是把三块砖明确摆在桌面上,让对方明白事情最终要走到哪里。荷方这次暂停,只是勉强挨到了第一块砖的边缘,距离真正的修正还有显而易见的距离。
与以往相比,中方在这类问题上的表达方式也更加直截了当。美方“穿透规则”被点名为“加害中企的始作俑者”,荷方被明确要求“坚持独立自主,纠正错误做法”。这类表述,既是对具体事件的回应,也是对所有观望者的一次公开信号:谁要配合搞政治化打压,中方就会把责任点清楚。
中国护企新策略
安世半导体事件之所以引发持续关注,并不只是因为它涉及一家芯片企业,更在于它暴露出中资企业在海外面临的一个核心问题:产权安全正在被政治化风险侵蚀。
在过去的全球化阶段,中企“走出去”主要考虑市场、成本和产业配套,把法律和政治风险更多视作“营商环境的一部分”。现在的环境已经彻底变了。单一市场的政府,可以通过国内法、行政令、法院判决、议会调查等多种方式影响甚至改写企业所有权结构,把商业风险转化为制度化、长期化的政治风险。
面对这种局面,中国正在形成一套更系统的护企思路,安世事件刚好提供了一个集中演示的平台。
一方面,是在外交与经贸谈判层面,逐步把“中企海外资产安全”作为硬约束提上桌面。双边投资协定、自由贸易谈判、产业对话,都不再只是讨论关税和市场准入,而是要把“不得借安全名义打压中企、不得单方面改写既有投资安排”写在规则里。
另一方面,是在企业自身层面,推动中资企业加快建立海外法律团队和合规体系,对东道国的法律、政策动态和舆论环境进行前置研判。安世这次遇到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货物供应法》这类“沉睡条款”的风险预判不足。类似教训,一旦形成行业共识,后续布局就会更有防御意识。
同时,中国也在利用这类案件,向其他国家展示“政治化接管中企”的成本。对荷兰来说,行政接管带来的结果,是欧洲车企担心供应链断裂,是本国在全球投资环境中的形象受损。对其他考虑效仿的国家来说,这无疑是一次现实的示警:动中企,要付出代价。
从这个意义上讲,安世事件是一次明显未完待续的案例。它怎样收尾,会影响后来者的判断;中方如何把握节奏,则会决定这套护企逻辑能否真正固化下来。
从9月末荷方动用冷战旧法强行接管安世,到11月中旬被迫宣布暂停行政令,这场纷争已经远远超出一家公司命运的范畴,成了中方维护海外核心利益能力的一次集中测验。
对中国来说,这不是在某一家企业身上争输赢,而是在为所有走向全球的中资企业,把一条底线抬高、把一套规则立住。荷兰这次扛不住,只是一个标志性节点。更重要的是,让所有准备打中企主意的资本与政客明白:这类“合法掠夺术”,在今天的国际环境下,成本正在变得越来越高。
安世的故事还没讲完,但有一点已经很清楚:中方不会再接受用一纸“暂停”来包装未竟的纠错,更不会接受别人替自己定义什么叫“合理让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