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五千年,文海浩瀚,佳作如星。然能穿越时空,历经千年风雨洗礼仍熠熠生辉者,寥若晨星。
今天就给大家分享4篇千古奇文,它们或以文辞惊艳,或以思想传世,或以哲理启智,或以史鉴昭世,每一首都值得我们全文背诵。
骈文巅峰的《滕王阁序》
![]()
唐上元二年,二十有六的青年王勃,正值人生低谷,仕途失意,省亲途中过洪州,偶遇阎公滕王阁上设宴,面对满座宾客,即兴援笔而就,本为应酬而作,却无意间成就了中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骈文篇章。
其文开篇即以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破题,"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八字便将洪州地理形胜勾勒得气势恢宏。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一句中,"襟"" 带 ""控"" 引 "四字,不仅精准描绘出地理态势,更暗含大唐帝国的雄浑气魄。
这种" 俯瞰天下 " 的视角,正是盛唐气象在文学中的生动体现。
![]()
全文写景则层次分明,由远及近,从 "潦水尽而寒潭清" 的秋景,到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 的楼阁,再到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的市井,最终定格于 "落霞孤鹜"" 秋水长天 "的千古奇观。
尤为精妙的是"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 两句,以声写静,以动衬寂,将听觉与视觉完美融合,营造出空灵悠远的意境。
文思则跌宕起伏,由 "四美具,二难并" 的宴饮之乐,陡然转入人生感慨。文章中的典故信手拈来,“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的呐喊振聋发聩。
这种从宴饮之乐到人生之叹再到励志之语的情感转变,展现了作者对命运的深刻思考与不屈精神。
全篇用典三十余处,却无堆砌之感,皆如水中着盐,消融无痕。不仅展现了作者渊博的学识,更使文章言简意丰,余味悠长。
心怀天下的《岳阳楼记》
![]()
庆历六年,邓州知州范仲淹收到好友滕子京寄来的《洞庭晚秋图》,嘱托其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
此时的范仲淹,正因 "庆历新政" 失败而被贬邓州,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然他并未局限于个人悲喜,而是凭借一幅画,驰骋想象,写下了这篇光照千古的雄文。
文章开篇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看似平淡,实则暗藏深意。
"谪守" 二字点明友人处境,亦暗示自身遭遇,为下文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的旷达胸襟埋下伏笔。
写岳阳楼地理以拟人手法写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八字,则概括了洞庭景色的变幻无穷。
写景则采用 "对比法",先写 "淫雨霏霏,连月不开" 的悲凉之景,引出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的悲情;
再写 "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的明丽之景,带出 "心旷神怡,宠辱皆忘" 的喜悦。
这种 "景不同,情亦异" 的写法,看似在写洞庭湖之景,实则在写人生境遇之变。
![]()
文章的真正升华在于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的超然境界。作者超越了一般文人 "触景生情" 的窠臼,打破了个人荣辱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国家民生,提出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的忧乐观。
而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千古绝唱,则将这种情怀推向顶峰。
这不仅是范仲淹一生的写照,更成为后世文人的精神圭臬。尤为难得的是,范仲淹写此文时并未亲临岳阳楼,却能将洞庭湖的浩渺与岳阳楼的气势写得如临其境。
这种 "神与物游" 的艺术想象,正是中国文人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的典型体现。
励志经典的《劝学》
![]()
战国末年,百家争鸣渐趋平息,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
荀子作为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目睹诸侯争霸、社会动荡,深感教育对于个人成长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于是写下《劝学》篇,系统阐述其教育思想。
文章开篇即以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破题,斩钉截铁,掷地有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两个比喻,生动阐明了学习的增值效应,打破了 "生而知之" 的天才论,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这种 "学而后知" 的认识论,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论述学习方法则条理清晰,层层深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强调学习的重要性;"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说明借助外物的必要性;"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则突出积累的重要性。
这些比喻贴近生活,浅显易懂,却蕴含深刻哲理。
![]()
尤为精彩的是关于坚持的论述:"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通过骏马与驽马、朽木与金石的对比,有力论证了 "坚持" 对于成功的关键作用。这种 "水滴石穿" 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学习内容上,荀子强调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将知识学习与道德修养结合起来,体现了儒家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教育理念。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的观点,则打破了对 "天才" 的迷信,鼓励人们通过学习和借助外物来提升自我。
全文多用排比,气势磅礴;善用比喻,生动形象;逻辑严密,层层递进。这种 "理懿而辞雅" 的文风,使其不仅成为一篇优秀的议论文,更成为一部启迪后人的人生教科书。
洞察兴衰的《过秦论》
![]()
西汉初年,洛阳少年贾谊目睹秦王朝速兴速亡的历史悲剧,深感秦亡之鉴对于新建的汉王朝至关重要,于是写下这篇 "千古第一史论",旨在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文章开篇即气势恢宏,"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寥寥数语便勾勒出秦国崛起的地理优势与政治野心。
接着历述秦孝公至秦始皇六世君王的功业,"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将秦国统一六国的赫赫武功写得酣畅淋漓。
最为精妙的是对比手法的运用。先写六国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却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再写陈涉 "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却能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
这种强弱对比、盛衰对比,为下文的论点埋下伏笔。
文末一句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如惊雷破空,点明秦亡的根本原因。
作者认为,秦统一后本应 "仁义施政",却反而 "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最终导致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这种 "以史为鉴" 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作者卓越的政治洞察力。
文章气势磅礴,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既继承了战国纵横家的雄辩传统,又开创了汉代政论文的新范式。
尤为可贵的是,贾谊写此文时年仅二十一岁,却能有如此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忧患意识。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种以史为鉴的思维方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唐太宗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到宋神宗设立 "资治通鉴",无不体现着《过秦论》所开创的史学传统。
四篇佳作虽同为千古名篇,却各具风采,各有千秋。
从思想内涵看,《滕王阁序》展现的是个人对命运的抗争与对理想的执着,《岳阳楼记》体现的是士人对国家的担当与对民生的关怀,《劝学》阐述的是学习的重要性与方法论,《过秦论》揭示的是王朝兴衰的历史规律。
![]()
从艺术特色看,《滕王阁序》以 "辞采" 胜,用典精妙,写景如画;《岳阳楼记》以 "意境" 胜,情景交融,境界高远;《劝学》以 "譬喻" 胜,深入浅出,生动形象;《过秦论》以 "气势" 胜,铺陈渲染,对比鲜明。
四篇佳作,虽创作于不同时代,文体各异,主旨有别,却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丰碑,是文学艺术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图片来源网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