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宁
初冬的北京延庆山区,人口稀疏,寒意渐浓,但珍珠泉乡转山子村81岁老人裴凤岐总能吃上热腾腾的饭菜。“豆角红烧肉、烧鸡翅根配小米粥,一顿不到5元,还能送到家门口。”裴凤岐打开不锈钢保温饭盒,香气四溢。
这份“舌尖上的幸福”,源自延庆区珍珠泉乡创新推行的“中央厨房+志愿送餐+助餐网点”养老助餐模式。作为北京市人口密度最低的乡镇,这里60岁以上常住老人超千人,占在家居住人口的一半,空巢独居现象突出。曾经,分散的村落、崎岖的山路让传统老年食堂模式陷入成本高、覆盖难、可持续性差的困境,老人“吃好饭”的需求成为山区养老的急难愁盼。
一中心破局:集中资源破解“四难”困境
“山区养老助餐,不能搞‘一村一食堂’的分散建设,必须攥指成拳。”珍珠泉乡党委书记李志刚介绍,乡里打破村域限制,整合珍珠泉村老年食堂和集体闲置房屋,打造了可容纳100人就餐的乡级“中央厨房”——老年助餐服务中心。这个由回乡青年创办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企业运营的中心,不仅提供助餐服务,还集成了巡视探访、个人清洁、养老顾问等6项功能,让资源利用最大化。
珍珠泉村党支部书记于甫琴介绍,厨房按照老年人少油少盐、软烂易嚼的饮食习惯制定食谱,每周更新,还保留了蒸傀儡、炸油饼这些延庆本地特色主食。每逢节假日会加送粽子、月饼等应季食品,老人过生日还能收到专属长寿面。
为保障食品安全,乡里成立了由市场监管所、平安办等部门组成的联合执法队,建立食材采购、食品留样、责任追究等全链条制度。
![]()
北京市延庆区珍珠泉乡老年助餐服务中心一角。受访者供图
双层级配送:130公里山路的“热乎守护”
9时,印有“泉心泉意老年服务爱心车”字样的面包车准时出发。56岁的送餐员王永龙握着方向盘,熟练地行驶在盘山路上——这条他反复测试优化的路线,能最快将餐食送到老人手中。“现在全乡有9户老人需要送餐,每天两趟,往返130多公里,要跑3个多小时。”
为让餐食全程保温,乡里特意选用结实耐用的不锈钢保温饭盒,给每位老人配备两个轮换使用。“外面有大号保温箱,里面是分层饭盒。”珍珠泉村第一书记周寅介绍,乡里在14个行政村29个自然村设置了助餐取餐点,组建乡、村两级志愿服务队,形成“乡级送餐到村、村级送餐上门”的1小时全覆盖服务网络。
多元化赋能:“助餐+”延伸服务边界
依托助餐服务网络,珍珠泉乡拓展出“三代两送一收集”的“助餐+”模式,代送药品、代取快递、代购物品,送政策到家、送温暖入户,收集社情民意,让助餐车成为流动的服务站。
可持续的服务离不开稳定的资金保障。乡里创新建立“个人出一点、企业让一点、政策补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多元筹资机制,60岁以上老人每餐仅需支付不到5元,其余部分通过养老服务补贴、温馨家园补贴、社会捐赠等渠道补足。目前,乡里已与一家机构共同成立全市首支山区老人儿童关心关爱基金,募得慈善捐助20万元,爱心企业还捐赠了价值5万余元的米面油等物资。
“截至2025年10月底,我们已累计服务老年人3.4万人次,配送1.8万餐次,节约资金52万余元。”珍珠泉乡纪委书记黄景荣介绍,乡里将助餐服务纳入年度重点民生工程,建立“党委牵头、纪委督导、部门落实”的责任体系,把老年人满意度纳入村级绩效考核,确保服务质量持续优化。今年10月,珍珠泉村获评全国“敬老文明号”,这份荣誉正是对山区养老创新实践的最好肯定。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