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赵晓宇李悦
时值初冬,山东省新泰市汶南镇的田野却依然焕发着蓬勃生机。在“鲍风首信·凤鸣田园”乡村振兴项目现场,机械轰鸣声、车辆往来声、工人吆喝声此起彼伏,交织成一曲铿锵有力的冬日建设交响曲。
![]()
在吴山村的日光温室大棚建设现场,一座座现代化日光温室大棚拔地而起。项目负责人乔贞华站在工地上,如数家珍地介绍着项目进展:“我们正在建设的20个蔬菜大棚中,有8个是120米×18米的大型棚,12个是100米×18米的标准棚。这些大棚全部采用混凝土条形基础和轻钢钢架结构,总投资达1160万元。”
![]()
这些看似冰冷的数字背后,蕴含着温暖的民生期盼。据乔贞华估算,项目建成后将为鲍音村等周边四个村的村民提供稳定的增收渠道,预计每人每年可增加收入约4000元。“我们要让村民的腰包实实在在地鼓起来,这是项目建设的初心所在。”
![]()
![]()
不远处,在新泰市鑫华农业项目已建成的大棚内,又是另一番生机勃勃的景象。项目负责人徐希江小心翼翼地托起一颗即将成熟的西红柿,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我们前期建成的8个大棚,每个使用面积近4亩。像这样的大棚,单个年产值就能达到约60万元。”
据了解,该项目一期占地300亩,计划建设53个大棚。如今,大棚里的西红柿已进入转色期,即将新鲜上市。“项目已经带动周边30多名群众实现稳定就业,预计后期将吸纳100多人参与务工。”徐希江表示,“这些大棚不仅孕育着丰收的希望,更成为解决周边各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金钥匙’。”
![]()
汶南镇人大副主席吴杰指着项目发展规划图介绍说,当地创新利用500多亩闲置土地,同步推进小黄鸭养殖基地和鑫华农业种植基地建设。“通过对废弃地的综合整治,我们既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又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养殖区的粪便经发酵处理后,可直接为种植基地提供优质的有机肥。”
吴杰详细算了一笔增收账:“小黄鸭项目今年建设8个棚,明年再建4个,建成后预计每人可增收4万元。鑫华农业项目将分期建设37个大棚,二期工程可带动短期就业50多人,人均年增收约1万元。这两个项目预计可为9个村集体增收3万至5万元。”
这种“建设期有工资、运营期有岗位”的创新模式,让周边村民实现了多重收益。项目建设期间,村民通过参与施工获得劳务收入;项目建成后,部分村民转为固定用工,另一部分则根据农时参与季节性务工,形成了灵活多元的就业增收渠道。
随着日头升高,鲍音村和重兴村的设施蔬菜基地也迎来了一天中最忙碌的时刻。新建的生产道路上,压路机正在来回作业,工人们忙着进行路面平整。这条长2.8公里、宽8米的产业路即将把分散的种植区串联起来,届时将极大改善农产品的运输条件,降低物流成本。
与此同时,汶南下村的集贸市场改造工程已进入收尾阶段。新建的8952平方米市场道路和680米固定摊位初具雏形,工人们正在安装最后的排水管道。市场改造完成后,不仅能为周边村民提供更好的交易环境,还将进一步激活区域经济活力。
如今,行走在汶南镇的土地上,现代化大棚与标准化养殖场相映成趣,昔日的废弃地正变身为助力乡村振兴的“聚宝盆”。据了解,“鲍风首信·凤鸣田园”乡村振兴项目涵盖汶南镇13个村,总面积达21.788平方公里。项目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创新模式,带动村民实现土地流转得租金、入园打工挣薪金、参与经营得股金。截至目前,项目已带动300多名村民实现就近就业,预计全部建成后可提供2000多个工作岗位,成为拉动当地就业的强劲引擎。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客户端欢迎各界投稿,提供线索,包括文字、照片、短视频。泰安新闻素材请联系齐鲁晚报泰安融媒中心,热线电话:0538-6982110。)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