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外媒最新消息指出:11月 17日,日本自卫队航空幕僚监部与美国空军在日本九州岛以西的东海空域及冲绳本岛东部海域,突然展开一场大规模“海上打击联合演练”。虽然官方尚未公开全部细节,但透露出的兵力规模、参与机型数量、时间节点与区域选择,正好与此前几天的几次多国联合演习形成强烈呼应。
![]()
回顾时序可见:11月 14日至 15日,美国海军、日本海上自卫队及菲律宾海军在南海开展“MMCA”(多国海上合作演习),投入了包括“尼米兹”号航母、阿利·伯克级驱逐舰等在内的兵力。
而几乎紧接着,仅隔两日,美日就在东海区域又一次出拳。从时间与地点看,这一连串动作,并非“恰巧”的偶然,而更像是刻意安排的一环。
为何如此?一个重要视角是:这场演练的坐标选在东海,而非南海深蓝海域。东海作为台湾、钓鱼岛(日方称尖阁诸岛)与日本西部列岛交汇的区域,战略敏感,岂容置疑。再加上此刻,日方高层的“涉台言论”激起中方强烈反弹:据多家媒体报道,高市早苗在国会发言中表示,如果中国大陆对台湾采取军事行动,而此举又威胁到日本生存,那么日本可能会做出反应。
中方随即提出警告、进行海空巡逻,气氛骤然升温。于是,这次美日联合演练,在时间、地点、参与兵种上,都给人“故意为之”的感觉。换言之,这不仅是军事演练,更可视为一场针对中国的“态度展示”。
![]()
从披露信息来看,这场演练的兵力配置极具标志性。按报道,参演的机次约为27架次,各型战机涵盖隐身战斗机、战略轰炸机、电子战机、侦察机、加油机、反潜机等。日方方面,仅派出两架F-2战斗机、四架F-15战斗机;而美方则出动约两架B-1B战略轰炸机、12架F-35A隐身战机、2架EA-18G“咆哮者”电子战机、1架E-3G预警机、2架KC-135空中加油机、1架RC-135战略侦察机、1架P-8A反潜巡逻机。
尽管官方详细名单未完全披露,但从已有报道来看,美方的出力远远超过日方,从某种意义上,美日这场“联合”更像是美方的主秀、日方的配角。这种出动模式,显然不仅仅在练习飞行操控,更在发布信号:在涉台、涉东海、甚至未来可能的军事冲突中,美日联手、日方得以借力,美方愿意投入、日方承诺参与。
于是,从外表看,日方好似主角,实则角色似“配角”;美方借演练拉高存在感、强调盟友关系,却也以此向中方表明:“我们在附近,我们有能力、我们准备好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此次在东海的演练不是简单的例行联合训练,而可视为一种“战术性展示”:在高市早苗“台海即日本危机”言论曝光后,在中日关系与日美同盟潜在的交叉点上,一方做动作,一方发信号。
与此同时,外交战线也在并行。11月 17日,日方派遣外务省亚洲大洋洲局局长 金井正彰 来华,试图解释此前高市早苗的涉台言论,并寻求中方谅解。
![]()
日方在记者会上称愿以对话化解但也强调其立场未变。而中方则态度明确:这番言论已严重挑战一个中国原则,是不能容忍的挑衅。中方不仅提出严正交涉,还强调“无适当纠正之前”不会恢复“正常对话”节奏。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方在国际舞台上的回应。11月 19日,于 联合国 安理会改革问题会议上,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 傅聪 大使痛批日方,言辞强硬:直指日本的“台海”言论不仅是干涉中国内政,更严重破坏地区稳定。他在会议中指出,“这种国家根本没有资格要求成为常任理事国”,将日本谋求入常的野心一脚踩下。此言一出,在国际媒体上迅速扩散。
而在军事端,中方也并未保持沉默。南部战区空军近日发布一段题为《别太狂》的视频,并配文“我和战机凌空一击,完美弹道,将它‘干掉’!”,用语极具挑衅意味。该视频同期也伴随着中方跨昼夜大型飞行训练的报道,课目包括超视距空战、对地打击、低空突防等,明显与演练区及美日行动方向有重叠之处。虽然位置未明,但外界普遍判断,这很可能就是对美日东海“展示”的呼应或回应。
综上,当下这一系列操作构成一幅复杂的动态局面:日本在“涉台言论”后,迅速通过盟友美方,加强军事动作;美国也借机强化与日本的同盟可视性;中国既通过外交途径予以回击,也通过军事练习做好准备。中日、美日之间的互动,不再只是单纯的外交或防务合作,而已成为多维战略博弈的一环。
![]()
从更大视野看,这背后有几条脉络值得关注。首先,日方高市早苗“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的言论,打破了过去东京在台海问题上的一定模糊态度。这并非简单“口误”,而更像一条战略信号,意在明确日美同盟在台海可能角色,以及日本参与“西太解禁”的预期。媒体也普遍认为,这番言论并非突发,而是日方在新政府领导下,对中国展开外交防线、军事定位的新尝试。
其次,美日演练时间点与区域选择具有刻意性:南海合作演练刚结束,旋即转向东海,显示美日正在将焦点从南海逐步扩散至第一岛链核心区域。美方借日本领土以及日美基地网络,在战略上进一步向西推进。中方对此敏感,自然会做出反制。此时日本作为“前沿国家”正处在战略十字路口——一方面希望通过美日联盟提升安全保障,另一方面其与中国的经济关联与地缘依赖又不容忽视。
再者,中方的回应既具外交层面的压制,也具军事层面的信号释放。通过在联合国层面明确否认日本入常资格,并实地通过空海演练显示“说到做到”的能力,中方在告诉外界:原则问题不可触碰,软话软语不能掩盖实质矛盾。
![]()
那么,这一切对中日关系,对地区安全格局意味着什么?首先,中日关系已进入一个较为高风险阶段。过去两国虽有分歧,但多在可控范围。如今日本官方言辞、军演与美方联动的频次都在上升,若处理不慎,任何“事故”、“空战误判”、“海上摩擦”都有可能迅速放大。其次,日本若真打算在台海冲突中扮演更主动角色,则意味着日美联盟的防线将前移,中方战略压力将更大。反过来,这对日本而言,也不是没有风险——其经济依赖中国、其安全保障体系虽与美国紧密,但距离冲突前线极近。最后,对中国而言,这次交锋虽处于主动但也需要谨慎。主动并不等于无风险,尤其当对方是在美日联盟框架下行动,变数更多。因此对中国来说,采取“见招拆招”“稳准有力”而非激进回击,将更为合适。
结尾可以这样说:在东海上空与海面的这场“联合演练”背后,并非仅仅是军事动作的演变,更是一场战略意志的碰撞。日方穿上盟友的战衣,美方放大联合的旗帜,而中方则用外交与军事双轨回应。高市早苗政府从“言论”到“动向”似乎早有预谋,而日本谋求入常的野心也在此语境中愈发明晰。若以一句通俗话总结:这不是一次随意的演练,而是一道“宣言”:你若往台海、东海那条线前进一步,我们知道你在走什么路。未来数月,中日关系将不会平静,亚太战略格局亦不会休止。对于观察者而言,现在需警惕、需关注,但更需耐心:真正较量,可能还在前面。
![]()
本期内容到这里就要结束了。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在某些方面观点与本文不一致是正常的。
大家要文明交流,互相赋能。
感谢理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