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前总理他信·西那瓦的税务纠纷迎来关键节点。
11月17日,泰国最高法院作出终局裁决,推翻此前对他信有利的判决,要求他补缴176亿泰铢,约合4.1亿美元的税款及罚款。
这一裁决结束了长达十年的法律拉锯战,同时也将他信家族的商业操作及泰国复杂的政商关系重新拉回公众视野。
![]()
案件源于2006年他信家族出售西那瓦集团股份的交易。
当时,他信的子女以每股1泰铢的低价,从家族控制的离岸公司Ample Rich手中收购3.29亿股股份,随后以每股49.25泰铢的价格,通过泰国证券交易所出售给新加坡的淡马锡集团。
然而,泰国税务部门认为,他信通过子女代持股份的方式规避了个人所得税,要求其补缴税款。
2017年,税务部门对这笔交易发起税收评估,但在税务法院和特别上诉法院的审理中,法院以“程序违法”为由判定税务部门败诉。
然而,税务部门坚持上诉至最高法院。
2025年,最高法院裁定他信败诉,认定其子女在交易中仅为“代持人”,实际交易主导权归属他信本人,税务部门的征税行为合法有效。
这一裁决不仅涉及高额税款,更因交易时间点的特殊性引发争议。
2006年1月20日,泰国修订电信法案,将外资持股上限从25%提升至49%。
仅三天后,他信家族便完成了股份出售交易。
这一“政策落地即交易完成”的时间节点,引发外界对他信利用职权为家族商业利益铺路的质疑。
作为当时的总理,他信的行为是否符合公平原则,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对于这一裁决,社会各界反应不一。
支持者认为,最高法院的判决是维护税务公平的重要体现。
他信通过子女代持股份的方式规避税收,违反了法律的基本原则。
裁决不仅为税务部门提供了追缴依据,也为泰国未来政商关系的规范化树立了重要的司法参照。
然而,也有观点认为,他信的案件可能受到泰国政坛复杂格局的影响。
作为泰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政治人物之一,他信的支持者质疑,这一裁决是否完全基于法律,还是掺杂了政治因素。
从经济和政策角度看,这起案件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泰国税务部门的胜诉为政府追缴税款提供了信心,但如何确保税务执法的普适性,避免选择性执法的质疑,仍是政府需要面对的挑战。
同时,案件中涉及的政策调整与交易时间的巧合,也为外界讨论泰国政策透明性与公平性提供了素材。
接下来,泰国税务部门将启动税款追缴程序。
他信是否会配合执行,或是否会寻求其他法律救济途径,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无论结果如何,这一案件的裁决无疑为泰国司法体系与政商关系的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照。
这场持续十年的税务纠纷,不仅是对他信个人的考验,更是对泰国法律独立性和公正性的深刻检验。
未来,泰国能否在司法独立与公平税收之间找到平衡,将直接影响国内外对其政治与经济环境的信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