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发动战略决战的一方,一般是有了必胜的把握,才如此安排。
当时明朝的情况,内忧外患,需要解决的问题实在是太多了,在战场上,不管是农民起义军,还是关外的后金军,都没有决战取胜和一战定乾坤的把握。
![]()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最主要的是逐渐解决完朝廷内部问题,形成一致性的合力后,再逐一解决问题。
首先是朝廷内部,党派之间错综复杂的争斗。
由于万历皇帝、天启帝都是不怎么作为的皇帝,大臣之间的争斗越来越严重,形成党派之争。
天启帝时期,一心喜欢木匠活的朱由校,将朝廷大政都交给了魏忠贤,朝廷逐渐形成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和东林党之间的争斗。
崇祯上台后,迅速铲除魏忠贤,却没有对东林党进行限制,导致东林党做大,东林党又与其他不是东林党之间的党派和中间派进行争斗。
严重的党争已经不分是非曲直,只有是自己党派的,哪怕是无能之辈也力挺;只要不是自己党派的,能力再强也要全力打压。
![]()
严重的党争波及到军事将领,当时几乎所有的名将都不得不卷入到了党争之中,甚至为了除掉对手不惜和敌人勾结。
这种情况下,不管是决战还是缓战,只要内斗不止,最终将领都会受到掣肘,难以取得决定性胜利。
其次,是国家财政和老百姓的活路问题。
崇祯皇帝上台后,天灾不断,内忧外患不断,一方面收入急剧减少,另一方面支出又迅速上升。
当时从整个明朝来说,挤出来财政赈济灾民和提供军费防御后金,都是没有问题的。
可是,朝廷不从富有的官商地主那里挤经费,反而在东林党的操控下保护他们的利益,变相的对他们进行了减税。
对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老百姓,却想方设法收重税,一是收不了多少钱,二是直接造成大量的底层百姓揭竿而起。
当时正确的操作,应该像汉武帝那样,向富人、地主和各地藩王要钱,这些人不仅有钱,而且不会将他们逼反。
解决了财政问题和老百姓活路问题,就不会出现内部的农民起义和对外作战的军费问题。
![]()
最后,才是解决起义军和关外清军的问题。
其实,在解决了老百姓生存问题后,农民起义军就失去了兵员,只要政策得当,允许他们投降,可以让他们回家务农或直接收编成军队,部署到边境。
内部整合完毕后,军民一心,不急于求成,一步一个脚印向关外推进,每打下一个地方,就修建城池,逐渐推进。
等将敌人压缩的越来越小之后,没有了转圜余地,再以优势兵力决战,最终解决掉敌人。
可是,崇祯是真的不明白吗?为什么一意孤行不断的催逼前线将领决战?
他也许真的不明白,但更多的可能是虚荣心作怪,太过情绪化。
他总想着赶快解决问题,好大喜功,这才相信袁崇焕的五年平辽策略,这才催着前线将领在条件不具备的时候决战,最终葬送了一波又一波的精锐,最后越来越虚,明朝终于倒下了。
对此,大家认为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