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张献忠逼和尚破戒吃肉,否则就屠城,和尚说了十个字,成千古名句

0
分享至

成都旧时城墙外的瓦砾间,百姓曾口耳相传着一句话:

“通远门,锣鼓响,看埋死人。”



歌谣背后,是一段令人胆寒的旧事,血雨腥风、铁蹄轰鸣中,一位嗜杀成性的乱世枭雄,率军横扫川蜀之地,屠戮生灵,寸草不留。

他就是张献忠。

而在他身上,还有一段“逼僧破戒吃肉”的荒诞故事,如若对方不愿,他就要屠城。

张献忠为什么要这么做,和尚留下的千古名句又是什么?

初露獠牙

风从黄土高原卷过定边的荒原,那一年,是1606年,一户寒门里诞下了一个男婴。

他的脸色蜡黄,眼神凌厉,长身而骨瘦,颌若虎嘴,所以人们唤他“黄虎”。



其实在他小时候,也读过几年圣贤书,但贫穷压顶,这注定难成出路。

他成年后短暂做了延安府的捕快,仗着一身狠劲与胆识,不时也替上官清理些地方恶人。

可惜性情鲁莽,几番惹事,终被判死。

命悬一线之际,一位总兵觉得此人非池中之物,上奏求情,才免他一死,自此除名军籍,流落山野。

命运的风雪,没有因此止步。

二十余年后,小冰期降临,长年冷冽不散,庄稼大面积歉收,西北黄地裂纹交错,百姓饿殍遍野。



天灾之外,还有苛政重压,朝堂早已千疮百孔,东林党争、税赋繁重、军纪败坏,一样不落。

乡民衣不蔽体、骨瘦如柴,强者为奴,弱者为草,生死于人命不如猪狗。

于是,在张献忠的心里逐渐激出一种对既定秩序的愤怒和反叛。

他不再是那个因貌得幸的捕快,而是以一腔暴烈之气,揭竿而起的八大王。

崇祯三年,他在米脂十八寨自组队伍,先是响应王嘉胤,后又投靠高迎祥,一时间与李自成并肩,为西北义军的两大支柱之一。

那时的他,虽然还未跻身乱世中心,但“黄虎”之名,已在川陕边地传开。



他的部队多由苦民组成,穷得赤脚,但打仗极狠,行军极快。

真正让张献忠名震天下的,是凤阳之役。

1635年,张献忠率军突袭安徽霍邱,拿下之后,迅速转向凤阳。

凤阳不是寻常之地,那是朱元璋的故里,是大明龙兴之地。

凤阳城高池深,自诩固若金汤,谁知张献忠的军队宛如猛虎出笼,不到一日便将守军歼灭殆尽。

他抓住了知府颜容暄,当众指责其贪婪无道、草菅人命,随即当着万民之面将其斩首。



接着,他命人拆除皇觉寺,朱元璋当年剃发出家的地方,朱家祖坟也未能幸免。

更骇人的是,张献忠还下令,凡城中富户,一律斩尽杀绝,财货悉数分给饥民。

消息传到京师,崇祯皇帝披麻戴孝,自入太庙嚎哭不止。

朝廷震怒,兵部尚书被贬,凤阳巡抚斩首示众,整个中枢为之震荡。

民间传言四起,说张献忠是朱家风水克星,命格极凶,有“天杀”之命。

也有儒士悲呼:“礼崩乐坏,社稷何堪?”但在苦民眼中,那些吃人不吐骨头的官吏和大户,被他一锅端,反倒令人暗爽叫好。



自凤阳之后,张献忠再不满足于游击抢掠。

他开始打造自己的政权雏形,设置军规,收编各地流民、土匪、饥民。

他不再是一介山贼,而是以暴抗暴、以杀立威的霸主胚胎。

他深谙“震慑”和“恩惠”之术,攻下城池,若顺服者予以存留,若抗拒者灭门屠街。

百姓对他的惧怕,渐渐超过了对天灾的恐惧。

起于寒门,亡命草莽,张献忠用他那柄滴血的刀,一步步劈开了自己登基的路。

他自己,也由“黄虎”进化为“人屠”。



血洗巴蜀

1644年,是大明王朝最凄厉的一年。

京师陷落,崇祯自缢煤山,万里山河陷入沉沉暮色。

而在长江上游,另一场更为血腥的风暴,正从重庆席卷而起。

当时,张献忠率部西征,锐不可当,那是一支历经千里征战的悍军,饥饿、杀戮与掠夺,是他们每日的生存方式。

兵锋直指川东门户,重庆守军早已闻其残暴,士气低落。

张献忠围城仅数日,便一举攻克这座依山傍水的古城。



在重庆设下据点之后,张献忠并未停步,而是迅速调动主力,以迅雷之势挥师北上,兵分三路,直扑成都。

因为成都是巴蜀心脏,一旦得手,不仅意味着粮仓、财库尽归己有,更可在战略上遥控四川全境,稳坐西南一隅。

成都的城墙坚厚,是蜀地数百年来防御外敌的倚仗。

此时城中聚集了大量流亡官员、藩王与残兵败将,但在张献忠的兵锋面前,这些人如纸糊一般。

几日后,成都西门在炸药轰然中塌陷,军队如潮水般蜂拥而入。



张献忠军纪散乱,兵士如狼似虎,见金银则哄抢,见老幼亦不怜悯。

在这般残暴之下,张献忠自封“大西王”,称帝于成都,国号“大西”,年号“大顺”,改成都为“西京”。

登基当天,他身穿金甲,头戴玉冠,三军列阵,群臣跪拜。

可他的帝王梦,不是筑在治理和仁政之上,而是用血与火堆砌的城池。

他设官布吏,却多由旧部匪徒充任,打着整顿法度的旗号,行的是杀人立威之实。



张献忠以屠戮为血书,写下了他在巴蜀称王的章节。

佛门破戒,一念苍生

成都的西南郊,有一座古寺,名不见经传,终年香火寥落,却自有一番清净肃穆的气息。

自乱世以来,兵火频仍,无数庙宇成了瓦砾,僧众四散,而这座寺庙却因地处偏僻,又无名望,竟奇迹般地存活下来。



寺中住持,年逾七旬,法号慧圆。

此人出家已久,德高望重,曾遍游南北名山古刹,讲经说法,广收门徒。

他信奉“戒为佛门之本”,严守五戒六斋,对寺中弟子要求极严,不许偷懒懈怠,不许近女色、不许杀生食肉,连每一盏供佛清茶,也必定亲自挑水沏煮。

他以身作则,几十年来如一日,不曾有一丝松懈,众僧虽苦,却敬他如佛。

可这样的平静,却被张献忠打破。

那日,张献忠大军,在掠过成都之后,于城西暂作歇息。



原本兵卒已是人困马乏,但一见山中有庙,便蜂拥而入,砸开山门,抄走粮草,搬走香炉铜鼎,不消片刻,庙宇便被闹得鸡飞狗跳。

慧圆得知兵至,急召众僧整队迎出。

满院僧众肃立于台阶之下,合掌低眉,口诵佛号。

他知来者非善,仍不改其态,躬身一礼,言辞恳切,请求士兵勿毁佛门清净之地。

张献忠坐于寺前蒲团上,望着这群身披灰布、面色清苦的僧人,忽然生起一番戏弄的念头。

他命人抬来一大桌酒肉,山珍海味一应俱全,香气四溢,与寺中清寂格格不入。



他转身看向慧圆,语气轻蔑:

“听闻你等日日念佛,滴酒不沾、荤腥不近,可如今我有命在先,若不将这桌酒肉吃尽,便命我兵屠了此山、杀尽城中百姓,一个不留。”

话音落下,僧众面如土色,有人低头念经,有人冷汗直冒。

破戒,意味着违背佛门戒律,形同叛教,可若不破戒,便是连累万民,千人枉死。

张献忠就喜欢看到这种挣扎,他相信,没有人能抗住这样的折磨。

但他错了。

只见慧圆缓缓站出人群,望着那一桌酒肉,神情从容。



他沉默良久,忽而转身看向身后一众弟子,声音宏亮如钟:

“诸弟子,大口食肉罢!”

众僧面面相觑,短暂犹豫之后,却见师父毫无迟疑,已提箸夹起一块,放入口中。

那一口咀嚼之下,像一记耳光,狠狠扇在自己的信仰上。

可他神色却没有动摇,只是轻轻点头,示意弟子跟上。

于是,一位位僧人走上前来,默然取箸,低头进食。

张献忠原本预想,这一幕应当是一群破戒僧在屈辱中颤抖嚎哭,但眼前的画面,却是众僧安静而坚定地吞咽那桌酒肉,无一人哀求,无一人反抗。



他忽然失去了兴致,眉头紧皱,语气转冷:

“你们这些人,不过是假的和尚。嘴上说不沾荤腥,心里还不是怕死!”

这话一出,众僧中无一回应,唯有慧圆合掌,面向张献忠,轻声念道: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这十字,声不高,却如暮鼓晨钟,张献忠本人像是忽被泼了一盆凉水,一时间竟不知该怒还是笑。

他久久不语,忽地仰天大笑,挥袖道:“罢了,罢了!算你们赢一回。”

他转身而去,也许他没真正明白那句佛偈的含义。



寺中众僧望着他的背影良久,默然回到庙内,焚香诵经,为死者超度,为生者祈福。

“戒律千条,不如慈悲一念。”

那年佛祖未语,众生却得以幸存。

千秋之言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十字箴言,从一座偏僻山寺的禅堂中传出,穿越硝烟弥漫的明末乱世,流传千年,至今仍常被人念起。

有人将它视为僧人破戒的辩解,有人读出其中的慈悲和智慧,更有人从中悟出信仰和现实之间的张力。



这句被写进无数坊间笔记、口口相传的佛偈,不止是一段历史中的巧合,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中最柔软、却又最坚定的部分。

佛教传入中原已有千年,教义繁复、戒律森严。

其中“五戒”与“十戒”乃修行之基,而“戒杀护生”“不沾荤腥”更被无数僧人奉为生命底线。

但信仰从不应是一副冷冰冰的枷锁,它既是规矩,更是指向“心”的道路。

佛陀当年传法,不是为树立戒条,而是引众生向善,修其悲智,若守戒而忘本心,则修行便成执念,慈悲则化空谈。

那一日,慧圆老僧破戒而食,正是这种“以戒破戒”的极致体现。



他不为己身安危,不为宗门声誉,只为千万人生死一线的决断。

后世之人,每每念起这十字佛偈,不禁动容。

尤其是在战乱频仍的年代,这句话更成为僧门应变的智慧之符。

民国时期,抗战烽火席卷神州,许多少林寺僧众便放下清规,举起刀枪,吃肉锻体,强身护国。

他们明知破戒,仍甘愿承受恶名,只因国破山河碎时,“佛祖”应留在心中,而不是躲在香炉之间。

这句偈语,从来单纯的佛门箴言,更是一种深刻的民族智慧。

中国人历来讲究“权变”,知进退、明轻重、辨大义和小节。

在动荡的年代,清规可以暂弃,道义不能失守,礼法可以变通,本心却需坚定。



人世百年,不过一梦,权势如风,金戈如尘,真正能留下来的,是那种在至暗时刻仍能照亮众生的智慧。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不是提醒僧人戒律,而是劝世人慎心。成都旧时城墙外的瓦砾间,百姓曾口耳相传着一句话:

“通远门,锣鼓响,看埋死人。”



歌谣背后,是一段令人胆寒的旧事,血雨腥风、铁蹄轰鸣中,一位嗜杀成性的乱世枭雄,率军横扫川蜀之地,屠戮生灵,寸草不留。

他就是张献忠。

而在他身上,还有一段“逼僧破戒吃肉”的荒诞故事,如若对方不愿,他就要屠城。

张献忠为什么要这么做,和尚留下的千古名句又是什么?

初露獠牙

风从黄土高原卷过定边的荒原,那一年,是1606年,一户寒门里诞下了一个男婴。

他的脸色蜡黄,眼神凌厉,长身而骨瘦,颌若虎嘴,所以人们唤他“黄虎”。



其实在他小时候,也读过几年圣贤书,但贫穷压顶,这注定难成出路。

他成年后短暂做了延安府的捕快,仗着一身狠劲与胆识,不时也替上官清理些地方恶人。

可惜性情鲁莽,几番惹事,终被判死。

命悬一线之际,一位总兵觉得此人非池中之物,上奏求情,才免他一死,自此除名军籍,流落山野。

命运的风雪,没有因此止步。

二十余年后,小冰期降临,长年冷冽不散,庄稼大面积歉收,西北黄地裂纹交错,百姓饿殍遍野。



天灾之外,还有苛政重压,朝堂早已千疮百孔,东林党争、税赋繁重、军纪败坏,一样不落。

乡民衣不蔽体、骨瘦如柴,强者为奴,弱者为草,生死于人命不如猪狗。

于是,在张献忠的心里逐渐激出一种对既定秩序的愤怒和反叛。

他不再是那个因貌得幸的捕快,而是以一腔暴烈之气,揭竿而起的八大王。

崇祯三年,他在米脂十八寨自组队伍,先是响应王嘉胤,后又投靠高迎祥,一时间与李自成并肩,为西北义军的两大支柱之一。

那时的他,虽然还未跻身乱世中心,但“黄虎”之名,已在川陕边地传开。



他的部队多由苦民组成,穷得赤脚,但打仗极狠,行军极快。

真正让张献忠名震天下的,是凤阳之役。

1635年,张献忠率军突袭安徽霍邱,拿下之后,迅速转向凤阳。

凤阳不是寻常之地,那是朱元璋的故里,是大明龙兴之地。

凤阳城高池深,自诩固若金汤,谁知张献忠的军队宛如猛虎出笼,不到一日便将守军歼灭殆尽。

他抓住了知府颜容暄,当众指责其贪婪无道、草菅人命,随即当着万民之面将其斩首。



接着,他命人拆除皇觉寺,朱元璋当年剃发出家的地方,朱家祖坟也未能幸免。

更骇人的是,张献忠还下令,凡城中富户,一律斩尽杀绝,财货悉数分给饥民。

消息传到京师,崇祯皇帝披麻戴孝,自入太庙嚎哭不止。

朝廷震怒,兵部尚书被贬,凤阳巡抚斩首示众,整个中枢为之震荡。

民间传言四起,说张献忠是朱家风水克星,命格极凶,有“天杀”之命。

也有儒士悲呼:“礼崩乐坏,社稷何堪?”但在苦民眼中,那些吃人不吐骨头的官吏和大户,被他一锅端,反倒令人暗爽叫好。



自凤阳之后,张献忠再不满足于游击抢掠。

他开始打造自己的政权雏形,设置军规,收编各地流民、土匪、饥民。

他不再是一介山贼,而是以暴抗暴、以杀立威的霸主胚胎。

他深谙“震慑”和“恩惠”之术,攻下城池,若顺服者予以存留,若抗拒者灭门屠街。

百姓对他的惧怕,渐渐超过了对天灾的恐惧。

起于寒门,亡命草莽,张献忠用他那柄滴血的刀,一步步劈开了自己登基的路。

他自己,也由“黄虎”进化为“人屠”。



血洗巴蜀

1644年,是大明王朝最凄厉的一年。

京师陷落,崇祯自缢煤山,万里山河陷入沉沉暮色。

而在长江上游,另一场更为血腥的风暴,正从重庆席卷而起。

当时,张献忠率部西征,锐不可当,那是一支历经千里征战的悍军,饥饿、杀戮与掠夺,是他们每日的生存方式。

兵锋直指川东门户,重庆守军早已闻其残暴,士气低落。

张献忠围城仅数日,便一举攻克这座依山傍水的古城。



在重庆设下据点之后,张献忠并未停步,而是迅速调动主力,以迅雷之势挥师北上,兵分三路,直扑成都。

因为成都是巴蜀心脏,一旦得手,不仅意味着粮仓、财库尽归己有,更可在战略上遥控四川全境,稳坐西南一隅。

成都的城墙坚厚,是蜀地数百年来防御外敌的倚仗。

此时城中聚集了大量流亡官员、藩王与残兵败将,但在张献忠的兵锋面前,这些人如纸糊一般。

几日后,成都西门在炸药轰然中塌陷,军队如潮水般蜂拥而入。



张献忠军纪散乱,兵士如狼似虎,见金银则哄抢,见老幼亦不怜悯。

在这般残暴之下,张献忠自封“大西王”,称帝于成都,国号“大西”,年号“大顺”,改成都为“西京”。

登基当天,他身穿金甲,头戴玉冠,三军列阵,群臣跪拜。

可他的帝王梦,不是筑在治理和仁政之上,而是用血与火堆砌的城池。

他设官布吏,却多由旧部匪徒充任,打着整顿法度的旗号,行的是杀人立威之实。



张献忠以屠戮为血书,写下了他在巴蜀称王的章节。

佛门破戒,一念苍生

成都的西南郊,有一座古寺,名不见经传,终年香火寥落,却自有一番清净肃穆的气息。

自乱世以来,兵火频仍,无数庙宇成了瓦砾,僧众四散,而这座寺庙却因地处偏僻,又无名望,竟奇迹般地存活下来。



寺中住持,年逾七旬,法号慧圆。

此人出家已久,德高望重,曾遍游南北名山古刹,讲经说法,广收门徒。

他信奉“戒为佛门之本”,严守五戒六斋,对寺中弟子要求极严,不许偷懒懈怠,不许近女色、不许杀生食肉,连每一盏供佛清茶,也必定亲自挑水沏煮。

他以身作则,几十年来如一日,不曾有一丝松懈,众僧虽苦,却敬他如佛。

可这样的平静,却被张献忠打破。

那日,张献忠大军,在掠过成都之后,于城西暂作歇息。



原本兵卒已是人困马乏,但一见山中有庙,便蜂拥而入,砸开山门,抄走粮草,搬走香炉铜鼎,不消片刻,庙宇便被闹得鸡飞狗跳。

慧圆得知兵至,急召众僧整队迎出。

满院僧众肃立于台阶之下,合掌低眉,口诵佛号。

他知来者非善,仍不改其态,躬身一礼,言辞恳切,请求士兵勿毁佛门清净之地。

张献忠坐于寺前蒲团上,望着这群身披灰布、面色清苦的僧人,忽然生起一番戏弄的念头。

他命人抬来一大桌酒肉,山珍海味一应俱全,香气四溢,与寺中清寂格格不入。



他转身看向慧圆,语气轻蔑:

“听闻你等日日念佛,滴酒不沾、荤腥不近,可如今我有命在先,若不将这桌酒肉吃尽,便命我兵屠了此山、杀尽城中百姓,一个不留。”

话音落下,僧众面如土色,有人低头念经,有人冷汗直冒。

破戒,意味着违背佛门戒律,形同叛教,可若不破戒,便是连累万民,千人枉死。

张献忠就喜欢看到这种挣扎,他相信,没有人能抗住这样的折磨。

但他错了。

只见慧圆缓缓站出人群,望着那一桌酒肉,神情从容。



他沉默良久,忽而转身看向身后一众弟子,声音宏亮如钟:

“诸弟子,大口食肉罢!”

众僧面面相觑,短暂犹豫之后,却见师父毫无迟疑,已提箸夹起一块,放入口中。

那一口咀嚼之下,像一记耳光,狠狠扇在自己的信仰上。

可他神色却没有动摇,只是轻轻点头,示意弟子跟上。

于是,一位位僧人走上前来,默然取箸,低头进食。

张献忠原本预想,这一幕应当是一群破戒僧在屈辱中颤抖嚎哭,但眼前的画面,却是众僧安静而坚定地吞咽那桌酒肉,无一人哀求,无一人反抗。



他忽然失去了兴致,眉头紧皱,语气转冷:

“你们这些人,不过是假的和尚。嘴上说不沾荤腥,心里还不是怕死!”

这话一出,众僧中无一回应,唯有慧圆合掌,面向张献忠,轻声念道: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这十字,声不高,却如暮鼓晨钟,张献忠本人像是忽被泼了一盆凉水,一时间竟不知该怒还是笑。

他久久不语,忽地仰天大笑,挥袖道:“罢了,罢了!算你们赢一回。”

他转身而去,也许他没真正明白那句佛偈的含义。



寺中众僧望着他的背影良久,默然回到庙内,焚香诵经,为死者超度,为生者祈福。

“戒律千条,不如慈悲一念。”

那年佛祖未语,众生却得以幸存。

千秋之言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十字箴言,从一座偏僻山寺的禅堂中传出,穿越硝烟弥漫的明末乱世,流传千年,至今仍常被人念起。

有人将它视为僧人破戒的辩解,有人读出其中的慈悲和智慧,更有人从中悟出信仰和现实之间的张力。



这句被写进无数坊间笔记、口口相传的佛偈,不止是一段历史中的巧合,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中最柔软、却又最坚定的部分。

佛教传入中原已有千年,教义繁复、戒律森严。

其中“五戒”与“十戒”乃修行之基,而“戒杀护生”“不沾荤腥”更被无数僧人奉为生命底线。

但信仰从不应是一副冷冰冰的枷锁,它既是规矩,更是指向“心”的道路。

佛陀当年传法,不是为树立戒条,而是引众生向善,修其悲智,若守戒而忘本心,则修行便成执念,慈悲则化空谈。

那一日,慧圆老僧破戒而食,正是这种“以戒破戒”的极致体现。



他不为己身安危,不为宗门声誉,只为千万人生死一线的决断。

后世之人,每每念起这十字佛偈,不禁动容。

尤其是在战乱频仍的年代,这句话更成为僧门应变的智慧之符。

民国时期,抗战烽火席卷神州,许多少林寺僧众便放下清规,举起刀枪,吃肉锻体,强身护国。

他们明知破戒,仍甘愿承受恶名,只因国破山河碎时,“佛祖”应留在心中,而不是躲在香炉之间。

这句偈语,从来单纯的佛门箴言,更是一种深刻的民族智慧。

中国人历来讲究“权变”,知进退、明轻重、辨大义和小节。

在动荡的年代,清规可以暂弃,道义不能失守,礼法可以变通,本心却需坚定。



人世百年,不过一梦,权势如风,金戈如尘,真正能留下来的,是那种在至暗时刻仍能照亮众生的智慧。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不是提醒僧人戒律,而是劝世人慎心。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宁波市市长会见曹德旺

宁波市市长会见曹德旺

政知新媒体
2025-11-20 10:30:37
《鬼灭之刃》单日票房跌破一千万元,上座率仅1%

《鬼灭之刃》单日票房跌破一千万元,上座率仅1%

界面新闻
2025-11-20 16:36:49
口无遮拦!戴军自曝和李静关系没破裂的原因,称:我俩没睡过

口无遮拦!戴军自曝和李静关系没破裂的原因,称:我俩没睡过

胡一舸南游y
2025-11-18 18:10:27
风暴眼丨因为“油罐车”事件,前湖北首富和金龙鱼“打”起来了

风暴眼丨因为“油罐车”事件,前湖北首富和金龙鱼“打”起来了

凤凰网财经
2025-11-20 16:08:04
老人再婚后第一次圆房有何感想?67岁老人倾诉:她给了我很多惊喜

老人再婚后第一次圆房有何感想?67岁老人倾诉:她给了我很多惊喜

热心柚子姐姐
2025-11-19 14:17:52
从垄断95%到仅剩2.3%,日本的崩溃循环,中国亲手按下终止键

从垄断95%到仅剩2.3%,日本的崩溃循环,中国亲手按下终止键

黑鹰观军事
2025-11-18 23:11:57
这8种东西不能用酒精擦,一擦就坏,再也修复不回来了!

这8种东西不能用酒精擦,一擦就坏,再也修复不回来了!

装修秀
2025-11-13 11:50:03
逃离杭州,连网红也没钱了

逃离杭州,连网红也没钱了

最人物
2025-11-18 14:51:32
高市早苗孤注一掷!还要闪电“拜鬼”,欧盟替中国打了日本一巴掌

高市早苗孤注一掷!还要闪电“拜鬼”,欧盟替中国打了日本一巴掌

史纪文谭
2025-11-20 16:19:19
退票率飙至7.6%,日本电影《鬼灭之刃》上座率大跌!

退票率飙至7.6%,日本电影《鬼灭之刃》上座率大跌!

北京商报
2025-11-19 13:24:36
美国贸易逆差596亿!中国不再是美国最大逆差国,谁“上位”了?

美国贸易逆差596亿!中国不再是美国最大逆差国,谁“上位”了?

王爷说图表
2025-11-19 23:06:28
这3种蔬菜比牛奶补钙,年纪越大越要吃,腿脚更有力,别舍不懂吃

这3种蔬菜比牛奶补钙,年纪越大越要吃,腿脚更有力,别舍不懂吃

江江食研社
2025-11-19 14:30:03
他当过三朝宰相,睡过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死后让唐玄宗念念不忘

他当过三朝宰相,睡过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死后让唐玄宗念念不忘

芳芳历史烩
2025-08-28 19:32:27
体检报告里的“钙化”严重吗?哪些不用管?哪些必须警惕?

体检报告里的“钙化”严重吗?哪些不用管?哪些必须警惕?

华人星光
2025-11-19 12:44:01
前主帅谈小麦代表苏格兰出战:所有苏格兰人都该感谢穆里尼奥

前主帅谈小麦代表苏格兰出战:所有苏格兰人都该感谢穆里尼奥

懂球帝
2025-11-20 07:44:23
太恶劣!上海数名蔚来车主同时被坑惨!消费者寒心

太恶劣!上海数名蔚来车主同时被坑惨!消费者寒心

看看新闻Knews
2025-11-19 21:52:06
53岁闫学晶搬到三亚,房老又小,儿子儿媳得租房,想卖掉北京房子

53岁闫学晶搬到三亚,房老又小,儿子儿媳得租房,想卖掉北京房子

边城少爷
2025-11-17 12:54:58
周恩来离开黄埔军校时,仅一人敢为他送行,后来周总理争取他多次

周恩来离开黄埔军校时,仅一人敢为他送行,后来周总理争取他多次

史之铭
2025-11-20 03:30:30
无视24%监管红线,小赢科技高息放贷为营销买单 用户数据授权给数十家机构

无视24%监管红线,小赢科技高息放贷为营销买单 用户数据授权给数十家机构

一视财经
2025-11-20 16:47:13
开拓者惨遭绝杀,全场球迷抱头不敢相信,谁注意杨瀚森的举动

开拓者惨遭绝杀,全场球迷抱头不敢相信,谁注意杨瀚森的举动

体坛小李
2025-11-20 14:31:09
2025-11-20 17:12:49
丞丞故事汇
丞丞故事汇
不知道说些说明
202文章数 33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头条要闻

户外博主发现南太行失联43天男子遗体:先发现黑色鞋子

头条要闻

户外博主发现南太行失联43天男子遗体:先发现黑色鞋子

体育要闻

Faker,何以成为Faker

娱乐要闻

胡彦斌易梦玲恋情曝光,相差16岁

财经要闻

霸王茶姬创始人将与“光伏女神”结婚

科技要闻

英伟达单季狂揽570亿美元,手握5000亿订单

汽车要闻

一汽丰田发布IT'S TiME 3.0 三款焕新产品同步亮相

态度原创

时尚
亲子
家居
教育
军事航空

这四组绝美的冬季配色,很“暖”!

亲子要闻

女子花3万请月嫂,女儿每天睡20小时,妈妈掀开包被将月嫂推下12楼

家居要闻

黑白极简 慵懒通透空间

教育要闻

AI都能手搓APP了,少儿编程课还有必要报吗?

军事要闻

日本称已向美国出口爱国者导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