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旧时城墙外的瓦砾间,百姓曾口耳相传着一句话:
“通远门,锣鼓响,看埋死人。”
![]()
歌谣背后,是一段令人胆寒的旧事,血雨腥风、铁蹄轰鸣中,一位嗜杀成性的乱世枭雄,率军横扫川蜀之地,屠戮生灵,寸草不留。
他就是张献忠。
而在他身上,还有一段“逼僧破戒吃肉”的荒诞故事,如若对方不愿,他就要屠城。
张献忠为什么要这么做,和尚留下的千古名句又是什么?
初露獠牙
风从黄土高原卷过定边的荒原,那一年,是1606年,一户寒门里诞下了一个男婴。
他的脸色蜡黄,眼神凌厉,长身而骨瘦,颌若虎嘴,所以人们唤他“黄虎”。
![]()
其实在他小时候,也读过几年圣贤书,但贫穷压顶,这注定难成出路。
他成年后短暂做了延安府的捕快,仗着一身狠劲与胆识,不时也替上官清理些地方恶人。
可惜性情鲁莽,几番惹事,终被判死。
命悬一线之际,一位总兵觉得此人非池中之物,上奏求情,才免他一死,自此除名军籍,流落山野。
命运的风雪,没有因此止步。
二十余年后,小冰期降临,长年冷冽不散,庄稼大面积歉收,西北黄地裂纹交错,百姓饿殍遍野。
![]()
天灾之外,还有苛政重压,朝堂早已千疮百孔,东林党争、税赋繁重、军纪败坏,一样不落。
乡民衣不蔽体、骨瘦如柴,强者为奴,弱者为草,生死于人命不如猪狗。
于是,在张献忠的心里逐渐激出一种对既定秩序的愤怒和反叛。
他不再是那个因貌得幸的捕快,而是以一腔暴烈之气,揭竿而起的八大王。
崇祯三年,他在米脂十八寨自组队伍,先是响应王嘉胤,后又投靠高迎祥,一时间与李自成并肩,为西北义军的两大支柱之一。
那时的他,虽然还未跻身乱世中心,但“黄虎”之名,已在川陕边地传开。
![]()
他的部队多由苦民组成,穷得赤脚,但打仗极狠,行军极快。
真正让张献忠名震天下的,是凤阳之役。
1635年,张献忠率军突袭安徽霍邱,拿下之后,迅速转向凤阳。
凤阳不是寻常之地,那是朱元璋的故里,是大明龙兴之地。
凤阳城高池深,自诩固若金汤,谁知张献忠的军队宛如猛虎出笼,不到一日便将守军歼灭殆尽。
他抓住了知府颜容暄,当众指责其贪婪无道、草菅人命,随即当着万民之面将其斩首。
![]()
接着,他命人拆除皇觉寺,朱元璋当年剃发出家的地方,朱家祖坟也未能幸免。
更骇人的是,张献忠还下令,凡城中富户,一律斩尽杀绝,财货悉数分给饥民。
消息传到京师,崇祯皇帝披麻戴孝,自入太庙嚎哭不止。
朝廷震怒,兵部尚书被贬,凤阳巡抚斩首示众,整个中枢为之震荡。
民间传言四起,说张献忠是朱家风水克星,命格极凶,有“天杀”之命。
也有儒士悲呼:“礼崩乐坏,社稷何堪?”但在苦民眼中,那些吃人不吐骨头的官吏和大户,被他一锅端,反倒令人暗爽叫好。
![]()
自凤阳之后,张献忠再不满足于游击抢掠。
他开始打造自己的政权雏形,设置军规,收编各地流民、土匪、饥民。
他不再是一介山贼,而是以暴抗暴、以杀立威的霸主胚胎。
他深谙“震慑”和“恩惠”之术,攻下城池,若顺服者予以存留,若抗拒者灭门屠街。
百姓对他的惧怕,渐渐超过了对天灾的恐惧。
起于寒门,亡命草莽,张献忠用他那柄滴血的刀,一步步劈开了自己登基的路。
他自己,也由“黄虎”进化为“人屠”。
![]()
血洗巴蜀
1644年,是大明王朝最凄厉的一年。
京师陷落,崇祯自缢煤山,万里山河陷入沉沉暮色。
而在长江上游,另一场更为血腥的风暴,正从重庆席卷而起。
当时,张献忠率部西征,锐不可当,那是一支历经千里征战的悍军,饥饿、杀戮与掠夺,是他们每日的生存方式。
兵锋直指川东门户,重庆守军早已闻其残暴,士气低落。
张献忠围城仅数日,便一举攻克这座依山傍水的古城。
![]()
在重庆设下据点之后,张献忠并未停步,而是迅速调动主力,以迅雷之势挥师北上,兵分三路,直扑成都。
因为成都是巴蜀心脏,一旦得手,不仅意味着粮仓、财库尽归己有,更可在战略上遥控四川全境,稳坐西南一隅。
成都的城墙坚厚,是蜀地数百年来防御外敌的倚仗。
此时城中聚集了大量流亡官员、藩王与残兵败将,但在张献忠的兵锋面前,这些人如纸糊一般。
几日后,成都西门在炸药轰然中塌陷,军队如潮水般蜂拥而入。
![]()
张献忠军纪散乱,兵士如狼似虎,见金银则哄抢,见老幼亦不怜悯。
在这般残暴之下,张献忠自封“大西王”,称帝于成都,国号“大西”,年号“大顺”,改成都为“西京”。
登基当天,他身穿金甲,头戴玉冠,三军列阵,群臣跪拜。
可他的帝王梦,不是筑在治理和仁政之上,而是用血与火堆砌的城池。
他设官布吏,却多由旧部匪徒充任,打着整顿法度的旗号,行的是杀人立威之实。
![]()
张献忠以屠戮为血书,写下了他在巴蜀称王的章节。
佛门破戒,一念苍生
成都的西南郊,有一座古寺,名不见经传,终年香火寥落,却自有一番清净肃穆的气息。
自乱世以来,兵火频仍,无数庙宇成了瓦砾,僧众四散,而这座寺庙却因地处偏僻,又无名望,竟奇迹般地存活下来。
![]()
寺中住持,年逾七旬,法号慧圆。
此人出家已久,德高望重,曾遍游南北名山古刹,讲经说法,广收门徒。
他信奉“戒为佛门之本”,严守五戒六斋,对寺中弟子要求极严,不许偷懒懈怠,不许近女色、不许杀生食肉,连每一盏供佛清茶,也必定亲自挑水沏煮。
他以身作则,几十年来如一日,不曾有一丝松懈,众僧虽苦,却敬他如佛。
可这样的平静,却被张献忠打破。
那日,张献忠大军,在掠过成都之后,于城西暂作歇息。
![]()
原本兵卒已是人困马乏,但一见山中有庙,便蜂拥而入,砸开山门,抄走粮草,搬走香炉铜鼎,不消片刻,庙宇便被闹得鸡飞狗跳。
慧圆得知兵至,急召众僧整队迎出。
满院僧众肃立于台阶之下,合掌低眉,口诵佛号。
他知来者非善,仍不改其态,躬身一礼,言辞恳切,请求士兵勿毁佛门清净之地。
张献忠坐于寺前蒲团上,望着这群身披灰布、面色清苦的僧人,忽然生起一番戏弄的念头。
他命人抬来一大桌酒肉,山珍海味一应俱全,香气四溢,与寺中清寂格格不入。
![]()
他转身看向慧圆,语气轻蔑:
“听闻你等日日念佛,滴酒不沾、荤腥不近,可如今我有命在先,若不将这桌酒肉吃尽,便命我兵屠了此山、杀尽城中百姓,一个不留。”
话音落下,僧众面如土色,有人低头念经,有人冷汗直冒。
破戒,意味着违背佛门戒律,形同叛教,可若不破戒,便是连累万民,千人枉死。
张献忠就喜欢看到这种挣扎,他相信,没有人能抗住这样的折磨。
但他错了。
只见慧圆缓缓站出人群,望着那一桌酒肉,神情从容。
![]()
他沉默良久,忽而转身看向身后一众弟子,声音宏亮如钟:
“诸弟子,大口食肉罢!”
众僧面面相觑,短暂犹豫之后,却见师父毫无迟疑,已提箸夹起一块,放入口中。
那一口咀嚼之下,像一记耳光,狠狠扇在自己的信仰上。
可他神色却没有动摇,只是轻轻点头,示意弟子跟上。
于是,一位位僧人走上前来,默然取箸,低头进食。
张献忠原本预想,这一幕应当是一群破戒僧在屈辱中颤抖嚎哭,但眼前的画面,却是众僧安静而坚定地吞咽那桌酒肉,无一人哀求,无一人反抗。
![]()
他忽然失去了兴致,眉头紧皱,语气转冷:
“你们这些人,不过是假的和尚。嘴上说不沾荤腥,心里还不是怕死!”
这话一出,众僧中无一回应,唯有慧圆合掌,面向张献忠,轻声念道: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这十字,声不高,却如暮鼓晨钟,张献忠本人像是忽被泼了一盆凉水,一时间竟不知该怒还是笑。
他久久不语,忽地仰天大笑,挥袖道:“罢了,罢了!算你们赢一回。”
他转身而去,也许他没真正明白那句佛偈的含义。
![]()
寺中众僧望着他的背影良久,默然回到庙内,焚香诵经,为死者超度,为生者祈福。
“戒律千条,不如慈悲一念。”
那年佛祖未语,众生却得以幸存。
千秋之言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十字箴言,从一座偏僻山寺的禅堂中传出,穿越硝烟弥漫的明末乱世,流传千年,至今仍常被人念起。
有人将它视为僧人破戒的辩解,有人读出其中的慈悲和智慧,更有人从中悟出信仰和现实之间的张力。
![]()
这句被写进无数坊间笔记、口口相传的佛偈,不止是一段历史中的巧合,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中最柔软、却又最坚定的部分。
佛教传入中原已有千年,教义繁复、戒律森严。
其中“五戒”与“十戒”乃修行之基,而“戒杀护生”“不沾荤腥”更被无数僧人奉为生命底线。
但信仰从不应是一副冷冰冰的枷锁,它既是规矩,更是指向“心”的道路。
佛陀当年传法,不是为树立戒条,而是引众生向善,修其悲智,若守戒而忘本心,则修行便成执念,慈悲则化空谈。
那一日,慧圆老僧破戒而食,正是这种“以戒破戒”的极致体现。
![]()
他不为己身安危,不为宗门声誉,只为千万人生死一线的决断。
后世之人,每每念起这十字佛偈,不禁动容。
尤其是在战乱频仍的年代,这句话更成为僧门应变的智慧之符。
民国时期,抗战烽火席卷神州,许多少林寺僧众便放下清规,举起刀枪,吃肉锻体,强身护国。
他们明知破戒,仍甘愿承受恶名,只因国破山河碎时,“佛祖”应留在心中,而不是躲在香炉之间。
这句偈语,从来单纯的佛门箴言,更是一种深刻的民族智慧。
中国人历来讲究“权变”,知进退、明轻重、辨大义和小节。
在动荡的年代,清规可以暂弃,道义不能失守,礼法可以变通,本心却需坚定。
![]()
人世百年,不过一梦,权势如风,金戈如尘,真正能留下来的,是那种在至暗时刻仍能照亮众生的智慧。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不是提醒僧人戒律,而是劝世人慎心。成都旧时城墙外的瓦砾间,百姓曾口耳相传着一句话:
“通远门,锣鼓响,看埋死人。”
![]()
歌谣背后,是一段令人胆寒的旧事,血雨腥风、铁蹄轰鸣中,一位嗜杀成性的乱世枭雄,率军横扫川蜀之地,屠戮生灵,寸草不留。
他就是张献忠。
而在他身上,还有一段“逼僧破戒吃肉”的荒诞故事,如若对方不愿,他就要屠城。
张献忠为什么要这么做,和尚留下的千古名句又是什么?
初露獠牙
风从黄土高原卷过定边的荒原,那一年,是1606年,一户寒门里诞下了一个男婴。
他的脸色蜡黄,眼神凌厉,长身而骨瘦,颌若虎嘴,所以人们唤他“黄虎”。
![]()
其实在他小时候,也读过几年圣贤书,但贫穷压顶,这注定难成出路。
他成年后短暂做了延安府的捕快,仗着一身狠劲与胆识,不时也替上官清理些地方恶人。
可惜性情鲁莽,几番惹事,终被判死。
命悬一线之际,一位总兵觉得此人非池中之物,上奏求情,才免他一死,自此除名军籍,流落山野。
命运的风雪,没有因此止步。
二十余年后,小冰期降临,长年冷冽不散,庄稼大面积歉收,西北黄地裂纹交错,百姓饿殍遍野。
![]()
天灾之外,还有苛政重压,朝堂早已千疮百孔,东林党争、税赋繁重、军纪败坏,一样不落。
乡民衣不蔽体、骨瘦如柴,强者为奴,弱者为草,生死于人命不如猪狗。
于是,在张献忠的心里逐渐激出一种对既定秩序的愤怒和反叛。
他不再是那个因貌得幸的捕快,而是以一腔暴烈之气,揭竿而起的八大王。
崇祯三年,他在米脂十八寨自组队伍,先是响应王嘉胤,后又投靠高迎祥,一时间与李自成并肩,为西北义军的两大支柱之一。
那时的他,虽然还未跻身乱世中心,但“黄虎”之名,已在川陕边地传开。
![]()
他的部队多由苦民组成,穷得赤脚,但打仗极狠,行军极快。
真正让张献忠名震天下的,是凤阳之役。
1635年,张献忠率军突袭安徽霍邱,拿下之后,迅速转向凤阳。
凤阳不是寻常之地,那是朱元璋的故里,是大明龙兴之地。
凤阳城高池深,自诩固若金汤,谁知张献忠的军队宛如猛虎出笼,不到一日便将守军歼灭殆尽。
他抓住了知府颜容暄,当众指责其贪婪无道、草菅人命,随即当着万民之面将其斩首。
![]()
接着,他命人拆除皇觉寺,朱元璋当年剃发出家的地方,朱家祖坟也未能幸免。
更骇人的是,张献忠还下令,凡城中富户,一律斩尽杀绝,财货悉数分给饥民。
消息传到京师,崇祯皇帝披麻戴孝,自入太庙嚎哭不止。
朝廷震怒,兵部尚书被贬,凤阳巡抚斩首示众,整个中枢为之震荡。
民间传言四起,说张献忠是朱家风水克星,命格极凶,有“天杀”之命。
也有儒士悲呼:“礼崩乐坏,社稷何堪?”但在苦民眼中,那些吃人不吐骨头的官吏和大户,被他一锅端,反倒令人暗爽叫好。
![]()
自凤阳之后,张献忠再不满足于游击抢掠。
他开始打造自己的政权雏形,设置军规,收编各地流民、土匪、饥民。
他不再是一介山贼,而是以暴抗暴、以杀立威的霸主胚胎。
他深谙“震慑”和“恩惠”之术,攻下城池,若顺服者予以存留,若抗拒者灭门屠街。
百姓对他的惧怕,渐渐超过了对天灾的恐惧。
起于寒门,亡命草莽,张献忠用他那柄滴血的刀,一步步劈开了自己登基的路。
他自己,也由“黄虎”进化为“人屠”。
![]()
血洗巴蜀
1644年,是大明王朝最凄厉的一年。
京师陷落,崇祯自缢煤山,万里山河陷入沉沉暮色。
而在长江上游,另一场更为血腥的风暴,正从重庆席卷而起。
当时,张献忠率部西征,锐不可当,那是一支历经千里征战的悍军,饥饿、杀戮与掠夺,是他们每日的生存方式。
兵锋直指川东门户,重庆守军早已闻其残暴,士气低落。
张献忠围城仅数日,便一举攻克这座依山傍水的古城。
![]()
在重庆设下据点之后,张献忠并未停步,而是迅速调动主力,以迅雷之势挥师北上,兵分三路,直扑成都。
因为成都是巴蜀心脏,一旦得手,不仅意味着粮仓、财库尽归己有,更可在战略上遥控四川全境,稳坐西南一隅。
成都的城墙坚厚,是蜀地数百年来防御外敌的倚仗。
此时城中聚集了大量流亡官员、藩王与残兵败将,但在张献忠的兵锋面前,这些人如纸糊一般。
几日后,成都西门在炸药轰然中塌陷,军队如潮水般蜂拥而入。
![]()
张献忠军纪散乱,兵士如狼似虎,见金银则哄抢,见老幼亦不怜悯。
在这般残暴之下,张献忠自封“大西王”,称帝于成都,国号“大西”,年号“大顺”,改成都为“西京”。
登基当天,他身穿金甲,头戴玉冠,三军列阵,群臣跪拜。
可他的帝王梦,不是筑在治理和仁政之上,而是用血与火堆砌的城池。
他设官布吏,却多由旧部匪徒充任,打着整顿法度的旗号,行的是杀人立威之实。
![]()
张献忠以屠戮为血书,写下了他在巴蜀称王的章节。
佛门破戒,一念苍生
成都的西南郊,有一座古寺,名不见经传,终年香火寥落,却自有一番清净肃穆的气息。
自乱世以来,兵火频仍,无数庙宇成了瓦砾,僧众四散,而这座寺庙却因地处偏僻,又无名望,竟奇迹般地存活下来。
![]()
寺中住持,年逾七旬,法号慧圆。
此人出家已久,德高望重,曾遍游南北名山古刹,讲经说法,广收门徒。
他信奉“戒为佛门之本”,严守五戒六斋,对寺中弟子要求极严,不许偷懒懈怠,不许近女色、不许杀生食肉,连每一盏供佛清茶,也必定亲自挑水沏煮。
他以身作则,几十年来如一日,不曾有一丝松懈,众僧虽苦,却敬他如佛。
可这样的平静,却被张献忠打破。
那日,张献忠大军,在掠过成都之后,于城西暂作歇息。
![]()
原本兵卒已是人困马乏,但一见山中有庙,便蜂拥而入,砸开山门,抄走粮草,搬走香炉铜鼎,不消片刻,庙宇便被闹得鸡飞狗跳。
慧圆得知兵至,急召众僧整队迎出。
满院僧众肃立于台阶之下,合掌低眉,口诵佛号。
他知来者非善,仍不改其态,躬身一礼,言辞恳切,请求士兵勿毁佛门清净之地。
张献忠坐于寺前蒲团上,望着这群身披灰布、面色清苦的僧人,忽然生起一番戏弄的念头。
他命人抬来一大桌酒肉,山珍海味一应俱全,香气四溢,与寺中清寂格格不入。
![]()
他转身看向慧圆,语气轻蔑:
“听闻你等日日念佛,滴酒不沾、荤腥不近,可如今我有命在先,若不将这桌酒肉吃尽,便命我兵屠了此山、杀尽城中百姓,一个不留。”
话音落下,僧众面如土色,有人低头念经,有人冷汗直冒。
破戒,意味着违背佛门戒律,形同叛教,可若不破戒,便是连累万民,千人枉死。
张献忠就喜欢看到这种挣扎,他相信,没有人能抗住这样的折磨。
但他错了。
只见慧圆缓缓站出人群,望着那一桌酒肉,神情从容。
![]()
他沉默良久,忽而转身看向身后一众弟子,声音宏亮如钟:
“诸弟子,大口食肉罢!”
众僧面面相觑,短暂犹豫之后,却见师父毫无迟疑,已提箸夹起一块,放入口中。
那一口咀嚼之下,像一记耳光,狠狠扇在自己的信仰上。
可他神色却没有动摇,只是轻轻点头,示意弟子跟上。
于是,一位位僧人走上前来,默然取箸,低头进食。
张献忠原本预想,这一幕应当是一群破戒僧在屈辱中颤抖嚎哭,但眼前的画面,却是众僧安静而坚定地吞咽那桌酒肉,无一人哀求,无一人反抗。
![]()
他忽然失去了兴致,眉头紧皱,语气转冷:
“你们这些人,不过是假的和尚。嘴上说不沾荤腥,心里还不是怕死!”
这话一出,众僧中无一回应,唯有慧圆合掌,面向张献忠,轻声念道: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这十字,声不高,却如暮鼓晨钟,张献忠本人像是忽被泼了一盆凉水,一时间竟不知该怒还是笑。
他久久不语,忽地仰天大笑,挥袖道:“罢了,罢了!算你们赢一回。”
他转身而去,也许他没真正明白那句佛偈的含义。
![]()
寺中众僧望着他的背影良久,默然回到庙内,焚香诵经,为死者超度,为生者祈福。
“戒律千条,不如慈悲一念。”
那年佛祖未语,众生却得以幸存。
千秋之言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十字箴言,从一座偏僻山寺的禅堂中传出,穿越硝烟弥漫的明末乱世,流传千年,至今仍常被人念起。
有人将它视为僧人破戒的辩解,有人读出其中的慈悲和智慧,更有人从中悟出信仰和现实之间的张力。
![]()
这句被写进无数坊间笔记、口口相传的佛偈,不止是一段历史中的巧合,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中最柔软、却又最坚定的部分。
佛教传入中原已有千年,教义繁复、戒律森严。
其中“五戒”与“十戒”乃修行之基,而“戒杀护生”“不沾荤腥”更被无数僧人奉为生命底线。
但信仰从不应是一副冷冰冰的枷锁,它既是规矩,更是指向“心”的道路。
佛陀当年传法,不是为树立戒条,而是引众生向善,修其悲智,若守戒而忘本心,则修行便成执念,慈悲则化空谈。
那一日,慧圆老僧破戒而食,正是这种“以戒破戒”的极致体现。
![]()
他不为己身安危,不为宗门声誉,只为千万人生死一线的决断。
后世之人,每每念起这十字佛偈,不禁动容。
尤其是在战乱频仍的年代,这句话更成为僧门应变的智慧之符。
民国时期,抗战烽火席卷神州,许多少林寺僧众便放下清规,举起刀枪,吃肉锻体,强身护国。
他们明知破戒,仍甘愿承受恶名,只因国破山河碎时,“佛祖”应留在心中,而不是躲在香炉之间。
这句偈语,从来单纯的佛门箴言,更是一种深刻的民族智慧。
中国人历来讲究“权变”,知进退、明轻重、辨大义和小节。
在动荡的年代,清规可以暂弃,道义不能失守,礼法可以变通,本心却需坚定。
![]()
人世百年,不过一梦,权势如风,金戈如尘,真正能留下来的,是那种在至暗时刻仍能照亮众生的智慧。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不是提醒僧人戒律,而是劝世人慎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