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场价值10亿元的并购如何演变为一场刑事诈骗与民事纠纷交织的复杂案件,让一家上市公司深陷多年泥潭。
2020年12月31日,广东省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宜通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宜通世纪”)并购深圳市倍泰健康测量分析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倍泰健康”)合同诈骗案作出一审刑事判决,倍泰健康原法定代表人方炎林因合同诈骗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法院同时责令方炎林退赔违法所得,追缴、退赔总额高达7.7亿元。这起案件揭示了上市公司并购背后的巨大风险,以及资本市场上财务造假带来的严重后果。
天价并购
2017年5月,主营通信服务的宜通世纪决定以10亿元的对价跨界收购倍泰健康100%股权,正式从通信行业跨界至智慧医疗领域。
这笔交易的评估增值率高达476%,明显高于市场平均水平。
并购前的倍泰健康表面上业绩亮丽,似乎是一个优质资产。然而,这种表面的繁荣却是人为制造的幻象。
广州中院审理查明,被告人方炎林通过财务造假手段,将没有盈利能力的被并购标的包装成业绩亮丽的优良资产,欺骗上市公司支付明显不合理的高价购买。
并购完成后的结果令人震惊。
根据宜通世纪公告,2016年至2019年度,倍泰健康累计承诺口径净利润为-2.96亿元,与2016年至2019年度累计盈利承诺数3.11亿元的差异数高达-6.07亿元。
这意味着倍泰健康不仅没有实现业绩承诺,反而出现了巨额亏损。
业绩“大变脸”的原因很快浮出水面。2018年,宜通世纪发布公告称,倍泰健康主要受到原主要负责人方炎林、李询涉嫌犯罪的影响,生产经营受到重创。
供应商断供,不明债务问题不间断曝出,倍泰健康名下房产被轮候查封。
刑民并举
面对巨额损失,宜通世纪采取了“刑民并举”的法律行动。
一方面,方炎林因涉嫌合同诈骗罪于2018年7月9日被广州市公安局天河区分局立案侦查,最终导致了一审无期徒刑的判决。
另一方面,宜通世纪也积极寻求民事救济。2022年6月24日,宜通世纪向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请求法院撤销公司在并购倍泰健康时与交易对方签署的资产购买协议及补充协议。
判令各交易对方返还其因该购买协议所获得的财产,并且赔偿公司因此所受到的损失。
然而,民事诉讼之路并不平坦。2023年7月7日,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一审民事判决,驳回了宜通世纪的全部诉讼请求。
宜通世纪不服,随即向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事情在2025年11月迎来了转机。
2025年11月3日,宜通世纪收到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出具的《民事裁定书》,认定“原判决认定基本事实不清”,裁定撤销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的一审民事判决,将本案发回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重审。
这一裁定为宜通世纪通过民事诉讼途径挽回部分损失带来了新的希望。
与此同时,宜通世纪也在通过其他方式尝试挽回损失。2025年5月27日,宜通世纪发布公告称,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已驳回公司的复议申请,维持广东省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执行裁定。
这起并购案不仅给宜通世纪带来了巨大损失,也波及到了广大投资者。
2022年11月4日,宜通世纪收到中国证监会《立案告知书》,因公司2017年年报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中国证监会决定对公司立案。
2023年6月21日,公司及相关当事人收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广东监管局下发的《行政处罚决定书》。
经查明,倍泰健康的财务舞弊行为导致宜通世纪2017年年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
这一行政处罚引发了股民索赔诉讼。目前,投资者诉宜通世纪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案件已有一审胜诉判决,部分投资者与宜通世纪在法院组织的调解后已拿到赔偿款。
刑责已定,民事未决。方炎林的无期徒刑判决为这起并购诈骗案画上了刑事句号,但7.7亿元的追缴退赔执行仍困难重重。
随着广东高院将民事案件发回重审,宜通世纪迎来了新的希望,但距离真正追回损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这场资本并购的惨痛教训中,上市公司如何防范并购风险,保护投资者利益,仍然是市场亟待解决的问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