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秉承‘为天地立心’的学术精神,将科技报国理想融入个人发展,积极参与国家和大湾区建设进程,成为闪亮的‘城大人’。”在今年秋季学期的开学典礼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城市大学(东莞)(下称“港城莞”)校长段宝岩如此勉励学子。
![]()
作为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的标志性成果,港城莞自2024年设立并招生以来,一直秉承“教研合一、两校一质、创新无限”的办学理念,全力打造世界一流高等学府,努力为优化大湾区的高等教育布局结构、汇聚高端人才、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作出积极贡献。
战略落子:锚定世界级科研走廊
在粤港澳大湾区加速迈向国际一流湾区、全球科技创新高地的进程中,一所新诞生的大学,注定要承载不平凡的使命。
2020年初,香港城市大学(下称“港城大”)与东莞市政府、东莞理工学院签署合作办学协议。2024年4月16日,教育部向广东省政府发函,批准设立香港城市大学(东莞)。
![]()
香港城市大学(东莞)
港城莞由此成为东莞首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内地与香港合作办学机构,也是松山湖科学城建设以来入驻的首所高水平新大学。
东莞和香港同属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两地优势互补,长期紧密合作。港城莞的建设,并非简单意义上的异地办学,而是两地推进教学与资源要素顺畅流通,为大湾区乃至全国培养复合型高端人才的战略之举。
依托港城大的优质办学资源,港城莞前期以服务大湾区未来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进行学科规划,旨在建立一个开放式跨学科教育、研究及知识转移的合作平台。符合学位授予资格的港城莞毕业生,将同时获得港城大的学位。
![]()
中国散裂中子源
学校选址于松山湖科学城,周边集聚了中国散裂中子源、先进阿秒激光设施等国家大科学装置,以及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华为等高端科研平台与龙头企业,形成了“校园在实验室群中”的独特生态。
“港城莞是我们名副其实的‘好邻居’。”中国科学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主任汪卫华曾表示,双方在材料科学、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度合作,能够推动科研成果高效转化,为大湾区科技创新持续注入动力和活力。
如今,“近水楼台”的地缘优势已经迅速转化为合作实效。港城莞与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东莞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等30余家科研单位、企业签署了合作协议,签约项目涵盖学科建设、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等多个领域,产学研无缝对接、校企协作发力的新平台正不断成型。
![]()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
日前,港城莞副教授、科研管理处主任吴桢舵及其团队依托中国散裂中子源,成功完成了一项关于折叠屏手机铰链关键材料的研究。吴桢舵介绍:“过去做中子实验要远赴美日,样品出问题,实验只能停滞。现在实验室就在隔壁,工作效率大幅提升。”
今年夏天,港城莞先后加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科学联盟和粤港澳高校联盟,进一步融入区域创新网络。可以说,在这片日益成熟的世界级科研走廊上,港城莞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精准对接:把握大湾区发展脉搏
高质量发展与高质量教育相辅相成,高水平、开放型、国际化的高等教育资源落地生根,既要对接区域发展的现实所需,又要为产业升级持续赋能。
目前,港城莞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制造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共4个本科专业和电脑科学、工程管理学、材料工程与纳米科技、商务资讯系统、数据科学、电子资讯工程学、生物医学工程、创新创业共8个硕士专业。
专业设置立足国家所需、香港所长、湾区所盼,虽小但精,不少是前沿应用学科和服务大湾区未来产业转型的交叉专业,甚至不乏港城大ESI排名千分之一的优势学科。
![]()
专业80%师资力量来自港城大,他们将为学生带来国际前沿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指导。
近年来,广东先进材料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稳步提升,港城莞开设的材料工程及纳米科技专业紧密对接相关产业需求,致力于培养兼具材料科学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开拓型、前瞻性复合人才。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则面向工业4.0,课程强调人工智能、计算机建模和优化、工业大数据、物联网、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
![]()
该专业的本科生汪宸聿是实验室的“常客”。目前,他正投身于一个工业机器人路径规划项目,通过编写人工智能算法,优化机器人在生产线上的运动轨迹。“实验室的很多设备在本科阶段就可以使用,我们真实环境下完成项目,更容易对接企业的实际需求。”
在政府的全力支持下,学校在基础研究、产学研融合及创新成果转化方面持续发力。今年8月,港城大、港城莞与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共同签署《关于共同支持开展深度科技合作的工作计划》,合力打通粤港两地的智力、资金与平台资源,激发协同创新的“乘数效应”。
根据计划,三方将在两年内,以“1+1+1”联合资助的形式形成种子资金池,重点支持两校联合开展符合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并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项目,力争催生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科技成果。
模式创新:探索未来人才培养范式
2025年普通高考本科批次投档情况显示,港城莞在广东的最低投档分为616分,超物理类本科线180分,而最高分达660分。高分学子纷纷“押注”,充分体现出社会对这所新型研究型大学的认可与期待。
据介绍,港城莞与港城大实行“两校一质”办学标准,在学校提供全英文的授课环境。学生入学时不设专业限制,享有充分的探索期,可根据兴趣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实现个性化成长。
![]()
教学活动贯穿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减少传统讲授与辅导,注重教学的启发性、互动性与创新性,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衔接,帮助学生为可持续的终身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刘一帆表示,全英文教学和对标香港的培养体系虽带来挑战,却也拓宽了视野。“我学会了用不同思维去学习和研究科学问题,做到学以致用。跨越适应期后,收获远超预期。”
6月举办的校园开放日活动中,“HK Tech 300”创新创业计划展览备受瞩目。据介绍,该计划已在过去3年内培育逾300家初创企业,为学生、校友和研究人员提供创业实战平台与多元的自我增值机会。
港城莞副校长李娟表示:“学校特别重视创新素养培育,给同学们提供多样的创新创业机会。在大四学年,我们会提供初创项目及创业赛事的参与机会,助力学生把握职业机遇。”
地处松山湖科学城核心地带,港城莞学子享有丰富的科研与实践机会。材料工程与纳米科技专业的硕士生苏文妍入学首学期便加入了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超导薄膜团队,参与磁体封装研究。“实习让我有机会深入前沿课题,切身感受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力量,这更坚定了我的科研志向。”她说。
港城莞执行校长鲁春指出,粤港合作办学具备“强强联合”的独特优势:港城莞传承港城大的优良基因,加强与国际接轨;港城大则借助港城莞探索校际、校企合作新路径,进一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未来,港城莞将与港城大相互支撑、深度互动,向着世界一流学府的目标共同奋斗。”
出品:松山湖融媒体中心
来源:南方+
责编:张莎
审校:郭文君 陈启亮
【创新松山湖热点索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