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刚到手就取消,是不是被平台切给别人了?”“明明刚接到的大单,转头就在其他平台出现,难道是被转卖了?”关于滴滴“切单、卖单”的质疑,一直是司机群体热议的焦点。
虽然,短视频里的很多相关切单,卖单视频,最终被证实为摆拍,但司机对订单流转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毕竟订单直接关联收入,任谁遇到订单莫名取消,都难免心生疑虑。
11月18-19日,滴滴在司机节专场评审会上和司机节主场会上,滴滴网约车司机与供给发展平台负责人朱泽涛,正面回应切单和卖单问题,用真实数据和场景还原,解开了这场持续已久的行业误会。
![]()
司机口中的“切单”,本质是订单到手后无故取消且无明确提示,由此默认被平台转给其他司机,为厘清真相,滴滴今年核查多起相关订单,确认不存在主动切单、卖单行为,所有误解都源于5类常见场景:
一:.10%乘客取消率,被误读为“平台截单”
据滴滴统计,乘客下单后约有10%会主动取消,核心原因包括派单距离过远、定位偏差、赶时间更换交通方式,尤其早高峰时段,乘客急于出行,发现司机到店时间长便会取消重发,这让原接单司机误以为订单被平台“切走”,实则是乘客的自主选择。
二:.乘客取消后否认,加剧司机疑虑
不少司机遇到过这样的情况:系统显示乘客取消订单,但自己已抵达上车点,询问时乘客却矢口否认,其实这类场景多是乘客因临时变卦不愿担责而隐瞒,却让司机将矛头指向平台,误以为是平台暗地操作订单。
![]()
三:体验保障改派,被误判为“优先派给他人”
乘客打车时若发现接驾司机较远,可选择“边等边找更近司机”,系统匹配到近距离司机后,会取消原司机订单,这种改派本质是提升乘客体验的常规策略,对司机而言也是双向公平,这次错过的订单,下次自己作为近距离司机时,也能获得优先派单机会,并非平台刻意“截单”。
四:连环单改目的地,系统提示不足引发误解
司机接连环单时,若当前乘客临时修改目的地,会导致下一单因路线冲突被迫取消。但目前系统仅提示“订单取消”,未同步说明背后原因,司机不清楚真相,自然容易联想到“切单”。
![]()
五:企业聚合系统比价,被混淆为“滴滴卖单”
此前上海一名司机的经历引发热议:滴滴抢到机场特快大单(预估156元),刚拍摄就显示“乘客取消”,转头在曹操平台接到同一订单(预估125元),后经详细核查,该订单是企业自建聚合系统派发。
企业自建聚合打车系统会接入滴滴、曹操等多个运力平台,按“价低者得”原则分配,当时因曹操报价更低,订单最终流转过去,而系统仅向滴滴反馈“乘客取消”,未说明企业比价机制,才让司机误以为是滴滴转卖订单。
![]()
滴滴通过数据调查订单得知,被司机误认为切单,卖单的情况,基本上集中在大型科技园附近,比如北京亦庄部分企业楼下,深圳多家大型互联网基地公司附近。
之所以司机常遇到连续取消订单的情况,这是因为部分企业会自建用车系统,或采购第三方费控平台的用车服务,形成专属聚合渠道,接入多平台运力后自行分配订单。
这类系统往往优先控制成本,推行“低价竞标”模式,司机收入和体验反而成了次要考量,导致同一司机的低价订单挤掉高价订单的尴尬场景频发。
虽然说,这场“切单误会”,本质是网约车生态中平台、司机、企业三方利益交织下的信息不对称导致。
但是,滴滴也敢于直面公开解决问题,通过主动拆解场景、公开数据的方式,自证了“平台没有暗箱操作”的传言,也展现了滴滴敢于承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态度,平台也承诺将会进一步协商和优化系统,持续完善企业聚合订单的流转透明度,进一步解决和消除师傅们的误解和疑问。
另外在取消订单判责这块,滴滴也表示将进一步优化“订单取消原因”展示,明确说明原因,让师傅们知道订单是何原因被取消。
说到底,平台和司机之间的发展离不开信任和理解,平台需更公开透明,司机需了解背后逻辑,多方协同才能让订单流转更顺畅。
你是否遇到过订单莫名取消的情况?对平台优化订单提示有哪些建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一起为网约车行业更公平的环境发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