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只有高中文凭的“江湖骗子”,通过层层包装当上高校首席科学家,这场荒诞剧的背后映射出人才引进机制的深层漏洞
2025年11月18日,江苏科技大学官方微博发布的一则通报,确认了连日来在社交媒体上持续发酵的学术造假事件。该校首席科学家、博士生导师郭伟因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已被学校解除聘用协议,并向公安机关报案。
这位头顶“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国家重大人才工程A类创新人才”等众多光环的“顶尖学者”,真实学历仅为高中毕业。
凭借精心编织的虚假履历,他在高校任职两年间骗取巨额薪资与科研经费,直至这次彻底败露。
完美人设的构造
在进入江苏科技大学之前,郭伟为自己打造了一份近乎完美的学术履历。
他自称1994年以陕西省高考状元身份考入西安交通大学材料专业,师从周惠久院士,后赴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日本九州大学深造。
他的职业经历同样“光鲜”:2006-2023年任德国国家科学院高级研究员及三一集团欧洲公司总工程师,与赫伯特·格莱特院士合作突破纳米金属复合材料制备技术。
看他面相,温和,半秃,好像是个很用功的人。
然而核查发现,这份完美的履历几乎全是虚构。1994年陕西省高考理科状元实为西安中学的楚怀湘,考入的是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
![]()
郭伟的真实学历究竟是什么?
一位自称是郭伟陕西同乡的网友透露,两人曾就读于同一所乡镇高中,郭伟1994年参加高考后未达到本科线,“当年他高考成绩大概300多分,连专科都没考上,后来去南方打了几年工”。这一说法得到了郭伟老家所在村委会的间接证实,“郭伟出去后很少回来,家里人一直说他在外面‘搞科研’,但没人知道具体做什么,也没见过他的大学毕业证”。
江苏科技大学在引进郭伟时,仅要求其提供“学位证书复印件”和“推荐信”,并未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进行学历认证。而郭伟提供的“美国加州大学博士学位证书”系伪造——字体、印章、编号均不符合该校规范。
学术成就方面,他宣称主持国家级项目7项,发表SCI论文170余篇,获国际专利68项,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
骗局揭穿过程
郭伟的“翻车”始于2025年9月的一次匿名举报。当时,有网友在查阅“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名单时,发现郭伟的名字不在官方名录中,进而检索其“加州大学博士”学位,也无任何记录。
随后,知乎等平台出现针对郭伟的质疑帖子,引发科研工作者加入核查。有匿名爆料者直指郭伟存在“学历造假、履历虚构、骗取经费”三大问题,并附有疑似伪造的学历证书扫描件等证据。
更专业的打假随之而来。一位材料科学领域研究员检索了《Nature Materials》等顶刊数据库,发现郭伟声称的“郭氏模型”相关论文根本不存在。
2025年11月17日,媒体报道郭伟因涉嫌学术造假、侵占国家科研经费等问题被警方带走调查。次日,江苏科技大学发布官方通报,确认其学术不端行为并宣布已解除聘用协议。
并不高明的造假手段
郭伟的造假手段看似拙劣,却精准地利用了国内高校人才引进机制的漏洞。
他专攻“海外履历”造假,选择德国国家科学院任职、日本九州大学博士等跨地理屏障的经历,利用国内高校核查海外信息成本高、渠道有限的短板。他甚至巧用“同名同姓”移花接木,将同拼音学者“Wei Guo”的论文、专利成果“嫁接”到自己名下。
“院士”头衔也是骗局的关键一环。知情者透露,郭伟通过向俄罗斯工程院支付约5万美元“赞助费”,获得了“外籍院士”称号。虽然俄罗斯工程院为正规机构,但其外籍院士评选流程不透明,部分名额可通过“推荐+缴费”获得。
![]()
更令人深思的是,郭伟的面试也经过精心设计。他提前背诵PPT脚本,用晦涩的英文术语转移话题,利用信息不对称让考官难以判断真伪。 而高校在“唯头衔论”的影响下,降低了审核标准。
制度失守与监管漏洞
这起事件暴露了高校人才引进机制的层层失守。
第一,高校“重引进、轻考核”问题突出。江苏科技大学在引进郭伟时,仅要求其提供“学位证书复印件”和“推荐信”,未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进行学历认证。对于170余篇SCI论文、68项国际专利,校方仅核对材料清单是否齐全,未进行实质性核查。
猎头公司的背调形同虚设。作为专业人才中介机构,本应承担候选人背景调查的核心职责,但猎头公司并未对郭伟的关键信息进行实质性核查。
![]()
第二,学术评价体系严重扭曲。高校在“双一流”建设等考核压力下,盲目追求“院士”、“长江”、“杰青”等头衔数量,忽视对人才真实学术水平的考察。 这种“重包装、轻实干”的环境,为造假者提供了肥沃土壤。
郭伟造假案的危害远超个案范畴,造成多重负面影响。
直接经济损失巨大。据不完全统计,郭伟骗取的科研经费、高校薪酬及相关福利总计超过2000万元。这还不包括学校因声誉受损等造成的间接损失,业内估算可能超过1亿元。
对学生的伤害尤为深远。一位参与“深蓝团队”的年轻教师透露,郭伟不懂实验操作,甚至连基本的材料表征图都不会看。 他指导的博士生因导师造假事件,面临科研方向调整、毕业延期等困境。
更严重的是,整个高等教育行业的公信力受损。社交媒体上,“高校引进人才到底有多少水分”的讨论引发热议,公众对高校人才引进、科研经费使用的信任度下降。
法律后果与问责
郭伟的行为不仅违背学术诚信,更涉嫌触犯多项法律法规。
在刑事层面,其骗取的巨额薪资及科研经费已构成诈骗罪,且达到“数额特别巨大”标准。 同时,伪造学历、工作证明等行为涉嫌伪造国家机关证件罪。
在行政层面,郭伟将被列入科研诚信黑名单,终身禁止进入高校及科研机构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其虚假学位、职称、荣誉头衔也将被全部撤销。
民事层面,郭伟与江苏科技大学签订的劳动合同因欺诈行为属无效,校方有权追回已支付的薪资、安家费及科研经费。
此外,相关责任方也可能面临连带追责。猎头公司因未履行背景调查职责,可能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江苏科技大学内部负责人才引进审核的相关责任人也将被“严肃问责”。
假面已被揭穿,但反思不应停止。从郭伟案的细节来看,高校人才引进机制、学术评价体系乃至科研经费监管,几乎每个环节都存在可以被利用的漏洞。
当学术界沉迷于“帽子”和“头衔”,数字指标取代了实质评价,“南郭先生”的生存空间便被无限放大。
法律将会对郭伟作出裁决,但制度的自省与改革更为关键。唯有建立“穿透式”核查机制,弱化“唯帽子论”,强化过程监管,让学术回归本质,才能防止下一个“郭伟”再现。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