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咱们退休族来说,养老金就是后半辈子的“饭碗钱”,而养老金认证更是每年绕不开的大事——毕竟一旦错过认证,养老金可能会被暂停发放,不少人为此特意跑社区、找网点,折腾半天还担心出岔子。但你知道吗?并非所有退休人员都需要每年按时“打卡”认证,以下这5种情况完全可以免做,很多人因为不了解白跑了不少冤枉路,快看看你是不是其中之一!
![]()
第一种:高龄老人自动豁免,不用跑腿也能稳领养老金!
这里说的高龄老人,通常指年龄在80周岁及以上的退休人员(部分地区放宽至75周岁,具体以当地政策为准)。考虑到高龄老人行动不便,尤其是部分老人患有基础疾病、长期卧床或居住地偏远,国家特意推出了“高龄免认证”政策。社保系统会通过大数据自动比对信息,比如医院的诊疗记录、社区的养老服务登记、户籍部门的生存信息等,只要确认老人正常生存,就会自动完成认证,养老金按时发放不受影响。
举个真实例子:家住山东济南的张大爷今年82岁,去年还让子女陪着去社区认证,今年迟迟没动静,子女正打算带他去办理,结果社区工作人员主动上门告知:“大爷属于高龄免认证人群,系统已经自动通过了,以后都不用再跑了!” 所以家里有高龄老人的,别再盲目跑手续,先打当地社保热线12333问问,说不定已经符合豁免条件了。
第二种:重度残疾/失能人员,凭证明可长期免认证!
对于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一级、二级重度残疾)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证》的退休人员,由于生活无法自理、行动受限,也能享受养老金免认证政策。这类人群只需一次性向社保部门提交相关证明材料(残疾证、医疗诊断书、社区出具的失能评估报告等),审核通过后,通常可享受1-3年的免认证期,期间社保部门会通过定期上门走访、与监护人核实等方式确认生存状态,不用本人每年到场认证。
提醒大家:证明材料一定要提前准备齐全,部分地区需要每年提交一次生存状况说明(可由监护人代办),具体要求按当地规定来,避免因为材料不全影响待遇发放。
第三种:异地居住符合条件,不用来回奔波也能免认证!
很多退休人员选择去外地投奔子女或养老,以往每年都要特意回老家认证,费时又费力。现在只要符合这两个条件,就能享受异地免认证:一是在异地办理了居住证或长期居住证明,二是通过“掌上12333”APP、当地社保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完成过一次异地备案。
社保系统会通过全国联网数据,自动比对异地的居住信息、医疗消费记录等,确认人员正常生存后直接完成认证。比如家住河南郑州的李阿姨,退休后去深圳帮女儿带孩子,去年在深圳办理了居住证并在社保APP上备案,今年系统自动完成认证,养老金一分没少发,再也不用每年往返两地跑手续了。
第四种:特殊群体“静默认证”,不知不觉就完成了!
除了以上几类人群,还有一些特殊群体能享受“静默认证”服务,全程不用自己操作。比如正在享受低保、特困供养待遇的退休人员,社保部门会与民政部门的数据互通,通过低保金发放记录、特困供养登记信息等自动确认生存状态;再比如退休后仍在医保定点医院定期就医、买药的人员,系统会通过医保消费数据判断人员正常,直接完成认证,不用额外再走流程。
这种“隐形认证”方式特别人性化,尤其适合不擅长使用智能手机、行动不便的退休人员,真正实现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第五种:刚退休不满12个月,部分地区可免首次认证!
很多人以为退休当月就要做认证,其实不然。不少地区规定,退休手续办理完成后,前12个月无需进行养老金认证,社保部门会以退休审批信息为依据,正常发放养老金。比如2024年5月办理退休的人员,2025年5月前都不用认证,2025年才需要按规定完成首次认证(具体时间以社保部门通知为准)。
这里要注意:不同地区政策差异较大,部分城市仍要求退休后次月开始认证,建议刚退休的朋友及时拨打当地社保热线,确认自己是否需要办理首次认证,避免因为误解政策错过认证时间。
看完这5种免认证情况,是不是发现很多人都白跑了冤枉路?其实国家出台这些政策,就是为了给退休人员提供便利,尤其是照顾行动不便、异地居住的群体。但要提醒大家,免认证不代表“不管不问”,如果个人信息发生变化(比如居住地变更、监护人更换等),一定要及时到社保部门更新,避免因为信息不一致导致养老金发放异常。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