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模特大赛的这场乌龙,恰似一面镜子,照出选美行业的光鲜与不堪。
文 |阿 晖
深圳国际模特大赛的冠军争议,组委会用“颁错证书”进行了“交代”。
11月16日,由深圳多家公司联合主办的“国际模特大赛”颁奖,15号选手举起女模组广东冠军奖杯和证书,引发网友争议,组委会18日晚发声称“会给大家一个交代”。
11月19日,大赛组委会副主席罗云琦出面回应,给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说法:“15号选手是太太组冠军,比赛还设置儿童组和男模特组,女模特组广东冠军实际是37号女模特,此次颁奖证书是透明公开样式,当时工作人员疏忽,颁错了证书奖杯,结果闹出了‘乌龙事件’。”
组委会表示因为工作人员失误,造成外界的误解,向网友、尤其是广东网友致歉。另外,组委会已向15号选手说明情况并道歉,向她补寄相关太太组冠军证书,关于网传15号选手带资进组赞助比赛一说是谣言,不存在这样的事实。
然而,这样的“交代”,让这场选美大赛看起来更像是一场“潜规则”下的闹剧。
反常识的冠军引发舆论地震
11月16日晚,名为“第28届国际模特大赛中国总决赛”的颁奖盛典在深圳举办。15号选手身着华丽礼服,自信地走上舞台,接过女模组广东冠军的奖杯与证书。这本该是她荣耀时刻,可现场画面一经网络传播,却立刻引发了舆论地震。
![]()
相关视频截图。图源:掌心新闻
网络流传的相关视频显示,15号女选手是一位看起来年龄偏大、体态丰腴的女士。这位女士与大众印象中容貌娇美、身材高挑、线条流畅的模特形象大相径庭,台步也略显生疏、拘谨。在大众认知里,模特大赛冠军该是身材比例近乎完美,走在T台上步伐轻盈、气场强大,能完美展现时尚魅力的存在。但这位15号选手的夺冠,完全打破了这种固有认知。
社交媒体瞬间被点燃,网友们纷纷在评论区表达自己的震惊与质疑。“这真的是模特大赛,不是小区文艺汇演的冠军吗?”“这和我想象中的模特差距也太大了,是选美标准变了,还是比赛出了问题?”诸如此类的评论层出不穷,“模特大赛冠军争议”话题迅速登上热搜,热度持续攀升,网友们最大的疑问就是:“她是如何获得冠军头衔的?”
![]()
15号女选手获冠军。
面对汹汹舆情,赛事组委会在11月18日首次发声,称已关注到网络争议,正在梳理相关情况,会给公众一个交代。一天后则给出了一个“乌龙事件”的说法。组委会还强调,网传15号选手带资进组赞助比赛是谣言,整个评选流程是透明、公正的。
可这一解释非但没有平息争议,反而引发更多质疑。有细心网友发现,现场颁发的证书是通用空白样式,既无选手姓名,也无编号,组别划分模糊不清,这给错颁证书提供了“便利条件”,也让人们对赛事的专业性和规范性产生严重怀疑。既然是一场正规国际模特大赛,为何证书如此不严谨?
曾荣获2016年国际超模大赛全国总决赛季军的模特李富红是这场比赛的评委,但其在社交平台发文称,自己虽受邀担任评委,但因特殊原因未参与评选任何奖项,连评分表都没看到。
这无疑让赛事评选流程的可信度大打折扣,公众愈发困惑,这场比赛的评选过程到底是怎样的,到底有没有公正、透明可言?
是“多元审美”还是规则失守?
从网友们围绕这场选美闹剧的讨论中可以发现,对于这位女冠军,从综合表现来看,网友的共识是没有“冠军”相。
在社交媒体的评论区中,有一种声音认为,当下社会正倡导多元审美,不应再将“瘦”作为美的唯一标准,丰腴身材同样可以展现出自信与独特魅力。选美赛事应该打破常规,为更多元化的美提供展示空间。
但绝大多数网友是持反对的态度。反对的声音强调,模特大赛不同于普通的选美活动,它有着明确的专业标准。台步的流畅度、节奏感,对服装的诠释能力,以及身材管理、镜头表现力等,都是职业模特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这些标准是基于行业需求和专业审美建立起来的,不能因为追求所谓的“多元审美”就被随意打破, “多元审美”不应成为掩盖不专业的借口。
难道,真的是那些评委的审美与众不同吗?一些模特比赛的画风越来越“非主流”,看得人云里雾里。有专家辩称,模特比赛不是寻找完美的身材和面孔,而是寻找有趣的灵魂。还有的专家称,他们是在寻找模特眼中的光芒。问题是,评委所说的这些,公众怎么没看见?
其实,网友不是怕评委的审美与众不同,而是怕里面存在一些猫腻,比如冠军提前内定或其他一些潜规则在作祟等。面向大众公开的赛事,公平公正是底线。如果比赛成为一场被操控的游戏,那对所有参赛选手并不公平。
此前,一些模特比赛屡屡传出有“潜规则”的传闻,甚至还出现有选手向评委扔鞋表达不满的行为。2025年港姐冠军陈咏诗夺冠后,便饱受争议。她作为一名运动员,有着亮眼的学历和丰富的体育经历,这些本是她的优势,但却因运动员身份和家族传闻被网友怀疑比赛存在“内幕”。
![]()
网友制作的争议选美冠军图。
辽宁选美冠军张倩同样因颜值、身材与大众传统认知中的选美冠军形象相差甚远,被网友讽刺为“吓美赛”。她在舞台上的走姿、仪态也被挑出诸多毛病,甚至被爆料其户籍和参赛资格存在问题,背后疑似有复杂的关系网在运作,这让人们对比赛的公平性产生深深怀疑。
据报道,这次名为“第28届国际模特大赛中国总决赛”的选美比赛,由“国际模特大赛组织委员会”主办,联合主办单位有四家公司,分别是深圳市粤安燃气工程有限公司、深圳自炫生活精品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省九重阳科技发展公司和云裳星秀深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办单位有三家,分别是宾利控股广东有限公司、深圳市铭瑞鑫五金制品有限公司和深圳市铭瑞达五金制品有限公司。国际模特大赛的评选,不能像个草台班子,其中有没有黑幕需要一个说法。这样违反公众常识的评选,公信力和权威性又何在?
商业操纵的“美丽生意”
近年来,国内选美赛事频繁陷入类似风波,一次又一次冲击着公众对选美比赛的信任。在当下,选美赛事的商业化浪潮正以汹涌之势席卷而来,部分赛事却在这股浪潮中逐渐迷失方向,沦为“美丽生意”的附庸。
有人粗略统计,中国每年有超过100场选美比赛。各种选美比赛本身设立的初衷不同,背后的利益链条更是错综复杂。目前在中国举办的选美比赛,大致分三种:一是经典选美赛事的中国分站赛;二是“野鸡”选美;三是广告选美。
包括环球小姐、世界小姐在内的经典赛事,为了扩展影响力一般会在中国设立中国赛区,承接方给一定的授权费就可以组织比赛。承接方拿到“中国区”的授权之后,又在各省卖“二级授权”,后面再分配到市、县,一层一层拿钱。几年前,“第66届世界小姐广东赛区合作方案”就提到,世界小姐广东赛区组委会和各地级赛区的合作模式分为三个档次,分别是A级合作80万元,B级合作60万元,C级合作20万元。
![]()
第73届世界小姐中国区总决赛颁奖典礼。图源:世界小姐服务号
而所谓宇宙珠宝小姐、环地球文旅小姐、世界名媛小姐......这样的“野鸡”选美,并没有国际赛事认证,主办方大多是东南亚注册的空壳公司,只是名称包装得很夸张来吸引赞助商。招揽选手则更直接“承诺”:百万奖金、形象打造、签约娱乐圈、代言大品牌......但实际主办方除了拿赞助商的钱,还收取各地授权费,以及选手报名费和培训费,冠亚季军更有固定的价格“售卖”。赞助商、参赛者、观众都沦为选美链条上的“棋子”。
还有一些选美,比如叫“某某地旅游小姐”,就是跟某地区的合作项目,本质上是一场广告秀,选出来的人还可以为本地旅游做代言人。还有一些与职业挂钩的评选,也大多带有“广告性质”。比如“国际航空小姐选举”“国际椰子礼仪小姐大赛”“县城美酒皇后大赛”等。
在这些商业力量的操控下,比赛不再是纯粹的美丽与才华较量,而是充满了商业算计的一门生意。选手的外貌、形象被按照商业需求进行塑造,冠军的诞生也更多是为了满足品牌的推广需求,而非基于选手自身的实力与魅力。“冠军明码标价、授权随意售卖”的乱象在行业中悄然滋生。在这种情况下,专业评审机制形同虚设,资本力量一手遮天,选美赛事的公平性与专业性荡然无存,只剩下赤裸裸的商业交易与利益输送。
深圳模特大赛的这场乌龙,恰似一面镜子,照出选美行业的光鲜与不堪。从“冠军能买”的谣言到“授权能卖”的猜测,公众对选美的质疑,本质上是对公平与正义的呼唤。唯有打破潜规则、筑牢透明度,让专业回归专业,让美丽回归纯粹,才能让选美赛事真正赢得掌声,而非争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