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猜,我家老王检查出肠息肉,居然不是因为炸鸡、薯条吃多了?”傍晚的社区花园里,68岁的李大妈和邻居们正聊着身边的健康“新鲜事儿”。
很多人一听到肠癌、肠息肉,第一反应就是避开油炸食品。可偏偏李大妈听完医生分析,反倒愣住了:油炸根本没上“黑名单”,真正的风险源头居然是几乎每天都会吃的“它”!
这个发现让她一晚上惦记着自家餐桌。很多人认为,远离油腻、油炸就能防肠癌。事实真的如此吗?
![]()
到底是哪类食物在默默侵蚀肠道健康?读完这篇文章,你可能会重新审视明天餐桌上的选择。
肠癌高发,元凶竟然不是油炸?专家有话说,根据国家癌症中心2023年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结直肠癌病例约56.7万例,发病率呈现逐年上涨趋势。
人们普遍认为,吃油炸食品、快餐、辣条等“垃圾食品”才是罪魁祸首。但在多项权威研究和临床观察中,真正和肠癌息息相关的首位高危食物其实是,红肉及加工肉制品。
这里所说的红肉,主要指猪肉、牛肉、羊肉,以及像香肠、火腿、腊肠、培根这样的加工肉食品。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一项针对133万人的队列研究显示:
每天摄入超过50克加工红肉,肠癌风险增加18%。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柳叶刀》的一项2021年回顾分析,也再次指出:长期大量吃红肉比偶尔吃油炸,肠癌风险高出47.2%。
![]()
为什么红肉和加工肉品会成为高危诱因?研究表明,加工肉在高温烹制及腌制过程中会产生亚硝胺、杂环胺,这些物质被认定为“明确致癌物”。
而红肉本身富含肌红蛋白,消化过程中也会导致肠道炎症反应和有害代谢产物堆积。特别是反复加热、熏烤、腌制,更易释放出损伤肠道黏膜的致癌因子。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人每周红肉摄入不超过500克,加工肉应尽量避免。
现实却是,很多中老年人和家庭餐桌红肠、腊肉、培根等“加工肉”几乎天天有,超标摄入成了家常便饭。
不少人感叹:“自己吃的不算咸重,油炸也少,为啥还怕得肠癌呢?”其实,大量红肉、加工肉制品摄入,肠道健康会出现以下三大隐患,尤其是第2点,很多人毫无察觉。
肠道菌群悄然失衡
长期大量食用红肉和加工肉,会让肠道“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增多。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发现,肠道菌群结构紊乱会促进炎症反应,提高肠道上皮细胞癌变风险。
![]()
亚硝胺致癌物积聚
香肠、腊肉等加工肉含有大量亚硝酸盐,加热后会生成亚硝胺。世界卫生组织已将亚硝胺定为明确致癌物,与结直肠癌直接相关。
2022年《新英格兰医学期刊》荟萃研究指出:肠癌高危人群血清亚硝胺水平比健康人群高出1.8倍。
肠道黏膜慢性损伤
红肉消化过程中产生的代谢物在肠道停留时间长,会不断刺激肠粘膜,诱发息肉甚至早期癌变。英国牛津大学“EPIC”队列研究跟踪40万人10年,发现每日摄入红肉>70克,患肠癌风险提升32.5%。
可见,即便油炸并未直接上榜,摄入红肉和加工肉带来的危害远超想象。尤其很多人以为“家常红烧肉”“自制香肠没事”,其实健康风险并未降低。
![]()
不少人看到这里,都有同一个疑问:“家里不做香肠腊肉,也需要天天担心肠癌吗?”其实,日常饮食只要科学规划,完全可以远离肠道隐患。以下三点建议,可以实际执行:
减少红肉和加工肉频率
按照国家膳食指南,红肉每周不超500克,加工肉能免则免。可以尝试每周2-3天用鸡肉、鱼、豆制品代替红肉,烹调方式以清蒸、水煮、焖炖为主,减少高温油煽、熏烤、腌制。
增加膳食纤维和益生元
多吃新鲜蔬果、全谷物及发酵乳制品,如燕麦、玉米、胡萝卜、菠菜、西蓝花等。膳食纤维可促进肠蠕动,有效减少致癌物停留时间。2023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指出,膳食纤维充足者,肠癌发病率比缺乏人群低26.7%。
每年定期肠道筛查
45岁以上人群、家族有肠癌史、或有慢性肠炎、高危饮食习惯者,建议每1-2年做一次肠镜检查,早筛查、早干预。粪便潜血检测及基因分型也可按需选择,降低疏忽带来的风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