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上观新闻)
![]()
![]()
今天是“世界胰腺癌日”,被称为“癌王”的胰腺癌因早期隐蔽、进展快、5年生存率不足10%,让不少人谈之色变。最新一期“上海健康播报”发布会聚焦胰腺癌防治,三位权威专家齐支招,从早期识别、科学筛查、诊疗突破到生活防护,全方位破解胰腺癌防治难题,强调“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提升治愈率的关键。
四句话识破早期信号,避免误诊延误
“胰腺癌难早发现,核心是位置隐蔽且症状易混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虞先濬解释,胰腺藏在腹腔深部,常规超声易漏诊,早期症状还常被当作胃肠、骨科等疾病。但他强调,胰腺癌早期并非无迹可寻,总结四句话帮市民精准识别:“中上腹饱胀不适,不一定是胃肠病;腰背部酸痛,不一定是骨科疾病;眼睛发黄,不一定是病毒性肝炎;中年后血糖增高,不一定是糖尿病。”
他补充,持续无规律的上腹部隐痛、夜间加重的腰背痛、皮肤巩膜发黄、血糖异常升高,再加上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消瘦乏力,都是胰腺癌的典型早期信号,一旦出现需优先排查胰腺癌可能。
分人群精准筛查,高危者需强化检查
“筛查是早发现胰腺癌的核心手段,普通人群和高危人群要区别对待。”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外科主任医师吉顺荣给出具体方案,普通人群每年定期体检,首选肿瘤标志物CA199检测加腹部B超,即可实现基础防控。
对于高危人群,他明确需升级筛查手段:“有胰腺癌家族史、50岁以上新发糖尿病且血糖控制困难、慢性胰腺炎、胰腺囊性肿瘤患者,建议采用上腹部薄层扫描螺旋平扫加增强CT。” 这种检查能清晰呈现胰腺细微结构,精准检出 1 厘米甚至更小的早期胰腺癌。
吉顺荣还纠正认知误区:“并非所有胰腺肿瘤都是胰腺癌,还有良性、交界性肿瘤。即便都是恶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与胰腺癌的治疗和预后也完全不同,且胰腺癌不等于绝症,规范治疗能显著改善预后,千万别放弃。”
诊疗迈入微创精准时代,新药物点亮希望
针对“胰腺癌是否必须开腹手术”的疑问,虞先濬表示,如今胰腺肿瘤外科治疗已实现微创化:“机器人、腔镜手术在保证根治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能减少创伤,提升患者术后恢复速度。”
除手术微创化,诊疗理念也持续突破。虞先濬介绍:“通过CA199筛选可鉴定胰腺癌亚群,开展术前新辅助治疗实现个体化诊疗;基因检测指导的靶向和免疫治疗正逐步落地,新型ADC药物让中晚期患者生存获益翻倍,消化道毒性更低,为晚期患者带来新希望。”
健康生活筑防线,癌症可防可治
“胰腺癌发病与不良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做好防护能有效降低风险。”虞先濬强调,远离烟酒是关键,“吸烟是胰腺癌明确的高危因素,戒烟能显著降低发病风险”;饮食上要拒绝高热高脂、过量红肉的“重口习惯”,遵循“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原则,保证蔬果、奶类、大豆足量摄入;同时要管控慢性胰腺炎、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做好体重管理,肥胖也是胰腺癌的风险因素之一。
谈及“癌症正成为一种慢性病”,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防治所主任医师吴春晓表示这契合当前现状:“上海常见癌症诊断早期比例已达42.8%,总体五年生存率61.6%。癌症癌变过程漫长,抓住这个‘慢’的特征,就能实现1/3癌症可预防、1/3可通过早期发现治愈。”
他建议市民增强防癌意识,每年至少体检一次,仔细解读报告并追踪异常指标;适龄人群积极参与大肠癌、妇女“两癌”等免费筛查项目;可通过“上海疾控健康风险自测”小程序评估风险,再针对性采取措施。
三位专家共同呼吁,胰腺癌防治需关口前移,既要学会识别早期信号、按需科学筛查,也要坚持健康生活方式,才能有效破解“癌王”威胁,守护胰腺健康。
原标题:《“癌王”进展快、五年生存率不足1成,有何破解方法?沪专家带来四句话支招》
栏目主编:顾泳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黄杨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