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7日,大悦城地产在香港法庭会议上通过了私有化决议案,预计将于11月27日正式从港交所退市。
这家2013年上市、中粮集团旗下的商业地产企业,在12年的资本市场之旅后画上句号。
大悦城不是开始,也不是结束。
据不完全统计,过去四年间,已经有超过30家房企排队退市,这份名单读来宛如一份地产时代的阵亡将士名录:
中国恒大(2009年上市,2024年退市)、佳源国际、新力控股(2019年上市,2023年退市)、阳光城(1996年上市,2023年退市)、泰禾集团(1997年上市,2023年退市)、蓝光发展(2015年上市,2023年退市)、中南建设(2009年上市,2025年退市)……
这些曾经在市场上呼风唤雨的名字,如今一个个黯然离场。还有当代置业、建业地产、德信中国等房企,也已在退市的路上排队等候。
这是一个时代的集体落幕。
曾记否,房地产行业有过何等辉煌的“黄金年代”?开盘即售罄、日光盘、地王频现、房价只涨不跌……这些词汇构成了那个时代的关键记忆。
房企们疯狂扩张,销售额动辄千亿,老板们频频登上财富榜,整个行业似乎都沉浸在“大而不倒”的迷梦中。
那些年,房企上市如同朝圣,港交所、上交所、深交所,处处可见房企敲钟的身影。
上市不仅意味着融资渠道的拓宽,更是一种身份象征——能够上市,意味着你在这个疯狂的游戏中有了一席之地。
然而,盛宴终会散场。
当“房住不炒”的定位被明确提出,当“三道红线”的紧箍咒牢牢套上,当疫情冲击让现金流捉襟见肘,这个建立在巨额债务和高周转之上的行业,开始显露出它脆弱的一面。
恒大暴雷成为了标志性事件,它像第一块倒下的多米诺骨牌,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房企违约、项目停工、交付逾期、理财爆雷……问题如潮水般涌来,曾经的“高杠杆、高负债、高周转”模式,在行业下行期成为了致命的毒药。
退市,成为了这些房企共同的归宿。
为什么非要退市?因为上市地位已成负担。股价长期低于1元,市值大幅缩水,融资功能基本丧失,还要承担高昂的上市维护成本和严格的信息披露义务。
对许多房企而言,退市反而是一种解脱——至少不用再每个季度向市场交代那难看的销售数据和负债情况了。
但退市不等于问题的解决。保交楼的任务依然艰巨,债务重组依然复杂,转型之路依然漫长。
退市,只是承认了一个残酷的现实:那个靠囤地、杠杆和概念就能赚得盆满钵满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这场集体退市潮,到底意味着什么?
它意味着中国房地产行业野蛮生长时代的终结。那个无论什么资质的企业,只要涉足房地产就能赚钱的时代结束了。
它意味着房地产金融属性的消退。房子正在回归其居住本质,作为投资品的属性正在被弱化。
它意味着行业大洗牌的加速。未来能够存活下来的,将是那些财务稳健、运营精细、产品过硬的房企。
它也意味着一个经济依赖模式的转变。中国经济正在努力摆脱对房地产的过度依赖,寻找新的增长引擎。
回望这场退市潮,不禁让人感慨万千。这些退市房企的起伏轨迹,何尝不是中国房地产行业过去二十年的缩影?
从崛起到鼎盛,再到如今的集体退场,它们用自身命运描绘了一条完整的行业周期曲线。
对于普通购房者而言,这个时代的落幕也带来了深刻的启示:买房不再是一种稳赚不赔的投资,而是一种需要谨慎对待的重大决策。
房企的退市潮,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是另一个时代的开始。阵痛之后,活下来的房企将不得不学会在新的规则下生存——更低的杠杆、更精细的管理、更务实的态度。
而作为这场大戏的旁观者,我们见证了一个行业的剧变,也见证了历史性的转折。这一幕或许令人唏嘘,但它终究是行业发展、经济转型的必然。
告别那个疯狂的时代,或许不是坏事。毕竟,任何一个行业都不能永远活在非理性的繁荣中。
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时代落幕,什么才是可持续的未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