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2025年11月,衢州参加医保的人数比五年前减少了百分之十四,三甲医院产科空床位不断增加,基层卫生院看病前先要问病人医保里还剩多少钱,这种情况不只出现在一个地方,全国各地都这样,人们意识到,看病已经不再是开个单子就能赚钱的时候了。
医保局今年推行DRG 2.0,把手术和联合治疗分成更细的组别,以前医生靠让病人多住院、多写编码来多拿钱的做法现在走不通了,门诊也开始按人头给钱,比如一个社区医院管五千个居民,医保就拨一笔固定费用,超支的部分医院自己承担,省下来的钱归医院,医生开CT检查或者开药,不再带来收入,反而成了成本压力。
药品和耗材零差价政策已经全面推行,医院再也不能靠卖药或者多做检查来赚钱了,过去那种“检查做得越多越好”的做法现在已经行不通,医生在给病人看病的同时还得仔细算账,挑选价格更低的耗材,选择符合医保规定的检查项目,不然医保就不会报销,所以有人开玩笑说,现在的医生得学好两门课,一门是临床医学,另一门是医保编码。
![]()
现在出生的人越来越少,产科和儿科受到的影响最大,一些三甲医院的妇产科这个月的接诊量比去年少了四成,科室只能裁掉部分人员,更麻烦的是,哪怕乡镇医院报销比例高,老百姓还是习惯去大医院看病,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也选择市级医院,基层医院没人来,医生留不住,人越少就越难留住人,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三甲医院之间竞争也很激烈,优质资源不断向顶尖医院集中,中小型三甲医院既难以接收重症患者,又无法通过普通病例盈利,医保费用控制严格,这些医院处于中间位置,处境最为艰难,有的医院选择裁撤部分科室,将空间留给收益更高或更符合规定的项目。
医生们的收入都在减少,河北和湖南的一些大医院已经开始降低工资,有的医生每个月拿到的钱直接少了一半,现在的考核方式不再是看做了多少台手术,而是要看平均花费多少、医保规定执行得怎么样、特殊病例申请能不能通过,年轻医生不再抢着去心脏外科或神经外科,转而选择中医、康复科或者医养结合这类压力小但能维持生计的领域,有人投出去三十多份简历,最后只找到一个薪水降了三成的职位。
基层医院想维持下去,就得走“小而精”的路子,不买昂贵设备,专注做家庭签约、慢病管理、针灸推拿这些大医院不太愿意做的事,靠省下来的钱发工资、添置耗材,慢慢撑住局面,三甲医院则要尽量把术后病人转去基层,腾出床位、控制成本,同时通过“特例单议”的方式为复杂病例争取额外费用补偿。
医保收入增长跟不上支出速度,医疗体系必须提升效率,过去那种靠多看病多收钱的方式已经行不通了,现在要看谁能既控制住成本,又把服务做好,病人感觉住院费降了,检查项目也少了,但问题跟着来了——有些医院为了省钱,故意不收难治的病人,投诉电话最近明显多了起来。
我认识一位医生,他说现在看病就像做预算一样,每个步骤都得仔细考虑清楚,不是不想救治病人,而是医保规定要求把每笔费用都算明白,患者也渐渐养成习惯,看病前先问这个项目能报销多少,而不是先问这个检查到底有没有必要。
转型不能只靠喊口号,而要真正去改变,医院在调整,医生在适应,患者在选择,没人能避开这场变化,大家只能跟着走,一边学习,一边改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