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11月20日,农历十月初一,正是咱们常说的寒衣节。这个节和清明、中元并称三大祭祖节,是专门给逝去亲人送冬衣的日子。
《论语》里说得好:“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今天正是表达这份心意的时候。不过送寒衣可有讲究,老话讲“清明烧前,寒衣烧后”,今年可得记准了。
![]()
为什么要在节后送寒衣?
您可能会问,为什么不能提前呢?这里头其实很有道理。
首先得感同身受。等天真正冷下来,咱们自己添衣裳的时候,想起逝去的亲人,这份惦记才最真切。自己还没觉得冷,那份关心就容易流于形式。
其次要顺应天时。古人认为,清明后阳气上升,祭祖要赶早;寒衣后阴气渐盛,祭祖宜稍晚,让祖先从容准备过冬。北宋的《岁时广记》就记载,最好在下午太阳偏西时祭祀。
最后是通情达理。过去交通不便,天冷了行动困难,允许节后几天内祭扫,既给了大家方便,也更有人情味。
这三个忌讳可得留心
祭祖就像待客,心诚最重要。这三个忌讳可得记牢:
第一,别乱说话。祭祀时嬉笑打闹、说轻浮话都不合适。有个老故事说,北宋有个商人的儿子祭祖时开玩笑,结果当晚就梦到祖父在风雪中责骂,孩子第二天就病了。后来重新虔诚祭拜才好。所以祭祖时要心怀感恩,说说家里的近况,保持庄重。
第二,别心不在焉。明代王阳明小时候有次祭祖,心里却默念考试文章,被父亲批评“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咱们现在祭祖时总看手机、走神,也是同样道理。这份心意得专一。
第三,别太晚回家。老话说“日西而阳气已虚”,寒衣节晚上阴气重,不宜在外久留。清代的笔记里记载,有个书生祭祖后贪看秋色,半夜才回家,结果大病一场。祭奠完还是直接回家为好,路上别回头张望。到家可以用柚子叶或艾草洗洗手,清清晦气。
传承的是心意
寒衣节这个传统,说到底是在教我们珍惜当下。通过怀念逝者,我们更懂得感恩眼前的生活。
每一缕祭奠的烟火,都承载着我们对亲人的思念。这份跨越时空的牵挂,正是咱们中国人世代相传的真情。
记得,等真正感受到寒意再寄寒衣,这份心意才最温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