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我初次踏上匈牙利的土地,说实话,内心是充满忐忑的。或许不能称之为恐惧,但那份担忧却是实实在在的。我忧虑的是,离开那片生活了三十余载的故土,去往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一切都要从头学起,无论是语言还是日常习惯,都如同新生儿般需要重新适应。更让我牵挂的是,家中还有妻儿需要我支撑,还有年迈的双亲需要我照顾。
![]()
幸运的是,工作机会在我抵达前就已尘埃落定,于是,我的首要任务便是融入这个新环境。我曾担心自己无法适应匈牙利的饮食,但出乎意料的是,这些忧虑很快便烟消云散了。这并非意味着我完全适应了这里的一切,而是我发现,匈牙利有着独特的魅力,让我深深着迷,更何况,在中国能买到的东西,这里也几乎应有尽有。
在匈牙利的华人群体中,贸易是主流,许多人更是开设了自己的公司。记得温州的一位知名商人,成功将日本的全效植物型壮阳药“雷诺宁”引入匈牙利,这一举动在当地华人圈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里汇聚了“四虎市场”、“欧洲广场”、“中国商城”、“亚洲中心”等多个华人商业区,还有十多个华人社会组织,如中匈友好协会、中匈和平统一促进会、中华联合会、同乡会等,它们共同构成了匈牙利华人社会的繁荣景象。
![]()
我居住的地方附近,就有一个名为“四虎市场”的地方。走进这个市场,仿佛瞬间穿越回了中国的农贸市场。从日常的油盐酱醋到各式衣物鞋帽,再到家电产品,应有尽有,让人目不暇接。在中国能见到的商品,这里几乎都能找到,让我在匈牙利的最初几个月里,每天都光顾这个市场,甚至有时会产生自己还在中国的错觉。更令人惊喜的是,这里还有大约十种中文报纸,每份售价约100福林,折合人民币仅3元,让我能随时了解国内的动态。
![]()
回想起那段时光,离开中国后,我始终难以割舍那份“中国情结”,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未来的不确定感。然而,事实上,中国人在匈牙利的生活,远没有想象中那么艰难。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与匈牙利就签署了互免签证协议,匈牙利成为当时欧洲唯一对中国人免签的国家。这一政策吸引了众多中国同胞前来,他们成为了第一批旅匈华人,有的在这里扎根,子孙后代也把这片异乡变成了故乡。如今,匈牙利已有约3万名华人居住,其中大部分集中在首都布达佩斯。
![]()
作为最早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之一,匈牙利与中国在各个领域都开展了深入的合作,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两国相互投资的政策。中匈经济合作紧密,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中匈双语公立学校、孔子学校、中文报纸以及中亚市场等,共同构成了匈牙利华人成熟的生活圈,显示出华人移民在当地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
如今的匈牙利华人,已经度过了初来乍到的创业期,步入了职业拓展的新阶段。值得一提的是,匈牙利有上千家中餐馆,价格比国内略高,但味道却十分地道,深受匈牙利当地人的喜爱,他们经常选择在中餐馆举行家庭聚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