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中国空军面临着主力战机青黄不接的困境。与此同时,刚刚经历苏联解体的俄罗斯,手握先进的军事技术,却囊中羞涩。一笔各取所需的交易就此达成:中国引进了当时俄军现役的顶级多用途战斗机——苏-30。
这笔军售在当时看来是双赢,俄罗斯拿到了急需的外汇,中国获得了梦寐以求的“空中利刃”。然而,时过境迁,如今不少俄专家却频频发声,懊悔地表示“这笔买卖亏大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
回顾当年,这笔交易对俄罗斯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苏-30是苏霍伊设计局的杰作,具备强大的对空、对地攻击能力,航程远、载弹量大,是名副其实的“空中堡垒”。对中国而言,这款战机极大地提升了对周边海域的制空权和威慑力,迅速弥补了当时的国防短板。
交易之初,俄罗斯方面是相当满意的。他们不仅赚取了数十亿美元的巨额外汇,还通过出口生产线和技术资料,获得了持续的利润。在当时看来,这只是一次成功的军火外销,既巩固了中俄战略关系,又盘活了自家的军工企业,可谓稳赚不赔。
![]()
让俄罗斯始料未及的是,中国航空工业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如此之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中国买了苏-30,而在于中国对苏-30做了什么。
中国并没有简单地“拿来就用”,而是对苏-30的设计理念、气动布局、发动机技术等进行了彻底的剖析和研究。这相当于请了一位世界顶级的“家庭教师”,手把手地教了一遍如何设计和制造一款先进的重型多用途战斗机。
在完全吃透苏-30技术的基础上,中国航空工业开启了飞跃。最典型的成果就是国产的歼-16战斗机。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