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老张带大家聊聊基层干部手机里的甜蜜负担,政务App。本是让数据多跑路、干部少跑腿的便民工具,咋就成了刷排名、造数据的指尖战场?
中部某农业县村务平台按注册数、互动量排名,村干部忙实事还得熬夜刷数据;西部某县的农业平台拿了示范称号,农户压根不用,技术公司70%收入靠政府。
![]()
中央明令减负,可有些地方越减越忙:发达地区换集成平台仍有数据壁垒,有的一刀切停用App拖慢效率,还有的下发几十项自查清单逼基层填虚材料。这些矛盾操作背后藏着啥门道?
今天咱就扒一扒整治反转大戏,看看减负咋变增负,咋让数字技术真帮到基层。
![]()
![]()
数据造假背后
村干部本来就得管村里大小事,哪有功夫琢磨线上数据?为了不落后,平台多数数据都是人工刷出来的,堪称指尖造假大赛。
更离谱的是西部某县,农业部门为了抢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名额,花大价钱请第三方开发了个全能农业服务平台,病虫害检测、农机服务啥功能都凑齐了,成功拿下示范基地称号,技术公司70%的收入全靠政府付费,这哪里是数字赋能,分明是搞面子工程。
![]()
![]()
整治困局
本以为中央减负令下来,这些乱象能根治,结果没想到,整治直接玩起了反转。经济发达地区凭借财政实力,不搞单独App了,转而开发城市大脑智慧驾驶舱这类集成平台,看着挺高大上,实则各部门都把数据当宝贝,互相不共享。
大数据局再怎么协调,也打不破这铜墙铁壁般的数据壁垒,最后集成平台沦为数据仓库,统合优势半点没发挥出来。
![]()
更让人无奈的是越减越负的恶性循环。西部某县把减负当硬任务,干脆停用所有政务App,连工作微信群都解散了。结果部门间沟通全靠打电话、跑现场,效率直线下降,干部们吐槽以前指尖点一点,现在腿跑断。
中部某县更绝,省级层面一下发40多项自查负面清单,基层原本没有的问题,硬是被要求填报说明,直接催生了新的形式主义。
![]()
![]()
破局关键
合着这整治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换个花样搞形式?咱仔细琢磨琢磨,这背后的门道可不少。核心原因还是政绩观跑偏了。
现在考核不唯GDP了,民生服务、治理创新这些指标难量化,有些地方就把竞争转向印象政绩。
![]()
App数据好不好看,成了工作到位与否的硬指标,邀功和避责的心态一拉扯,形式主义自然屡禁不止。
更隐蔽的是,基层还滋生出代刷数据的灰色产业链,工作群里时不时冒出来专业代刷互动量,价格优惠的小广告,让形式主义从指尖蔓延到产业链,这操作真是让人开了眼。
![]()
说实话,数字技术赋能治理本是好事,可一旦脱离实际需求,就变成了数字幻象。整治乱象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换马甲没用,一刀切更不行。
破局的关键得抓要害,首先得扭转政绩观,别再盯着注册量、互动量这些虚数据,把群众满意度、问题解决率当成硬标准。
![]()
其次得打破数据壁垒,集成平台不该是数据仓库,而应是跨部门协同的工作中枢,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干部少跑腿,更重要的是,开发App前得问问基层、问问群众,到底需要啥功能,别盲目跟风搞建设。
政务App不是不能搞,关键是要回归以人民为中心的本质。不然再怎么整治,形式主义换个马甲还会卷土重来,基层干部的指尖永远不得清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