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8件Zara、Puma等品牌旧衣,平台预估能卖44.5元到200元,最后只拿到0.7元。”近日,有用户在使用某旧衣回收小程序时陷入纠纷。据媒体调查发现,随着绿色消费理念普及,旧衣回收行业快速升温,但“预估高价引流、实际低价结算”“质检标准模糊”等问题频发。
对不少人来说,处理家中堆积的旧衣,线上回收平台是一个省心的选择。然而,部分企业却打了一个“信息差”,在预估环节给出高价吸引用户,实际结算时则以质检结果为由大幅压低价格,令用户感到踏入了“估价陷阱”。
比如在上述纠纷中,用户在寄出衣物后可以说是步步被动。哪些衣物符合平台的“回收标准”、实际回收价格多少,完全由平台说了算;用户如果想退回衣物,还需要自理运费。至于为何前后价格相差如此悬殊,客服推给部分用户可能未耐心看完回收规则,导致结算价格不符合预期。
客观来说,旧衣与新衣不同,往往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使用痕迹,平台的质检标准与用户的标准未必相符,还要算上质检人员主观判定的影响。但用户毕竟不是专业从业人员,要求用户准确估价不切实际,平台更有责任给出合理的预估价范围,让用户获得更准确的心理预期。高价预估、低价结算,不仅会失去用户信任,也会打击用户对旧衣回收、资源循环的热情与信心。
旧衣回收企业与平台唯有进一步提升信息透明度,减少“信息落差”,杜绝“估价陷阱”,才能愈发增强公众参与资源循环利用的积极性。
这种透明度不仅体现在鉴定标准与过程之中,也要体现在利用去向上。近年来,一些“尾货直播间”“孤品直播间”标榜“物美价廉”却名不副实,背后隐藏着二手衣物混发等问题,这也反映出旧衣回收利用不规范的隐忧。
当下,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标准规范,推动行业优胜劣汰,让讲诚信、守规则的企业与平台更多进入公众视野。用户也要多留意回收规则,勿轻信高预估价。
原标题:《旧衣回收要杜绝“估价陷阱”丨锋面评论》
栏目编辑:郁晶陶 题图来源:东方IC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纪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