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十五五”期间如何提振消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一系列具体安排。如何做好“十五五”期间促进消费工作?牡丹区通过一系列立足实际、创新务实的举措,在多维度消费场景中持续发力,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精准滴灌:消费券引燃市场热情
“办完产权证就领到了消费券,在超市购物直接抵扣,流程很便捷。”11月17日,牡丹区南城街道居民刘晓丽的一句朴实评价,道出了地方惠民政策与民众获得感之间的紧密联系。这看似微小的消费激励背后,是牡丹区实施的“办证享补贴、消费得实惠”联动机制。
不动产权证书,这本关乎百姓安居乐业的重要凭证,在牡丹区成为激活消费的新触点。今年以来,该项促消费活动已累计发放补贴资金1324万元,惠及7449户不动产权证办理对象。居民成功办证后,可通过优化后的流畅流程申领大额消费券,定向用于主城区指定商场、超市。区财政局通过打通信息壁垒,实现了从信息核验、申领到资金到账的全环节无缝衔接,不仅让群众得实惠,更精准拉动了实体商圈人气。
促消费的政策阳光同样普照乡村。高庄镇三联家电服务站,前来选购商品的居民络绎不绝。“购买一级节能产品补贴20%,二级产品补贴15%……”工作人员石慧介绍,附近居民对家电以旧换新的咨询热情,反映了政策下沉的精准有效。
牡丹区商务局通过设置乡村便民服务站、上线手机客户端与小程序、提供上门安装收旧等一站式服务,打通了消费品以旧换新的“最后一公里”。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区以旧换新产品销售超15万件,销售总额突破5亿元,政府补贴投入0.9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数字赋能:文旅融合开辟消费新赛道
面对文旅消费新趋势,牡丹区积极构建“内容生产+IP孵化+平台联动”的数字传播体系,为传统文旅产业注入新动能。
“牡丹区创新推出的全省首个牡丹数字导游‘姗姗’,凭借五国语言讲解能力,有效服务海外游客,提升了国际化服务水平和游客沉浸式体验。”牡丹区文旅局局长刘艳敏介绍,借势《国色芳华》等影视热点打造的“跟着影视游菏泽”话题,在社交媒体广泛传播,带动相关景区搜索量增长150%。同时,“李洪周村艺游”“牡丹簪花”“熊猫花花”等一批特色本土IP的培育,正成为拉动区域消费增长的新引擎。
在非遗传承领域,牡丹区创新“非遗工坊+”模式,形成“品牌+培训+研学”三位一体发展格局。通过打造非遗展厅,推进建设12家非遗传习所、16家非遗传承教育实践基地及18家非遗工坊,为文化传承与交流提供空间。尤其依托国家级非遗项目“牡丹传说”,推动建设5家“牡丹文化类”非遗工坊,将传统故事融入产业发展,进一步丰富了文旅消费内涵。
点亮夜色:夜经济拓展就业新空间
将繁荣城乡夜经济作为促消费、保就业的有效途径,是牡丹区激活内需的又一着力点。各镇街按照“便民利商、疏堵结合、规范有序”原则,科学划定夜市范围,引导流动摊贩集中经营、丰富业态,合力打造充满活力的“夜经济生活圈”。
沙土镇的实践颇具代表性。通过对夜市经营者登记造册、定点设摊,实行划区域、限时经营,并辅以温情执法,原本分散的摊点被有效整合,激发出夜间消费潜力。目前,仅花园路夜市就汇聚了86家商户摊点,带动300多名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
北城街道则以东方红大街夜市为依托,打造“美食+购物+娱乐”的立体消费场景。在激发活力的同时,管理同步强化:一方面规范摊位设置、完善照明与卫生设施,专人巡查保障秩序;另一方面搭建商户平台,协助解决经营难题,并联动多部门常态化检查,确保诚信经营、食品卫生与物价合规,塑造了兼具烟火气与规范性的消费地标。
菏泽报业全媒体记者 李若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