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大学“国优计划”理工科研究生在做科学教育实验。资料图片
当人工智能(AI)深度重塑教育生态,如何培养适配智能时代的高素质科学教师?南京大学依托教师教育创新机制改革试点工作,由陶行知教师教育学院、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联合共建人工智能科学教育实践基地,通过跨学科深度协同、校地企多元联动,探索出了“AI+科学教育”教师培养特色路径。
构建跨域协同育人新机制
针对传统教师培养中学科壁垒深、技术应用弱、实践脱节明显等痛点问题,南京大学创新推出“双院联动+三师协同”机制,形成全链条育人合力。
一是突破学科壁垒,重塑实践场域。陶行知教师教育学院强化教育理论支撑,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注入AI技术动能,整合材料学等国家级教学实验中心资源,将高端科研平台改造为包含智能工坊、虚拟仿真实验室的沉浸式实践空间,配备AI实验分析系统、科学教学数字孪生工具等专业设备30余套,为教育人才培养提供全真教学场景。
二是重构课程,夯实能力底座。深度融合南京大学“1+X+Y”人工智能通识体系,构建“基础+融合+前沿”三级课程:基础层设立全校AI通识核心课,由校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谭铁牛领衔,汇聚顶尖师资,确保课程内容的权威性与前沿性;融合层推出人工智能与科学教育实践课程,面向“国优计划”研究生,夯实技术基础;陆续推出物理实验AI建模、生物数据可视化等前沿课程,推动学科融合与拓展。
三是共建生态,锚定一线需求。联动江苏省教科院、50所示范高中及32个名师工作室,携手众多知名企业,建立“课程共研—资源共享—质量共评”闭环,确保培养内容与基础教育一线同频共振。2025年7月,南京大学携手名企打造“AI试炼场”,通过强大的AI智能体矩阵和智能体开发平台、安全可靠的云端算力,深度融入教学科研的AI知识库,构建师生AI场景下的学习、实践、使用、创造、共享新生态,推动通识教育从重知转向知行合一。
锻造“学用贯通”真能力
学校以“做中学、用中创”为核心,构建科学师资能力培养全链条:
一是“1+1+1”进阶实践。要求学生完成1个人工智能科学实验设计、1学年中学驻校实践、1项教学竞赛。2024年,启动南京大学研究生“AI+”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设立人工智能赋能研究生教育教改专项和“AI+”研究生科研探索实践项目,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
二是混合式教学创新。采用“集体授课+小班研讨+AI助教+企业实践”模式,贯通“科研—产业—教学”全流程。近5年,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国优计划”研究生累计完成300余项教育改革课题,开发12门校本课程。
三是数字资源赋能。整合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资源,开设“南京大学教师教育数字学堂”,汇聚全国优质中小学师资与课程,构建师德师风、课标培训、科学素养、综合育人四大核心课程模块,学生在线学习完成率达95%。
四是成果转化加速。创建院士领衔的“科学+教育”专家团队,培育科学教育教材建设基地,累计编写8本科学教育教材、2本国家级义务教育科学教材、2本科普教材,创办专业学术期刊《科学教育研究》,构建出“研—教—用”协同生态。
推动教育生态系统性变革
创新成果正形成涟漪效应,推动教育生态系统性变革。
学校与南京市力学小学等共建全国首批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联盟校,发布儿童研究性学习数字评价平台;指导打造“元创智慧空间”等五大人工智能教育场景,推动形成全国首个《小学生AI使用伦理公约(儿童原创版)》,把AI技术深度融入基础教育环节,相关成果引发央视关注。
下一步,基地将持续深化探索,建设“科学教育AI数字孪生实验室”,开发10个虚拟教学场景;完善“1+X+Y”课程体系,新增AI辅助教学设计等前沿课程;联合长三角100余所中学共建“AI+科学教育”实验校,打造区域协同示范样板。
(作者陈晓清系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陶行知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黄斌系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兼陶行知教师教育学院执行院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20日 第03版
作者:陈晓清 黄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