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文|妍妍
编辑|妍妍
![]()
《——【·前言·】——》
在古代,中举可不是小事,一夜之间,穷书生能从被人嫌弃的“酸秀才”,变成县里官员都得巴结的“红人”。
有一个人,58岁才中举,他可不是普通读书人,而是个名声在外的“讼棍”——靠打官司混饭吃。
原本官府对他恨之入骨,恨不得抓起来治罪,结果他一中举,风向立刻大变,从喊打到送礼,态度翻转。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清朝的官员变化如此了之大?
![]()
讼棍何瑞图,人人喊打的写状高手
同治年间的广宁县,何瑞图这个名字就像瘟神一样让人避之不及。
这人年轻时考了个拔贡,本来前程不错,可惜后来犯了事被革职了。
没了功名,何瑞图也不愁生计,凭着读过书识得字,他在县里干起了写状纸的买卖。
![]()
这个行当说起来不体面。百姓有了纠纷,自己不会写诉状,就花钱找何瑞图代笔。
何瑞图写状纸可不是简单记录事实,他专门帮人挑刺找茬,把小事写成大事,把没理的写成有理的。一张状纸递上去,衙门里的官老爷就得忙活半天。
县里的官员和士绅都恨透了何瑞图。这人心里清楚,知道谁家有仇怨,谁家有财产纠纷,专门怂恿百姓打官司。
![]()
他写的状纸条理清楚,言辞激烈,官府每次看到何瑞图的笔迹就头疼。
地方上的乡绅更是对他咬牙切齿,好几次聚在一起商量怎么赶走这个祸害。
何瑞图在广宁混得风生水起,钱是赚了不少,名声却臭得不能再臭。
官府把他当成眼中钉,百姓背地里叫他讼棍,士绅见了他恨不得绕道走。这样的日子何瑞图过了好些年,一直到58岁那年。
![]()
新知县杜凤治的反常举动
杜凤治接任广宁知县时期,肇庆知府专门把他叫去谈话。
知府劈头就问,你知道广宁有个叫何瑞图的讼棍吗?杜凤治说听说过。知府就交代,这人是地方一害,你到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把他收拾了。
杜凤治到了广宁,翻出何瑞图的底细一看,心里有了主意。这人虽然名声不好,可在地方上门路广,认识的人多。
![]()
杜凤治是外地调来的官员,人生地不熟,想站稳脚跟不容易。县里的士绅和胥吏都有自己的小圈子,一个外来的知县想管事,处处碰壁。
杜凤治没按上级的意思办事,反而主动登门拜访何瑞图。何瑞图见知县大人亲自来访,受宠若惊。
杜凤治跟他客客气气地聊天,打听地方上的人情世故,哪家势力大,哪些胥吏不好惹。何瑞图在广宁混了几十年,这些门道比谁都清楚。
![]()
两个人一来二去就熟络了。杜凤治需要何瑞图帮他了解地方情况,何瑞图也需要知县的保护。
县里那些士绅和胥吏看杜凤治跟何瑞图走得近,都不敢再明着找何瑞图的麻烦。
何瑞图写状纸的生意照做不误,只是多了知县这个靠山,日子过得更舒坦了。
![]()
58岁那年的人生转折
何瑞图年轻时考过好几次举人,每次都名落孙山。后来被革职,更没心思读书了,一门心思靠写状纸赚钱。
到了五十八岁这年,何瑞图又报名参加乡试。
谁也没把这事当回事。一个快六十岁的老人,当了几十年讼棍,还能考上举人?县里人都等着看笑话。
![]()
放榜那天,何瑞图的名字赫然在列。广宁县所有人都震惊了,这个被人骂了几十年的讼棍,真的成了举人老爷。
中举的消息传开,何瑞图家门口立刻热闹起来。
以前躲着他的人,现在都上门道喜。士绅们换了副面孔,客客气气地送礼。
何瑞图的仇家陈应星,一个早就中了举的老举人,以前跟何瑞图势不两立。
![]()
听说何瑞图中举,陈应星马上派人送了厚礼,还写信说以后大家都是同年,过往恩怨一笔勾销。
陈应星为什么转变得这么快?道理很简单。何瑞图现在是举人了,举人有资格进京告状,直接向朝廷上书。
陈应星怕何瑞图记仇,万一真去京城告他一状,自己的功名和家产都保不住。与其冒险,不如主动示好,把这个危险分子变成朋友。
![]()
举人身份带来的巨大变化
何瑞图中举后,跟杜凤治的关系更近了一层。以前杜凤治是官,何瑞图是民,两人见面总有上下之分。
现在何瑞图是举人,杜凤治见了他得以平辈相称。杜凤治调到四会县任知县,何瑞图还专门去送行,两人在衙门里促膝长谈。
何瑞图帮杜凤治办了不少事。县里有纠纷,杜凤治处理不了的,何瑞图出面调解。
地方上的势力看在何举人的面子上,多少给几分薄面。杜凤治在任上搞得风生水起,何瑞图功不可没。
![]()
何瑞图自己也没闲着。他借着回顺德祭祖的名义,大摆筵席,收了一大笔礼金。
县里的官员和士绅都来捧场,谁也不敢得罪这位新贵。何瑞图的子女参加科举考试,杜凤治暗中关照,考试的时候给了不少便利。
何瑞图晚年去顺德祭祖,走到半路失足落水去世了。
杜凤治听到消息,亲自料理后事。他给何家办了体面的丧事,地方上的人都说杜知县讲义气,重情分。
![]()
《——【·结语·】——》
何瑞图,一个被全县人厌恶的讼棍,因为中了举人,所有过去的污点都被洗白了。
当年想办他的知县,成了他的盟友。以前的仇人,变成了送礼的朋友。
功名在那个时代就是这么管用,一张举人证书,足以改写一个人的全部命运!
信息来源 《望凫行馆宦粤日记》,杜凤治著,清代地方官员私人日记 《清代科举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清代广东地方社会史料汇编》,广东人民出版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