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与房产的纠葛,最易戳中人心底的柔软。央视《法治深壹度》报道的上海一场家庭诉讼,让无数人唏嘘:年近七旬的老夫妻坐在原告席上,鬓角斑白,双手紧紧交握;被告席上,他们的儿子顾先生攥着妻子王女士的手,年轻夫妻当众红了眼眶,泪水砸在膝盖上的文件袋上。这场至亲间的官司,源头是一句泛黄的口头承诺,终点却在法庭的调解下,找回了亲情的温度。
谈婚论嫁的承诺:40 平老房,成了婚姻的 “定心丸”
2015 年的上海,初夏的风带着梧桐叶的清香。顾先生在写字楼的电梯里,第一次对同事王女士表露心意。两人同龄,工作上互帮互助,感情水到渠成,谈婚论嫁时,“房子” 成了绕不开的话题。
![]()
顾先生家里有套位于彭浦的老房子,面积只有 40 平米,墙皮有些剥落,厨房的瓷砖也裂了缝。他想着卖掉这套老房,添点钱置换一套宽敞些的婚房,带着这个想法回家和父母商量,却被一口回绝。“老房子不能卖,是念想。” 父亲坐在藤椅上,喝了口茶,语气不容置疑,“那房子空着也是空着,你们住进去,结婚、过日子都够了。”
顾先生把父母的话原原本本转达给王女士时,她正对着电脑整理报表,手指顿了顿。王女士婚前就有一套自己的房子,面积比顾先生家的老房还大,她并非图对方的房产。只是身边朋友刚因癌症离世,让她格外看重婚姻里的 “依靠感”—— 顾先生加班时会给她带热乎的夜宵,她感冒时会守在床边煮姜汤,这些细节让她动了心。可 “没婚房” 的隐患,还是让她犹豫了。
“要不,我们算了吧。” 王女士关掉报表,抬头看着顾先生,“我不是要你买多好的房子,但连个安稳住的地方都没个准信,以后日子怎么过?谁家结婚没个窝,总不能让我嫁过去漂着吧?”
![]()
顾先生急了,抓住她的手:“我爸妈真说了,那房子就是给我们当婚房的,长期住都没问题。他们还说,以后百年之后,房子大头归我们,就分一小份给我姐。” 他怕王女士不信,拉着她去了彭浦的老房,打开门时,阳光从老式木窗照进来,落在积灰的地板上。“你看,我们简单装修下,刷个墙、换套家具,住起来肯定舒服。”
正是这句 “长期居住” 的承诺,让王女士下了决心。她后来和朋友说:“我图的不是 40 平的房子,是他父母的诚意,是他眼里的笃定。要是早知道这承诺会变,我当初绝不会点头。”2016 年,两人在老房里办了简单的婚礼,没有奢华的首饰,酒席的菜钱是小夫妻自己凑的,但王女士觉得,有个安稳的家就够了。
婚后的转折:老房易主风波,亲情渐生裂痕
结婚后,顾先生的父母收拾了简单的行李,搬去了女儿家同住,把老房彻底留给了小夫妻。王女士和顾先生商量着装修,刷了浅灰色的墙,换了浅木色的衣柜,还在阳台摆了两盆绿萝,40 平米的小房子,渐渐有了家的模样。
![]()
起初,两代人相处还算和睦。老夫妻每周会回老房看看,带些自己做的酱菜、包子,王女士也会给老人买些保健品。矛盾的种子,是在小夫妻的经济状况变化后埋下的。
婚后两年,王女士和顾先生觉得老房面积太小,加上工作调动,决定置换房产。他们卖掉了王女士的婚前房产,在市中心买了一套 60 平米的商品房 —— 房子虽在核心区,却逼仄得连婴儿床都难放下。之后,他们又在郊区申购了一套经济适用房,首付需要 30 多万,小夫妻手头拮据,顾先生只好向父母开口。
老夫妻没犹豫,不仅拿出了自己的养老钱,还向顾先生的姨妈姨父借了 8 万,凑齐了首付。“当时就想着,都是为了儿子孙女,钱以后慢慢还。” 老父亲后来在法庭上说,他甚至没提过要在经适房的产权证上加自己的名字,觉得 “都是一家人,没必要分那么清”。
![]()
可老夫妻搬去女儿家后,日子并不顺心。女儿女婿工作忙,作息和老人完全相反 —— 老人习惯晚上七点就睡,女儿家的电视要开到十一点;老人爱吃清淡的菜,女婿却无辣不欢。更让老两口别扭的是消费观念,女儿买件衣服花几千块,老人看着心疼,说几句就会拌嘴。住了三年,老夫妻实在忍不下去,找到儿子儿媳,提出想搬回彭浦的老房。
这个提议,让小夫妻彻底懵了。“当初说好了给我们长期住的,怎么突然要搬回来?” 王女士第一反应是 “被骗了”,她指着市中心的小房子说:“这房子连转身都难,郊区的经适房离我女儿的幼儿园有二十多公里,每天开车要一个多小时,我们怎么住?”
顾先生也觉得委屈,他和父母争辩:“你们当初说这房子是我们的婚房,现在我们孩子刚上幼儿园,正需要人帮忙带,你们搬回来住,我们去哪?” 可老夫妻态度坚决:“房子是我们的名字,我们想住回去天经地义。你们名下都有两套房子了,还占着老房干什么?”
![]()
矛盾激化:ICU 里的隔阂,亲情降到冰点
两代人的矛盾,在孙女早产进 ICU 后,彻底爆发。
2022 年冬天,王女士的女儿提前两个月出生,体重只有两斤多,一出生就被送进了重症监护室。第一天的治疗费就花了 2 万多,之后每天都要几千块。顾先生要上班挣钱,王女士一个人守在医院,白天跑缴费、送母乳,晚上趴在病床边打盹,累得眼睛布满血丝。
“孩子住了 44 天 ICU,花了十几万,我公婆没来看过一次,连个电话都没打。” 王女士在法庭上说起这段经历,声音哽咽,“我那时候一天就吃一顿饭,顾先生早上给我带个包子,我能吃到晚上。他们倒好,躲在女儿家,不管不问。”
顾先生也红了眼:“我跟我妈说孩子情况不好,她就说‘知道了’,然后就挂了电话。我真的想不通,那是他们的亲孙女啊。”
![]()
可在老夫妻的叙述里,事情却是另一个样子。“我每天早上五点就起来,坐一个小时公交车去他们家,给王女士做月子餐,熬鸡汤、煮小米粥,整整一个月,从没断过。” 老太太抹着眼泪说,“孩子在 ICU,我让顾先生把王女士的母乳冻起来,我每天乘地铁转两趟车送过去,坚持了二十多天,手都冻裂了。”
双方各执一词,根源在于缺乏沟通。老夫妻觉得 “送月子餐、送母乳就是帮忙”,却没意识到小夫妻需要的是陪伴和安慰;小夫妻沉浸在孩子病危的焦虑里,没看到老人默默的付出,只记得 “没接到关心的电话”。误会像雪球越滚越大,老夫妻见儿子儿媳不肯搬,干脆一纸诉状,把他们告上了法庭。
法庭上的和解:法律难断亲情,让步温暖人心
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的法庭里,气氛凝重。原告席上的老夫妻腰背有些佝偻,被告席上的王女士攥着纸巾,眼泪止不住地流:“如果当初没那个承诺,我绝不会嫁进来。我不是图房子,我图的是一个安稳的家,是一句靠谱的话。”
![]()
顾先生也激动地说:“我爸妈说房子给我们住,我才敢和她结婚,现在让我们搬,我们去哪?孩子还小,郊区的房子通勤那么远,我们怎么照顾她?”
主审法官吴瑛在庭审前做了大量调查,她发现,老夫妻并非无理取闹,只是想回自己的房子安度晚年;小夫妻也不是蛮不讲理,只是被 “承诺落空” 和现实困境逼得没了办法。“法律可以强制要求搬离房屋,但没法强制修复破碎的亲情。” 吴瑛召集双方调解时,开门见山,“大家坐下来好好说,都是一家人,没有解不开的结。”
调解室里,吴瑛把双方的难处一一摆开:老夫妻年事已高,和女儿生活习惯不合,需要安稳的住处;小夫妻虽然有两套房子,但实际居住困难,孩子小需要照顾。“老人当初帮你们凑经适房首付,是疼你们;你们因为承诺才结婚,委屈也能理解。” 吴瑛看向老夫妻,“能不能给他们点时间找房子?” 又转向小夫妻,“房子是老人的,他们想住回去合情合理,你们也得体谅。”
![]()
最终,双方达成了调解协议:老夫妻放弃要求小夫妻支付房屋占用费,小夫妻承诺三个月内搬离彭浦老房。老父亲看着儿子,声音有些沙哑:“搬的时候吱一声,我们来帮忙。” 顾先生点点头,没说话,却伸手扶了扶父亲的胳膊。
三个月后,吴瑛回访时得知,小夫妻提前一周就搬离了老房,还帮父母把老房打扫得干干净净。顾先生说,现在每周都会带女儿回老房看父母,老太太会给孙女扎小辫,老爷子会陪孩子玩积木。市中心的小房子虽然挤,但一家人住在一起,倒也温暖;郊区的经适房,他们打算等孩子上小学再搬过去。
![]()
阳光透过老房的木窗,照在祖孙三代的笑脸上,曾经的矛盾与隔阂,在亲情的包容里,渐渐消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